感谢您的评论,点赞,转发。
本人根据身边生活创作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如有雷同,请多赐教。
"老太太,今天又来晒太阳啊?"
"是啊,这老小区的太阳就是暖和!"母亲张秀英眯着眼睛,脸上的皱纹在阳光下舒展开来。
这是初春的一个上午,母亲像往常一样,坐在幸福小区3栋楼下的石凳上晒太阳。虽说这个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小区早已显露沧桑,但在母亲眼里,这里却是最温暖的港湾。
"秀英姐,你家老大老二不是都住别墅吗?咋不去那享福?"隔壁栋的王婶一边剥蚕豆一边问道。
母亲呵呵一笑:"我这把老骨头,住啥别墅啊!还是我们这老小区好,热闹!"
王婶撇撇嘴:"你这老太太,真是想不开。你大儿子王建国住的可是碧水华府,那可是城东最高档的小区;你二儿子王建军在城西玫瑰园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你倒好,非要跟着老三挤这老破小区!"
"诶,你这话就不对了!"母亲直起腰板,语气里带着几分认真,"我家建民这小区虽然旧点,但住着舒坦!"
说起来,这事还真让街坊邻居议论纷纷。要搁在一般人家,那肯定是抢着去大别墅享清福。可母亲偏不,就爱赖在三儿子王建民这个破旧的老小区。
"妈,你看这沙发,进口货!躺上去跟睡床似的。"大哥王建国拍着真皮沙发,满脸得意。
"嗯。"母亲应付似的点点头。
"我这别墅可是花了680万呢!光装修就花了100多万。你要是住这,多有面子!"
母亲抿了抿嘴:"住不惯,住不惯。"
这样的对话,在二哥王建军家也上演过。二哥家的别墅虽然没大哥的气派,但也是价值四五百万的洋房,装修更是请的名师设计。
"妈,你看我家这地暖,冬天踩上去多舒服!"
"嗯。"母亲还是那句话,"住不惯。"
可要说起三儿子王建民家那个60平米的老房子,母亲倒是怪来劲的。
"诶呀,我们小区这个早市多便宜啊!今天买了一块五花肉,才18块钱一斤;菜市场那个王大姐,天天给我留最新鲜的豆芽;楼下老李头种的韭菜,逢年过节都给我送点......"
母亲说起这些,眼睛里都带着光。
其实谁都没想到,这个家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要追溯这段往事,还得从二十年前说起......
那年,父亲查出肝癌晚期,前后折腾了大半年,最后留下一屁股债就走了。那时候,大哥和二哥都刚有点起色,一个开了家建材店,一个做起了运输生意。可面对父亲留下的债务,两个人都推得一干二净。
"这又不是我惹下的债,凭啥让我还?"大哥王建国一拍桌子。
"就是,爸在世的时候也没见他帮衬过我们,现在怎么轮到我们给他还债?"二哥王建军也帮腔。
最后是老实巴交的三弟王建民,一声不吭地把债务接了过来。那时他刚结婚不久,媳妇林巧云也是个善解人意的,两口子齐心协力,省吃俭用,硬是在三年内还清了债。
母亲对这个小儿子,心里总是愧疚的。有时偷偷抹眼泪,被林巧云看见了,还安慰她:"妈,这是应该的,您别往心里去。"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2008年。那年村里要拆迁,父亲留下的老宅也在拆迁范围内。消息一出,大哥二哥立马就上门了。
"这可是好事啊!"大哥搓着手,"咱爸这房子地段好,拆迁肯定不少钱。"
二哥也跟着说:"是啊是啊,这可是块风水宝地。"
母亲看着两个儿子急不可耐的样子,心里直叹气。果然,没等拆迁队来丈量,两个儿子就开始争执起来。
"我是老大,这房子应该归我!"王建国一拍胸脯。
"凭啥?爸妈又没立遗嘱!"王建军不甘示弱。
眼看两个哥哥争得面红耳赤,王建民突然开口:"大哥二哥,这拆迁款你们分了吧,我不要。"
这话一出,屋子里安静了几秒,随后两个哥哥像是找到了台阶,立马说:"这可是你说的啊!"
就这样,拆迁款被大哥二哥分了个干净。王建民用自己积攒的钱,在幸福小区买下了这套60平米的老房子。
"傻孩子,你咋这么傻啊......"母亲心疼得直抹泪。
王建民却笑着说:"妈,您别难过。咱们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成。"
林巧云也跟着安慰:"是啊妈,房子嘛,住得舒服就行。"
搬进幸福小区后,王建民夫妻俩开了个小超市。生意虽然不大,但胜在稳定。母亲每天帮着看店,顺便照看孙子。日子虽然清苦,但过得踏实。
"老张,来包白沙!"
"好嘞,您老等会!这包烟我给您放一边了,刚到的新货。"
"诶呀,还是您想得周到。"
母亲看着儿媳妇和街坊邻居有说有笑的样子,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渐渐地,小超市成了小区里的"社交中心",邻居们买东西,顺便唠唠家常,说说笑笑,日子倍儿有滋味。
这时候,大哥二哥的生意也是蒸蒸日上。大哥的建材生意借着房地产的东风,赚得盆满钵满;二哥也从运输队发展到了物流公司,腰包越来越鼓。
可他们回来看母亲的次数,却是越来越少。
"妈,我这忙着呢,实在抽不开身。"
"最近在谈一个大项目,等忙完这阵子再说。"
电话里的借口一个接一个,慢慢地,连过年都不怎么回来了。倒是三弟一家,始终陪在母亲身边。
"妈,尝尝这个汤,我特意炖的。"林巧云端着一碗汤,小心翼翼地递到母亲手里。
"又是鸡汤啊?你们也太破费了。"
"不破费不破费,这是隔壁李婶家自己养的土鸡,很补的。"
就这样,母亲在老小区住得开心,日子也过得舒坦。谁知道五年前,一场意外打破了这份平静。
那天,母亲突然头晕眼花,一个趔趄摔在地上。送医院一查,是脑梗。
"妈!"
三个儿子闻讯赶到医院,可等到医生说要专人照顾时,大哥二哥的脸色就变了。
"这...我这边还有个工程要谈......"
"公司最近正忙......"
最后还是王建民和林巧云,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房。
"建民,你去休息吧,这儿有我就行。"林巧云心疼地看着丈夫布满血丝的眼睛。
"没事,你先回去看看店里。"王建民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继续给母亲按摩着瘫软的腿脚。
就这样,夫妻俩轮流照顾,整整守了三个月。期间大哥二哥也来过几次,但都是匆匆来,匆匆走。
"哎,要不把妈接我家去住吧?"某天,大哥突然提议,"我那别墅空着好几间房呢。"
二哥也跟着说:"就是就是,我家也行。反正我们那地方环境好,空气好。"
母亲却坚决摇头:"不去!我就住建民家。"
"妈,您这是何必呢?"大哥有些不解,"我那别墅可是豪装,您住那多舒服啊!"
"就是,我家那地暖开着,大冬天光膀子都不觉得冷。"二哥也在一旁劝说。
可母亲就是不为所动。后来还是邻居王婶无意中说漏了嘴,大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母亲住院期间,大哥二哥轮流接去照顾过几天。可母亲没等两天,就自己打车回了三弟家。
"那大别墅冷清得很哪!"母亲跟王婶抱怨,"一整天见不着个人影,就跟住在庙里似的。我这老婆子,可受不了那个清净。"
王婶也笑:"可不是嘛!我上次去您大儿子家,那客厅比篮球场还大,说话都有回音。哪像咱们小区,热闹着呢!"
确实,幸福小区虽然房子旧,但人气旺。早上,跳广场舞的大姐们的音乐声此起彼伏;中午,麻将桌上的搓牌声此起彼伏;晚上,遛弯的街坊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
街坊四邻有个大事小情,都爱往王建民家的小超市跑。母亲坐在收银台后面,跟左邻右舍唠着家常,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去年,王建民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他琢磨着换套大房子,特意带母亲去看了新小区的样板房。
"妈,您看这房子怎么样?"王建民指着一套120平米的电梯房。
可母亲却摆摆手:"不换不换,就住咱们那老房子挺好。"
"可那房子太小了,您住着不方便......"
"方便着呢!"母亲打断儿子的话,"咱们那地方多好啊!楼下李大爷天天给我留着最新鲜的韭菜,隔壁王婶家的孙子一见我就喊'奶奶好',街口小店的老板娘还专门给我留油条......"
听着母亲滔滔不绝地说着邻里间的人情往事,王建民突然明白了什么。
原来,在母亲心里,房子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的人情味。
于是,王建民打消了搬家的念头。他和林巧云商量着,把老房子重新装修了一下,换了新家具,添置了些适合老人居住的设施。
"妈,您看这扶手,我特意让安装师傅装低了点,您走路扶着正合适。"王建民一边擦着新装的扶手,一边跟母亲解释。
"诶呀,你们太破费了!"母亲心疼地说。
林巧云在一旁笑道:"妈,这有啥破费的。您住得舒服,我们心里也踏实。"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大哥二哥偶尔来看看母亲,每次都要数落三弟几句。
"你说你图啥呢?这老房子住着多委屈啊!"
"就是,我那别墅空着,多可惜。"
可母亲从来不接他们的话茬,只是笑呵呵地应付着:"我这老婆子,就喜欢住这。"
前几天,小区里来了个采访的记者,说是要写写这个老小区的故事。听说有个84岁的老太太,放着城里的豪宅不住,偏偏守着这个老小区。
"大妈,您为啥不去住大别墅呢?"记者问道。
母亲坐在平日里最爱坐的那个石凳上,望着楼前郁郁葱葱的香樟树,慢悠悠地说:
"房子嘛,能住人就行。我这把年纪,不图啥享受,就图个热闹、自在。你看我们这小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说说笑笑,多热闹啊!"
"可是大别墅条件那么好......"
"条件好有啥用?"母亲打断记者的话,"我在老大家住过,那别墅跟个冰窖似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在老二家也待过,那房子跟个宾馆似的,连个热茶都要保姆端。"
说到这,母亲的眼睛亮了起来:"你看我们这,街坊邻居都热心着呢!昨天我感冒了,王婶给我熬了姜汤;前天我腿疼,李大爷送来他自己种的艾叶;上周我想吃馄饨,隔壁张大姐一大早就给我包了一盘......"
记者听得入神,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啊!"
母亲笑着点点头:"是啊,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住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住得舒心。"
"那您觉得,什么是幸福呢?"记者又问。
母亲想了想,说:"幸福啊,就是一抬头能看见熟人,一开口能说上话,一有事能找到帮忙的人。"
这番话后来被记者写进了报道里,还配了一张母亲坐在小区门口晒太阳的照片。照片里,母亲脸上的皱纹像地图一样密密麻麻,可笑容却像个孩子一样纯真。
那天,林巧云把报纸小心翼翼地裁下来,贴在了小超市的墙上。街坊邻居们都说,这才是真正的富贵,不在房子大小,不在钱财多少,而在人心暖暖。
有人说,城里的大别墅能挡风遮雨,可谁又知道,这老小区的砖瓦里,住着多少道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情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