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对司马迁施以腐刑?看他是怎么为李陵辩护,你就明白了

倾城佳人浅笑 2024-11-29 16:01:09

一、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腐刑?

简单地说,就是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与匈奴人在浚稽山作战,汉军全军覆没,李陵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很生气,群臣大多声讨李陵的罪行,只有司马迁不同,他不仅没有声讨李陵,反而帮李陵说话。

司马迁是这么说的: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先是评价了李陵的为人,他认为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李陵的一向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今天他办了一件不幸的事,那些贪生怕死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夸大其罪,是令人痛心的!

司马迁认为群臣是为了自保而故意陷害李陵的,李陵只率领了五千步兵,面对数万匈奴军队,李陵一直坚持作战,直到弹尽粮绝,杀死杀伤匈奴人一万余人,就算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能超过他,李陵虽然失败被俘,但他的战绩足以光耀天下了。

最重要的是:司马迁认为李陵之所以没有战死,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而不是故意投降。

司马迁这么说是有先例的,李陵的祖父李广在龙城之战时也是全军覆没,李广被匈奴俘虏,后来李广独自一人仗着艺高人胆大逃回了汉朝,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自然也会逃回汉朝的。

司马迁这么说是有问题的,万一李陵不回来,司马迁的这个理由就站不住脚,事实上李陵确实没有回来,而且终生没有回来。

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后,汉武帝派公孙敖率军到匈奴想把李陵接回来,公孙敖对汉武帝说:听俘虏说,李陵在帮助匈奴单于训练军队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

汉武帝听说这事后,便将李陵留在汉朝的族人全部诛杀,三族被灭,后来知道为匈奴单于训练军队的是李绪,而不是李陵,李陵怨恨李绪的原因导致自己的族人被杀,因此派人刺杀了李绪。

这事虽然有隐情,但事件已经不可逆地发生了,李陵的族人全部被杀,他就不可能回到汉朝了。

汉武帝则以司马迁诋毁李广利,而为李陵说情的原因,定他犯了诬罔的罪名,这个罪名的处罚是死刑,但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选择了腐刑以赎身死,腐刑就是阉割之刑。

汉武帝这么处罚司马迁有没有道理?

以司马迁说的话来说,是有道理的,司马迁认为李陵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但是李陵自从投降匈奴之后,再也没有报效过汉朝,司马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了,没有回旋余地了,而且司马迁认为群臣贪生怕死构陷李陵,这是不对的。

从汉武帝的角度来说,手下将领如果真的投降了敌人,按汉朝法律来说,就是叛国罪,犯人的三族都要被诛灭,汉武帝本来是留了一手,希望把李陵接回来,但公孙敖带回来的情报导致汉武帝误叛。

如果公孙敖没有说李陵为匈奴训练士兵,那李陵的家人就不会死,但李陵会不会回到汉朝,仍然是个未知数,毕竟李陵已经投降了匈奴一年时间了,如果想逃走,肯定有机会的,李陵的祖父李广当年被匈奴俘虏,马上就能逃回,而不是一直在等待。

那么问题来了,李陵为什么要投降匈奴?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看下李陵投降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李陵事件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汉武帝想让李陵为李广利运输粮食,但李陵不同意,坚持要率领五千步兵直捣匈奴,汉武帝被李陵的勇气感动,于是同意了。

以步兵对抗骑兵,本来就是个错误,不说战斗力如何,步兵的机动性远远不如骑兵,五千步兵深入草原,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好结果的。

但李陵就像他祖父李广一样,想依靠自己的勇猛立功,想获取这一次的出兵机会,汉武帝让路博德率军接应李陵,结果路博德不愿意接应李陵,汉武帝却怀疑李陵后悔,于是生气了,强令李陵与路博德出兵。

李陵带了五千步兵出发,在浚稽山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当时匈奴有三万多骑兵,将汉兵团团包围,李陵用战车环绕军营,列阵以应对匈奴军队。

匈奴是骑兵,汉军是步兵,骑兵本来就有优势,又见汉军人少,匈奴发动多次冲锋,结果汉军用弓弩射向匈奴军队,杀死杀伤数千骑兵,匈奴单于继续增兵到8万人,把汉军包围起来。

在连续几天的作战中,汉军共杀死杀伤匈奴军队一万余人,自身也损失严重,打到最后,汉军弹尽粮绝,汉军的顽强抵抗,一度想让匈奴单于退走,但由于叛徒的出卖,匈奴知道了汉军的实情,于是包围得更为紧密。

《汉书 李广苏建列传》: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打到最后,汉军陷入绝境,在最后一天的黄昏,全军主将李将脱下军装,换上便衣独自一个走出营门,对身边的人说:不要跟着我,大丈夫一个人去捉单于就足够了!

这个时候正是最关键的时候,李陵一个人抛弃全军独自一人出营,而且换的便装,说明李陵想趁乱一个人逃走。

你要知道李陵是全军主将,他这么做完全就是贪生怕死。

李陵的部将劝他想别的办法回去,但李陵不听,对他们说:我不死,不是壮士。

记住李陵说的这句话,史书记得清清楚楚,李陵自己说了不死不是壮士的话,但是他做的事根本就不是要战死的样子。

李陵将物资全部分了,与部将一起突围,匈奴派数千骑兵追击,李陵、韩延年与十多名士兵一起冲出,乱战之中,韩延年战死,李陵却为了苟活投降了匈奴,他没有战死沙场,而是选择了投降,李陵的五千军队中成功逃回了汉朝的只有四百余人。

李陵临死前的种种行为完全不像个主将的样子,先是想一个逃走,后来见无法逃走,又说自己要战死,结果部将战死了,他却投降了。

这便是李陵投降的全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李陵在浚稽山之战中是否有责任?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当然有责任,首先这次战争是李陵主动要求的,汉武帝让他运输粮食,他不愿意,主动请缨要出战,汉武帝同意兵,没有马给他,李陵就想用步兵来对抗匈奴骑兵。

这完全是冒险主义,深入草原以步兵来对抗骑兵,这是不理智的行为,打赢了,抓不住匈奴人,打输了,要被匈奴人围歼的,步兵的机动性完全不如骑兵,战争的主动权完全在匈奴人手中。

其次,李陵作为主将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得虎头蛇尾,这五千人的军队都是荆楚的精锐士兵,类似于现在教导队的士官部队,善于射箭,有武艺,汉军完全靠弓箭给匈奴骑兵巨大的杀伤力,但李陵缺乏脱身的谋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陵跟李广一样,有勇无谋,未能利用机会逃走,汉军当时有战车跟随,是用来运输粮食的,但战车并未利用得上。

战争打到最后,李陵这个主将居然想抛弃军队逃走,说了要战死却不敢死,他没有勇气去死,只能选择投降。

最后,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后,仍然没有选择逃回汉朝,很难说他是没有机会逃回去,还是不想逃回去。

三、司马迁冤不冤?

司马迁说李陵有国士之风,以五千人的军队杀死杀伤敌人一万余人,说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能超过他,这完全就是吹嘘。

不说别的,看看同时代的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哪一次战役不比李陵这一次强,霍去病18岁时,第一次率领800人参与漠南之战,就俘虏了匈奴2000多人。

卫青第一次出战,在龙城之战中,斩杀匈奴数百人取胜,这是自刘邦白登山之围后,汉朝第一次在正面战场打败匈奴,具划时代的意义。

卫青和霍去病每一场对匈奴的战争都是胜仗,减去自己一方的损失,也是有战功的,远强于李陵,但司马迁却如此吹嘘李陵,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李陵称得上名将吗?他祖父李广勉强算名将,李陵还真称不上名将。

司马迁还说李陵会在适当的时候报效汉朝,但李陵投降匈奴一年多都没有回来,这不是欺君之罪吗?所以说汉武帝对司马迁处于腐刑,一点也不冤枉。

0 阅读:10

倾城佳人浅笑

简介:倾城佳人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