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千年未改名的城市,最短2000多年,最长5000多年

倾城佳人浅笑 2024-12-06 23:12:29

第十名:咸阳(2370年)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咸阳则成为秦国的都城。

秦都咸阳最初位于今咸阳市东渭城区窑店乡,位于渭水北岸,九嵕山以南,按照古人的阴阳观念,山的南边、水的北边称阳,反之称阴,这个地方具有山水皆阳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咸阳,咸是“全”或“都”的意思。

咸阳成秦国都城之后,逐渐扩大,秦昭襄王时期,咸阳逐渐向南越过渭水而扩展,秦国迁都咸阳之后,逐渐强大起来,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仍以咸阳为都城。

咸阳之所以被定为都城,主要是地理位置特别优越,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的渭河中下游地区,南边是秦岭山脉,北边是北山山系,西至宝鸡,东到潼关,咸阳正好处于关中平原的最中间位置,交通四通八达。

秦始皇时期,又修建了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有直道,也有弛道,直到今天仍然能看到直道的遗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36郡,咸阳属内史郡管辖,汉朝统一天下,复设内史郡,西汉武帝后期改属三辅,东汉属雍州,唐朝时期属于京畿道,武德元年,复设咸阳县,北宋时属京兆府,元朝时属奉元路,明清时期均属西安府,民国时期设置咸阳县,1949年5月设咸阳县城,下辖咸阳、长安、鄠县、盩厔、武功、兴平6县。

第九名:长沙(2400年)

《山海经 海经 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长沙这个地名很早就出现了,《山海经》中有关于长沙的记载,说是南方有一片山丘叫苍梧丘,有一个深渊叫苍梧渊,在苍梧丘和苍梧渊之间有座九嶷山,帝舜就安葬在这里,九嶷山位于长沙零陵境内。

《史记 八书 天官书》: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星不欲明;明与四星等,若五星入轸中,兵大起。

关于长沙的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古人对天上星星的命名,轸宿是天神的车子,主管风事。它的旁边有一颗小星,名叫长沙星,星不宜明,若与轸宿的四颗星一样明亮,五颗星进入轸宿,表示将有大的战争发生。

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城池是相对应的,据说轸宿对应的是南岳衡山,而长沙星对应的位置就是今天的长沙,故起名为长沙。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长沙这个地方和名字很古老,长沙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长沙郡,汉高祖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当地则为长沙国。

1972年在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的主人就是长沙国的丞相利苍,他的妻子就是辛追夫人。

长沙在东汉时期属长沙郡,归荆州管辖,西晋时期仍然设置长沙郡,隋朝时设置长沙县,隋炀帝时期,属长沙郡长沙县,唐朝改长沙郡为潭州,下辖长沙县,元朝时属天临路,明初改为潭州府,后改为长沙府,清朝沿用长沙府,民国时长沙成为省会,解放后一直称长沙市。

第八名、扬州(2500年)

《史记 夏本纪》: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

扬州得名于禹贡九州,相传大禹治水后,划定了天下九州,成为华夏最原始的版图,其中就有扬州。北起淮河,东南到海之地是扬州。

彭蠡之域已经汇成了湖泊,作为每年鸿雁南归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太湖水域也就获得了安定。

这里遍地长满竹林,到处尽见美盛的芳草、高大苍翠的乔木。这里的土壤湿润,田地列在第九等,赋税则为第七等,有时可以居第六等。

扬州的贡品是三种成色的铜,以及瑶、琨等美玉和宝石,还有竹材、象牙、异兽之革、珍禽之羽、旌牛之尾和岛夷族所献的一种称为“卉服”的服饰,以及装在筐子里进贡的贝形花纹的锦缎,和妥加包装进贡的橘子、柚子。

春秋时期,扬州属吴越,楚灭越后属楚国,当时叫广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属九江郡,西汉到三国时期,叫广陵,隋炀帝时期,改为江都郡,唐初称扬州,北宋时期,扬州成为江南重镇,是当时北上广一样的城市,明清时期称扬州府,1949年设杨州市,另置江都县。

第七名、太原(2500年)

《史记 夏本纪》: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太原得名于大禹治水时期,大禹督导治水的行程是从冀州开始。冀州:已治理了壶口,接着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后,接着修整到太岳山之南。

春秋早期,太原属晋国,三国分晋后,赵国以太原为都,当时叫晋阳,秦庄襄王时期,公元前248年,秦军攻取晋阳,设置太原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仍设置太原郡,治所为晋阳,刘邦统一天下后,仍置太原郡,东汉时期,属并州,西晋时期,仍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

隋唐时期,设太原郡,唐玄宗时期改称太原府,五代时期,太原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史称后汉,北宋时期,太原属河东道,元朝时属太原路总管府,明初设太原府,清初属山西行省,仍设太原府,民国时期设太原市,属山西省,1949年沿用。

第六名:临淄(2800年)

《汉书·志·地理志上》:齐郡。秦置。莽曰济南。属青州。户十五万四千八百二十六,口五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四。县十二:临淄,师尚父所封。

齐郡,秦时始置。王莽时叫济南郡。属于青州刺史部。有154826户,554444人。下辖有十二个县:临淄县,师尚父(姜子牙)的封地。

临淄是西周时期齐国的都城,姜子牙协助周武王灭亡商朝,被封于齐地,都城在营丘,公元前859年,经过七代人一百多年后,齐献公姜山杀死他的兄长姜静称王,改营丘为临淄,自此成为齐国都城。

田齐代替姜齐后,临淄依然是齐国都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设置临淄县,属于齐郡,楚汉战争时时期,韩信当了齐王,都临淄,刘邦统一天下后,设临淄县,属齐国,三国时,临淄县仍属齐郡,隋朝时,设临淄县,属青州。

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明清时期,临淄县均属于青州府,民国初年,临淄县属胶东道,后属山东省,1950年,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1969年,临淄县属淄博市,并改为临淄区。

第五名:曲阜(3000年)

《史记 五帝本纪》引《正义》:“附宝……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史记 索隐》引《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丘……居轩辕之丘”。

据史书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的地理位置,史书也记载得很清楚,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当时曲阜归属于兖州管辖,寿丘也被称为轩辕之丘,意思是黄帝居住过的地方。

黄帝是五帝之首,按黄帝纪年,今年是黄帝纪元4712年,黄帝生活的时期离今天有4712年。

《史记 周本纪》:封其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

夏朝时期,曲阜属于徐州,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周公旦为鲁国诸侯,都城就在曲阜,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

战国晚期,楚国灭亡鲁国,在当地设置鲁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鲁县归属36郡之一的薛郡,薛郡的治所就在曲阜,鲁为县名,曲阜为城池名。

西汉时期,鲁县为鲁国国都,治所仍然是曲阜,隋朝时,以曲阜为县名,之后曲阜一直为县名,民国时期,曲阜属山东省,1949年后,曲阜先属腾州市,后改属济宁市,后一直沿用。

曲阜历史悠久,既是黄帝的出生地,也是孔子和鲁班的故乡,还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东方圣城。

第四名:成都(3100年)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关于成都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山海经》中就出现成都二字,不过这里是山的名字,而不是城池名字。

《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这是史记中讲舜帝的经历,舜曾在历山耕地,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制作陶器,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时间就成城邑,三年时间就变成大都市了,这里的成都指的是大都市的意思,并非是四川成都这个地名。

《华阳国志·蜀志》:“君开明立,号曰丛帝,…九世传开明尚焉。开明尚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三都,号名城。

真正以成都二字成为今天的地名,是在《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古蜀国开明帝,开明帝迁都成都,古蜀国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座都城,这个成都就是今天的成都。

开明帝也叫杜尚,是开明氏蜀国第九代国君,大概生活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成都这一名字出现应该比这个还要早。

也有一种说法,说现在的三星堆就是古蜀国时期的,三星堆遗址从商朝末期到西周时期都有。

秦始皇灭亡蜀国后,在蜀地设置蜀郡,成都即为蜀郡的治所,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这一工程还在服务当地。

西汉时期,成都属于益州刺史部,东汉属益州,东汉末年,刘焉做了益州牧,治所就在成都,后来他的儿子刘璋继承了位置,直到刘备率军夺取了益州,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定都成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都是益州或蜀郡的治所,隋唐时期,成都归属益州,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孟知祥在割据四川,在成都称帝,北宋时期,设置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元朝时期设成都路总管府,治所仍在成都。

明朝时期,设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治所仍为成都,明末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清朝时期,设置成都府,治所为成都,民国时期,成都成为四川省会,1949年,改四川省为川西行署,成都为首府,1952年,改回四川省,成都为省会。

第三名:邯郸(3100年)

《汉书 地理志》:“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

关于邯郸二字的得名,最有名的一种说法是来自邯山,在邯郸的东边,有一座山叫邯山,郸是指山脉的尽头,言外之意是说邯山到了这里(邯郸)就是尽头,因此得名为邯郸。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甘地,就是邯郸,也被称为甘丹,甘丹是邯郸的变异写法。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商朝末年,商纣王在邯郸建立过离宫别馆。

春秋时期,邯郸是赵氏家族的领地,三国分晋后,赵国以先以晋阳为都,后迁中牟,最后迁到邯郸,直到赵国灭亡,邯郸都是赵国都城,秦始皇嬴政出生在邯郸。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36郡,邯郸是邯郸郡的治所,西汉初期,邯郸是分封的赵国都城,东汉时期,邯郸归属魏郡,魏晋南北朝时期,邯郸为北方重镇,一直是魏郡的治所。

隋唐时期,邯郸地位衰弱,成为小县城,北宋初年,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元朝时,邯郸是大名路总管府的治所,明朝时,邯郸属于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沿用,民国初,邯郸属直隶省冀南道,后改为河北省,1949年,设置河北省,邯郸归属河北,1952年,邯郸设市。

第二名:洛阳(4000年)

《史记 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洛阳也叫洛邑,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公旦按武王的意思,兴建洛邑,也就是洛阳,将九鼎迁入其中,成为西周的东都。

甲骨文中称洛阳为雒邑,这是商朝的称呼,洛阳之所以叫洛阳,是因为位于洛水的北面,古人把山的南边和水的北边称为阳,因此得名。

夏初,大禹治水后划定九州,洛阳属于上古豫州之地,根据出土青铜器何尊铭文的记载,最早的中国就是指洛阳,东周时期,洛阳成为东周的国都。

秦并天下后,洛阳属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属河南郡,东汉、魏朝、西晋时期,洛阳为都城,北魏中期,鲜卑迁都洛阳,以此为国都,隋炀帝时期,迁都洛阳,以洛阳为东都,唐朝时期,洛阳属河南道,唐高宗和武后时期,曾以洛阳为都城。

北宋时期,实行四京制,洛阳是西京,归属河南府,元朝、明朝、清朝时,洛阳均属河南府,民国时期,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49年,成立洛阳市。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非常深厚,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周边还有大量皇族陵墓,二里头遗址据说是夏朝晚年的都城,位于洛阳。

第一名:荆州(5000年)

《尚书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

荆州是上古九州之一,相传为大禹治水后所划定的行政区域,荆州以湖北西部的荆山而得名,当时整个汉水及长江以南都称为荆,荆成为一个带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

春秋时期,楚国以今湖北荆州为都城,当时叫郢,治所在江陵,也称纪南城,当时的荆是一个大范围的俗称地名,也有把楚国称为荆楚或荆蛮的,荆这个名称一直都在。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南郡,荆州属南郡,西汉时期,反了过来,南郡成为荆州刺史部下辖的郡,东汉时期,荆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南部、江西西部、贵州东部、广东北部,范围非常大,南郡是荆州下辖郡。

南北朝时期,荆州成为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南梁萧铣政权的国都,隋朝时,设荆州总管,唐朝时,荆州属山南道,五代十国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州,建立荆南国,都城在江陵。

宋朝时,荆州属荆湖南、北路,治所在江陵,后改为荆南府、江陵府,元朝时,荆州属江陵路,后改为中兴路,明朝时,改为荆州府,属于湖广行省,清朝时,设荆南道,治所在荆州府,后改为荆宜道,民国时,改为荆南道,后改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查区。

1949年,成为荆州行政区,政府驻地在江陵县荆州镇,1994年,改为荆沙市,下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区,1996年,改为荆州市,沿用至今。

荆州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非常悠久,比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就发生在这里,荆州有很多关羽文化及遗迹,荆州也是长江沿岸重要城市,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0 阅读:2
倾城佳人浅笑

倾城佳人浅笑

倾城佳人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