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为何有人称双缝干涉延迟实验让人恐惧?

天下十三洲猎奇 2023-03-12 00:53:56

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哲学问题。在经过数千年的思考与研究之后,人类开始逐渐了解到,世界的真实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神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支,对于探究世界的真实性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本文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且分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的结果为什么让人恐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物理学中的两个概念:物理实在论和量子力学。物理实在论指的是一种认为物质是真实存在的观念。它以牛顿力学为代表,主张物质的运动是由于物质本身的属性所引起的。

比如,一个小球从高处落下,落地时产生的声音和碎裂的声音都是由于小球的运动所产生的。这种观念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可预测的。

而量子力学则是一门探究微观世界的科学,它的出现颠覆了物理实在论的观念。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运动不是由于其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由于观察者的观察行为所决定的。

这就涉及到了量子力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观测问题。

在量子力学中,当我们观察一个粒子时,它就会从不确定性状态塌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这个粒子的状态是我们观察它的结果,而不是粒子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这就意味着,当我们不观察粒子时,它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它可能处于多个状态之中,只有在观察时,它才会具有唯一的状态。这就是观测问题。

对于物理实在论来说,这种认识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习惯于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状态不受观察者的影响。

但是在量子力学中,我们发现,观察者会影响到粒子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观察行为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粒子的状态,这种认识颠覆了我们对于客观存在的理解。

双缝干涉延迟实验就是一种用来证明量子力学中观测问题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将一束光打到两个狭缝之间,光通过狭缝之后,会形成两个光斑。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当每次仅仅有一束光通过狭缝时,它们在荧光屏上形成的图像呈现出两个斑点,这与经典物理学的预测一致。

但是当两束光同时通过狭缝时,它们在荧光屏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干涉条纹,这与经典物理学的预测却不同,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干涉现象。

但是,这个实验并没有结束。科学家在这个实验中加入了一个延迟装置。这个装置的作用是在光通过狭缝之后暂停一会儿,然后再让光继续前进。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两束光到达荧光屏的时间上制造出一个微小的差别。最终,我们发现,当这个时间差很小时,光的图像呈现出干涉条纹,但是当这个时间差大到一定程度时,光的图像却呈现出了两个斑点。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两束光到达荧光屏的时间差太大时,它们的相位就会发生变化,最终呈现出两个斑点。

这个实验表明,如果我们不观察粒子,它们就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但是一旦我们想要观察它们,它们就会成为确定的状态。这就说明了,观察者的观察行为会对粒子的状态产生影响。

这个实验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它表明了量子力学中的观测问题确实存在,我们的观察行为会对粒子的状态产生影响。其次,它让我们对于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我们习惯于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运动是由于物质本身的属性所引起的。但是在量子力学中,我们发现,观察者的观察行为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能够影响到粒子的状态。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和意识也许是能够影响到世界的,这种认识颠覆了我们对于客观存在的理解。

双缝干涉延迟实验的结果为什么让人恐惧呢?

这是因为它给人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我们习惯于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运动有规律可循。但是这个实验所表明的,却是我们的行为和意识也许是能够影响到世界的,这就让我们感到无从下手。

我们无法掌握世界的真实性,无法预测物质的运动,因为我们的观察行为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

但是这也给了我们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可以影响到世界。这就意味着我们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意志,我们的行为和意识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世界的刺激,而是可以主动地改变世界。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因为它表明我们有着改变世界的责任和能力。

总之,双缝干涉延迟实验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实验,它为我们进一步了解量子力学中的观测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它表明了我们的观察行为会对粒子的状态产生影响,这打破了我们对于客观存在的理解。但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行为和意识可以影响到世界,我们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意志和改变世界的责任和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戴生

戴生

2023-03-12 07:52

电子振动产生电磁波原理和普通电磁振荡线圈产生电磁波原理是一样的。普通振荡线圈振荡产生电磁波的能量我认为和其振幅无关,其振幅都是标准的正弦圆形闭合曲线。也就是说其振幅等于正弦波的半波长度。其能量就是这个半波闭合面积的磁通变化率对电子的感应能力。因此普通电磁波的能量大小就是与振荡线圈的电流变化率成正比,当电流大小一定时则与振荡频率成正比。电磁波是电流振荡产生的磁场波,并非是磁场波电场波交替出现。变化的磁场并不会产生电场而是会对处于其中的电荷产生作用力。电子的电量是一定的,当其完成一个周期的振荡时,我们可以用其电量除于其周期算出其振荡电流强度。根据其波长算出其波包面积,这样由电子振荡产生的电磁波,其波包的磁通变化率就可算出来了。由此由电子振荡产生的电磁波(光波)产生的光电效应现象,使处于光波波包内的电子所能获得的能量,就与电子振荡产生的光波的频率成正比。其计算机公式就是目前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计算公式。所以用光波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光电效应实才是最完美的最符合物理规律的。根本就不用假设出四不象的所谓光子来解释。具体的计算公式我相信懂电磁感应原理的人都能计算出来。

戴生

戴生

2023-03-12 07:53

中国人如果能打破崇洋媚外的心理,在光的本质属性问题上实现物理学理论的突破将会为为物理学作出重大贡献!希望有志于实现中国物理学突破的人联合起来共同攻关,只要做出几个关健性的实验就能成功突破。第一,用偏振光做光电效应实验准确测出逸出电子方向与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的关系。第二,用钠做发射极用黄光(钠原子光谱)做光电效应实验测出逸出电子能量倍增的规律。第三,用不同金属材料来做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双缝,用这种双缝(金属接地)来做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如果这3个实验结果与推论相符,那么证据就确凿了。就可以证明光子论和波粒两象性是错误的了!这样就可以带来一系列新的物理理论的出现!比如说原子模型也可能要重新定义。想一想都觉得激动!。测不准原理并非真的测不准。而是当光波或电子进入探测器时如果探测到了光波或电子的能量就被消耗掉了,如果顺利通过探测器那么探测器就没有探测到光波或电子也就没有干扰到光波或电子,那么它就会现相关的干涉现象了。

戴生

戴生

2023-03-12 07:53

光通过透明体时是受激辐射是有实验依据的。其实拉曼效应就是原子的受激辐射产生的。当光通过透明体时其实是透明里的原子中的电子受激再辐射出光,这个推论是有实验依据的。当光通过带颜色的透明体时就会辐射出物体本身颜色的光,也就是拉曼效应光。拉曼效应实验就是物质受激辐射,所以它辐射出的是物质原子里电子固有频率的光。所以拉曼在发现拉曼效应时观察的海水颜色是蓝色的。其实水就是高度透明的蓝色物质,所以它受激辐射出固有频率蓝光。所以以前的理论说水是无色透明的物质是错误的!水其实就是蓝色高度透明的物质!只是在少量时辐射出的蓝光很少反射的都是它背后物质的颜色,所以就被误认为无色。还原光的电磁波属性后到此所有的之前无法解释的物理理论都可以通顺了!所谓的测不准原理,薛定谔的猫,光子论(量子),四不象的波粒两象性都将成为过去时。

戴生

戴生

2023-03-12 07:49

到目前为止人类连光的本质属性都没搞清楚更不要说控制单个光脉冲了!我的理论是根据电磁波原理(振荡电流产生电磁波)推导出光波是由单个电子振动产生的电磁波,一个电子振动一次产生一个光脉冲,一群电子振动产生一群光脉冲。你所说的所谓单光子目前人类还无法做到,因为人类到目前为止连控制一个原子都做不到更不要说控制一个电子。你所说的探测,目前所有的探测手段也只探测一群光波,因为目前所有的感光材料都要有一定量的光波作用才能体现出来。你所谓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实际上是一群光波在起作用,只是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你再疏理一下所有的物理理论。如果还原光的电磁波属性,用光的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光电效应,解释黑体辐射现象(在光的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时说的光波作用于电子电子获得的能量就是一份份的,在效果上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光的电磁感应原理也能解释黑体辐射实验。再有就是解释康普顿效应,是光激光辐射引起的,我认为光通透明体是光激辐射也就是入射光激发透明体的电子引起透明体物质的电子共振再发射出光波,晶体里的电子振频率受晶体原子影响,不同角度的电子受激后振荡频率不一样引起康普顿实验结果这样所有物理论都顺了

戴生

戴生

2023-03-12 07:50

1951年,爱因斯坦在给他的好友贝索的信中,曾极度伤感地说过这么一段话:“什么是光量子?50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可是哪怕连一步都没有接近答案。眼下像汤姆、迪克和哈利这样的人,都以为他们了解光量子,其实全都是错的!”“汤姆、迪克和哈利”是谁呢?他们就是“张三、李四和王五”。爱因斯坦没有指名道姓,但却囊括了所有人。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因为用“光量子”概念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了1921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在30年后,他却坦言,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理解过光子是什么? 光真的有这么难理解吗?竟然困住了代表着人类智力巅峰的科学天才?为了深刻理解光的神秘和诡异,今天我们就盘点下关于光的4个,现今科学依旧无法解释的现象,看了这篇文章,你势必会对日常所见的光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一、光的部分反射现象。众所周知,光的本质就是电磁波,但同时具有粒子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当一束光射入玻璃表面时,有一部分会发生反射现象,而另一部分会折射穿过玻璃,那么,反射光和折射光的比值是多少呢?

戴生

戴生

2023-03-12 07:52

相信光子论的人忽略了光波与真正微观粒子的一些区大的差异,或者说是睁眼说瞎话。光波(电磁波)一但一出现无需加速就立即达到额定速度。光波具有波的所有特性(衍射、干涉、折射)而所谓的粒子波只有在所谓的双缝干涉时才具有所谓的波的特性,这种现象最大的可能就是衍生物,是粒子撞击双缝上的物质原子产生类似于通过双缝的光,如果是用不同质的金属来做双缝就不会产生这种衍生物了。而其它微观粒子无论怎么加速都无法达到光速。所谓的电子波动性也只有在所谓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才能观察到(电子双缝干涉实质上是衍生物本质上是还是光的双缝干涉)而电子和其他实物粒子无论在微观和宏观条件下都没有波的特性。而光波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状态下都没有粒子的特性。至于光电效应实验只有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才能符合物理本质。爱因斯坦假设的光子撞击电子产生光效应完全与实验事实不符。至于康普顿效应用光的共振辐射结合晶体的电子分布规律完全可以解释。而光子论根本就无法解释用偏振光做光电效应实验对逸出电子的方向有影响,只能用电磁感应原理才能完美地解释,而且和理论推论完全吻合。

戴生

戴生

2023-03-12 07:49

光的电磁波理论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我已经成功地用电磁感应原理完美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而且还完美地解释了假设的光子撞击电子为什么电子的逸出方与入射光方向无关的问题。而用偏振光做光电效应实验却对逸出电子的逸出方向相关!而且还能解释少量逸出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能量成倍增加。而这些把光假设成粒子是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这些实验结果的。唯有用电磁感应原理来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才能完美地解释这些实验结果。既然不存在“光量子”何来的量子通信?

戴生

戴生

2023-03-12 07:51

通用电磁波的接收都是采用电磁谐振原理,也就是电磁感应原理来接收电磁波信号的。而光同样是电磁波,只是波长较短而已,而光的接收同样的是电磁感原理。光电效应实验本质上也电磁感原理产生的,计算公式也是电磁感应原理。根本就不用假设成什么粒子。假设成粒子反而很多实验现象却无法解释,比如逸出电子的方向与入射光方无关,却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相关,这种现象只能用电磁感应原理才能完美地解释。电子振动产生光波,因此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原子模型应该是错误的,核外电子正常应该是相对静止地附着在原子核外,不同的排列形式会组成不同的物质状态比如碳原子组成石墨和金刚石。当核外电子获得能量时受到核力的约束不同的核外电子会产生不同的振荡频率,从而发出对应频率的光波。由此可以推定现有的原子模型可能是错误的。光波与实物粒子还有一个差别就是光波通过透明体后(只要光波能透过去比如光纤即使很长)都会恢复原来的速度。而所谓的电子波或其它实物粒子无论通过什么物质都只有减速!通过后更不可能恢复原来的速度。机械波也具有同样的特性。这就是波与粒子的区大差别!为什么这么多科学家都在睁眼说瞎话?

天下十三洲猎奇

天下十三洲猎奇

中外奇闻猎奇故事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