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徐洪利:智慧城市进入深水区

阿桶观察 2023-12-07 13:57:14

撰文︱曾宪勇

出品︱阿桶观察 勇砺商业评论

“数字是整个世界的本原!”2500年前,当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他那著名的哲学观点——“万物皆数”(All is number)后,这位哲人根本想不到几十个世纪之后,人类已然在“万物皆数”后悄然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新征程。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时代,一切都被数字化,一切都在智能化,一切都可计算,数据的价值更加凸显。”在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看来,人类社会已初步进入智能时代,软件无所不在并不断与智能衔接,与数据协同,与生态融合。

11月17日,在成都举办的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23上,刘积仁在演讲中高调抛出一个观点,“在技术与社会两者间的关系上,技术是要推动社会发展的,不是为了展现技术发明者自己的独特性,因为它的根本职能是为社会赋能。”

智慧城市建设是“整合”而非“推翻”

其实早在五年前,刘积仁在沈阳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主论坛上,就曾经明确提出,智慧城市不是简单把原来的系统数字化,也不是把原来系统搬到新的平台,智慧城市是用智慧的手段连接融合,重新构造一个崭新的商业社会。

东软联席总裁徐洪利: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

“做智慧城市,不可能把原来做的系统全部推翻。东软更多考虑的是在此前已经搭建的系统之间做软件整合,做系统融合。”坐在笔者面前的东软集团联席总裁徐洪利显然已经深谙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真谛,“无论是在数据层面做共享和交换,还是在业务系统上进行协同,其操作难度都比较大,关键要看这座城市的领导能否下决心。但无论如何,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在徐洪利的逻辑中,中国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智慧城市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只是完成一些基本查询和简单的共享,未必能够做到经办。在第二个阶段,智慧城市的数据经过充分融合和交换之后,可以实现业务上的协同和经办。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技术上是不存在障碍的,障碍还是主要来自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协同。而最大的技术门槛来自于数据安全和隐私。此前,关于医疗数据、政务数据的所有权问题,在业内一度出现了很多争论。国家大数据局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数据的制度建设,这一情况会得到极大改观。”徐洪利说。

东软智慧城市“破局三板斧”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东软提前设定了业务三大核心板块,也是东软向智慧城市行业率先劈出的“破局三板斧”。

第一个核心板块是大健康,这是东软必须要做好的一个板块。

大健康是目前东软拥有比较全产业链的一项业务,除了医药领域外,东软在医疗设备、互联网云医院和医疗服务信息化三方面均有了较深入的涉及,其中包括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和作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的商业保险信息化建设,甚至东软还着手搭建起健康产业医疗科技方面的一所专业学校——大连东软医疗科技学院。

徐洪利: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惠民

围绕大健康产业,东软建设健康城市的核心目标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问题。比如,东软利用远程技术将高端医疗资源直接分享给分布更广的患者,解决后者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东软推动医疗集团建设和“医共体”建设,实现“三医联动”建设,力求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对此,徐洪利直接举了一个例子。

如果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话,那么到县医院做过手术的患者完全可以不住在县医院,而是选择到乡镇卫生院去康复,或者完成一些术后的普治就可以了。但现在很多城镇往往实现不了二者间利益的统一,手术时需要家人在县医院进行陪护,术后也要在县医院继续住院。

针对以上的问题,东软有自己的独特思路。

在推动“医共体”的过程中,东软对远程技术、打包付费、药品处方流转等环节做了成本分析,推出了一套综合建设方案,力求将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变成一个整体、利益一致的共同体。

这样,在实施了“门诊共济”以后,很多城市围绕医疗保障体系,在药店和门诊等环节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电子处方流转平台。该举措可以将纸质处方全部转换为电子处方,患者的处方后续派发到哪家医院,他就可以选择哪个医院完成诊治。病人分流不会影响医院的收入,这才是医疗系统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解”。

另外,在医疗影像平台建设方面,东软也有自己的新思路。

患者去医院看病经常需要拍片子,现在打印一张原始胶片往往需要花费五六十元,但如果将影像直接变成云端的电子胶片,推送给不同医院的医生进行远程诊断,那么患者只需要一次性支付二三十元,同时这张电子胶片还可以被系统直接推送到病人自己的手机上查看留存。这样也避免了病人短期内去其他医院看病时被要求重复拍片收费。不过,要实现这种创新,必须由政府、市场和生态链各方共同努力。

第二个核心板块是东软围绕国家政务功能需求,完成了国家人口库、法人库、信用库、证照库等部署。这几个链条都涉及政府监管和综合协调部门,也是东软战略布局中合纵连横、引领发展的重要板块。

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惠民。首先,通过东软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的深耕,老百姓在城市里办理各项政务服务会变得更加方便。其次,在推进“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协同”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政府内部的流程,发挥其优政功能。

这些年,东软在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甚至人工智能等方面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投入。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的资金投入不但可以得到节省,而且当智慧城市完成集约化建设后,很多基础设施功能实际上可以用政务云直接替代,直接助推城市的数字经济产业和平台经济发展。

第三个核心板块是围绕大教育和就业领域做好产教融合共同体。

在刘积仁看来,发展数字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一座城市应该将实现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作为一个目标,把城市里拥有的数据和人才作为未来财富和资产的本源。继而推动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人才顺畅地流向实体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东软有效推动了一座城市多数人的就业,也就间接为这座城市增加了税收。

除了年轻人就业,还有老年人就业的问题。随着中国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一座城市如何利用就业平台或教育平台,将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退休人群重新投入到合适的岗位,这对城市建设自身也有着巨大作用。

在智慧城市产教融合方面,东软已经与国内一些城市推出了三项合作计划。

第一项合作计划是东软和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数字工厂”,缩短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时间。

目前,东软已经在秦皇岛、苏州、西安等地,与当地政府、国企或者高校一起建立数字工厂,将大三、大四的学生招收进来,结合实战课题做毕业设计。

“如果一名从高校正常毕业、从未在企业实践过的学生,进入到一家企业的培训转化周期需要八个月。而经过东软的教育流程,不但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动手能力有所提升,而且因为经过了数据标准和规范培训,学生入职企业后的适应期也可以从8个月缩短到2-3个月。”徐洪利向笔者这样表示。

第二项合作计划是东软教育集团与众多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围绕这座城市的数字经济、IT技术等板块培养人才。比如,东软正在熙康云医院培养护理和康养类人才。

第三项合作计划是东软教育集团将平时积累的教学能力向外输送。为此,东软成立了教育实验部,专门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城市教育信息化合作。这不但可以培养产业老师,还可以帮学生工作、成功创业。

经过多年尝试,东软已经形成了一个产教融合的共同体。

2023年10月22日,由东软集团、天津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有400多家城市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大连发起成立联盟会。在这些学校里,学历教育仅仅是一部分的职能,能力建设和培养则是它的另一方面重要职能。

智慧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在刘积仁看来,数字化时代任何行业都在改变,成为以软件和互联网属性为特征的技术行业,软件价值的独立性正在消失。下一代智能化解决方案将由管理变成服务并向C端生态拓展,更加贴近民生,贴近个人生活,为用户提供丰富、便捷的应用和服务。

坦率地说,其实也正是在多年间的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东软集团逐渐从原来单纯的一家解决方案提供商,变成一家数字城市运营商。

在东软的逻辑里,智慧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评定标准,也应该围绕它的宗旨而做评估,而不应该简单拿技术数据和技术标准等去说事儿。

“老百姓在一个城市里办事,只需要现场跑上一趟,甚至只需要在手机点一下,就可以把事情办完,我认为这才是考核一个城市智慧城市项目好坏的标准。民生指数是不是提高了,老百姓是不是满意了,企业实体是不是满意了,政府流程是不是更优化了,都是判断智慧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徐洪利这样表示。

“大家往往认为数据在交易过程中就创造价值了,其实不然。所谓的‘数据创造价值’,不是简单地把数据给你就能卖钱,不是谁拥有了数据,谁就能创造价值。”徐洪利为此举了一个例子,商业保险会特别关注每个城市的医保大数据,关注在这个城市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每个月到底要花掉多少钱,他们只有知道精准数据之后,才能制定更为精准的商业保险产品,否则就会产生大额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拥有者只有根据客户的需求,对真实的原始数据进行一番有目的的归集和分析后,才能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

“只有为客户创造出真实价值,你自身才有价值。如果你不能为数据的需求者创造真实的利益回报,任何买卖都将是不长远的。”徐洪利如是说。

在东软的一番周密布局下,智慧城市建设昂然挺进深水区。(曾宪勇)

0 阅读:4

阿桶观察

简介:我崇尚文明,但遵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