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宝藏小城,衡水枣强究竟有多惊艳?历史长河中的枣强印记

人生哲理思考 2025-02-13 09:23:01

念枣强

董乡史韵久悠长,古邑风华岁月彰。

裘艺传承千载技,移民故事满庭芳。

祠中圣影思贤意,饼里酥香念故乡。

每忆枣强情涌处,心魂系此韵流芳。

被忽视的河北明珠 —— 枣强

在河北东南部,衡水市南端,有一个看似低调却满是宝藏的地方 —— 枣强县。它没有热门旅游城市的喧嚣,也没有经济强县的那种广为人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存在。有人说,枣强不过是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没什么特别之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寻,揭开枣强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个被许多人忽视的地方,究竟藏着多少惊喜。

历史长河中的枣强印记

枣强的历史,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早在夏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属于冀州大陆地。到了商代,成为棘津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西周时,它位于冀州东部、兖州西界,处在交通要道,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

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棘津地,战国时期,又成为赵国东阳地,政权更迭间,枣强默默记录着时代的变迁。那时的它,虽然没有如今的繁华,却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

秦朝时,枣强属钜鹿郡信都郡,开启了大一统王朝下的郡县制管理。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 155 年),分广川县地置枣强县,属清河郡,从此,“枣强” 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据《畿辅通志》记载,枣强古时盛产红枣,战国时就以蒸煮枣油闻名,西汉时更是 “枣木强盛”,故而得名。

两汉之世,枣强与广川两县,几度 “离合废置,本为一也” ,这种行政区域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三国时期,枣强属魏,省广川县,复置枣强县,仍属冀州清河郡。西晋时,枣强县省入广川县,属冀州渤海郡 。东晋时,后燕复置枣强县,并置广川郡,枣强为其所辖。

北魏时期,神瑞二年(415 年)并枣强、索泸入广川县,太和二十二年(498 年)重置枣强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广川县,并入枣强县,属长乐郡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速,枣强也在这股浪潮中不断发展,农业、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隋代,复置广川县,改名长河,移属平原郡,而枣强先后属长乐郡、冀州和信都郡 。唐代,时而改郡为州,时而改州为郡,信都郡、冀州两名称多次变动,还一度改称魏州,枣强县皆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枣强一直属冀州。五代后周废长河,专置枣强县。

北宋初,建置如后周,熙宁元年(1068)省枣强县为镇,十年(1077)复置枣强县,属冀州,隶武安军节度。金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冀州,仍隶武安军节度 。天会十年(1132),县治由旧县村迁至刘马村,即今县城址,这次迁移,对枣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的县城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元代,枣强属真定路冀州,改隶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明代,改路为府,枣强属北直隶(京师)真定府冀州 。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并将北直隶改为直隶省,又以冀州为直隶州,枣强、新河、南宫、武邑、衡水 5 县同属冀直隶州 。

民国时期,枣强的归属也经历了多次变化。1938 年 8 月,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枣强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专员公署 。1940 年夏,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以县城为界,枣强县分为枣南、枣北两个县 。1945 年 10 月,枣南、枣北两县合并为枣强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冀南行署第五专署 。1949 年 8 月 1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枣强县属河北省衡水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 。此后,虽历经衡水专区撤销、合并等变动,但最终在 1996 年,枣强县由隶属衡水地区改为隶属地级衡水市,一直延续至今。

人文荟萃的魅力之地

枣强,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人文荟萃的魅力之地,有着 “董子故里”“移民之乡”“革命老区” 等诸多美誉。

作为董子故里,枣强孕育了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他是王常乡人。董仲舒提出的 “天人合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等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重要基石。在枣强,董子文化氛围浓厚,后旧县村的董子祠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此地原为 “董氏宗祠” 旧址,现存董子祠为 2019 年重修 。步入殿内,董仲舒石像立于大殿中心,坐式,双手捧一笏板,高 2.5 米,重约 4 吨,像背后刻有相关字样。1982 年,董仲舒石像被确立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子文化在这里代代传承,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也吸引着众多学者、游客前来探寻儒家思想的根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枣强还是明初面向山东的第二大移民发源地,有着 “移民之乡” 的称号。当年,大量先民从这里迁往山东等地,如今,据考证山东现有一千万枣强后裔,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蒙、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等都是枣强后裔。移民文化成为了增进沟通、促进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枣强县积极挖掘弘扬移民文化,成立了枣强县移民文化研究会,开通移民文化网站,举办移民文化节,加强对移民文化的整理和发掘,建立族谱数据库,为移民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便利。每年都有许多山东人到枣强来寻根问祖,这种血脉相连的情感,让两地的联系愈发紧密。

同时,枣强也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老一辈革命家宋任穷、刘志坚、郭鲁等曾在这里战斗过,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长篇小说《平原枪声》,描写的就是枣强人民抗击日寇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枣强人民英勇不屈,积极投身抗日斗争,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拆城墙、挖地道、平毁封锁沟,破公路、扒铁道、割断电话线,拔据点、攻炮楼、除汉奸,为保卫家乡、抗击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景村事件” 中,36 名被捕抗日人员被集体杀害,但枣强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顽强抵抗。如今,在枣强,革命精神依然在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枣强人民奋勇前行。

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枣强的民俗风情,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枣强更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进腊月,整个枣强就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男人忙着赶集上店,置办年货,主妇则在家碾米磨面,蒸干粮,做衣裳 。腊月初八,俗称 “腊八”,喝腊八粥、腌腊八蒜,为过年拉开了序幕。到了腊月二十,一般人家便开始蒸干粮、煮肉,大户人家动手则更早。

腊月二十三是辞灶日,也就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也被称作 “小年” 。传说灶王爷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本家一年的情况,为了让他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会用饴糖食品或糕点供奉他,希望能粘住灶王爷的口 。然后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爷像从墙上取下来烧掉,磕头,并念叨着 “上天后多说好话,保佑一家平平安安”“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 等话语 。如果家里有外出的人没回来,要等其回来后三十再烧。而请来的新灶王爷则要等腊月三十再贴上墙 。

过了腊八,人们还会选个好日子进行大扫除,也叫扫房,一般选在腊月二十四 。这一天,人们会把屋顶、墙上、地下、屋内、屋外各个角落及门外胡同都打扫一遍,把门窗、家具、碗碟等都擦洗干净,干干净净迎新年 。大扫除后,便是贴年画、贴对联,也有一些人家会在二十八九才贴对联 。

腊月二十九,要把准备过年的事都办完,比如门前挂上红灯笼,缸里挑满水,剁好包饺子的馅,请来的各位神都贴上墙,神前摆好香炉,放好筷子 。这一天还要挂上家族谱,有的人家会摆上先人的遗像 。如果赶上小月,这些活就要在二十八做完 。

腊月三十,早起开始 “请家堂”(一般为三代宗亲),也有在二十九请的 。请家堂时,会领着子孙到村外路口朝祖坟方向烧香烧纸磕头,口念 “请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然后放鞭炮 。请家堂进门时,要先在门神牌位处烧香,据说如不烧香,门神不让进家门 。进门后将剩余的香插到家堂前的香炉内,再磕头 。请来家堂后,要上供,供品一般是点心、水果、馒头、鸡鱼肉等,再摆上筷子酒烟 。其他神位前也要摆上供品,一般为三盘(神三鬼四) 。摆好供品后,即为家堂和各位神位焚香烧纸,烧纸时要磕头,还要念叨 “请爷爷奶奶或某某神收着钱,一年一趟二年一遭,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保佑今年好收成,过年一定上大供” 等等 。这些事情一般都是家里的老年主妇来做,在上供的同时,家里的男性则会燃放一大阵鞭炮 。每个家庭,在上完供后,一般要等到初二 “送家堂” 时,再把供品收拾去 。平时家里人吃什么饭,就先供奉家堂处,然后家里人再吃 。

大年三十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肉喝酒,祝贺一年的结尾 。三十的下午,主要是包饺子,不光要包晚上和明天早上的,还要包出来拜年的亲友吃的煎饺子 。包饺子时,如果剩下皮了称有衣穿,剩下馅了就叫有钱花 。有的人家还会在一两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就寓意着有福气 。三十晚上吃饺子前,会在院子里撒上芝麻杆,俗称 “踩岁”,要到送走家堂后才能打扫 。吃完饺子后即上蜡,在家堂和各神位前都点上蜡烛,家里的灯都打开,通宵不灭 。点完蜡烛后,人们习惯燃放鞭炮礼花,增添节日的喜庆 。之后,便是 “守岁”,要一夜不眠,民俗称 “坐福”“守福” 。旧时,守岁多是在一起饮酒谈笑讲故事,现在则多为看电视,听到中央电视台的新年钟声,各地鞭炮齐鸣,能持续一两个小时 。三十晚上,还要在院内烧纸,给没有家的游荡的野鬼点钱花 。

初一这天,人们出门拜年,一般是按本族远近先后去拜,其次是邻居 。进别人家后,要先拜家堂,再拜长辈 。当年遇到丧事的户,这天早起则闭门关户,不拜年也不受拜 。有的村子则连续三年不起五更不拜年 。家里有孩子的,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 。

初二要送家堂 。早起吃饺子供奉过家堂后,即摘下家谱来,俗称请下家堂来 。放过鞭炮,带上香纸鞭炮直奔坟地,然后在坟上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各个坟前烧纸、叩头 。送完家堂后,便开始走亲拜年 。旧时初二是外甥拜年的时间,初二初三这两天,除岳父家不能拜,其他亲友都可以拜,初四初六是双日,一般是给岳父家拜年的日子,尤其是初六,现在则不再那么讲究这些 。

初五,俗称 “破五”,这天要包饺子吃,还要给各位神上供 。春节前后,是最热闹的时节,各村的架鼓队、秧歌队开始在大街上表演,锣鼓铿锵,笑声不断,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

正月十六,成年人黎明即起,到野外散步,称 “溜百步”“走百病”,有 “外边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的说法,老年人要拾把柴草,回家烧水洗脚,称可以防止脚病 。部分村是夜 “散路灯”,有人边走边投放用棉纸蓖麻仁做的小灯盏,众人抢,称可以取得吉祥幸福 。

正月二十五称 “囤节”,为 “囤神” 的生日,也叫 “填仓日” 。一早会在院子里用柴灰撒一个或几个大圈,将少许五谷放在中间,压上砖,三天后才掀开砖,让鸡吃掉五谷,鸡是 “囤神” 的使者,预示今年丰收 。在室内要打 “钱囤”,同样是灰圈,内置几个钱币 。晚上要在 “囤中” 放黍米面做的 “灯盏儿”,在水缸中放黍米面做的龙形灯 。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枣强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营裘皮传统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它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强县大营镇是中国皮毛业和裘皮文化的发源地,秦始皇曾亲封大营为 “天下裘都”,如今更是闻名全国的 “皮草之乡” 。据史料记载,商末丞相比干在此发明了熟皮制裘工艺,经过世代传承,技艺不断提高完善,制品精美,有雪不落、雨不湿的美誉 。汉、唐、宋、元各代曾为贡品,有 “一品燕窝,二品貂” 之说 。郑和下西洋时,“皮板柔软、毛眼遂适、做工讲究、款式新颖、色泽协调” 的营皮与苏绣、景德镇瓷器等物品赢得了欧亚上流社会的赞誉 。大营裘皮制作用料讲究,为养殖动物皮,主要有兔皮、貂、狐狸、狢子皮和羊皮类等 。经过 3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创新,大营裘皮传统制作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分熟皮(生皮制成成品皮)、裘皮制衣两大阶段,共有 16 个环节 56 道工序:浸水、洗涤、去肉、软化、晾晒、回潮、铲干、整形、制作样板、板订、配料、裁制、缝制、钉成品、整修、吊制,整个过程精细讲究 。大营传统制裘工艺采用的全部是皂角、黄米、玉米面、碱面、硝(墙碱)等生态无污染的天然原料,过程也全部为人工、手工,因此裘皮没有皮脂和化工味道,质地更加柔软,毛质更加细润柔软,如草叶花穗迎风,又似水纹起波浪 。用大营裘皮传统工艺制成的男女裘皮服装、披肩、马甲、围脖、褥子、护膝、沙发坐垫、汽车坐垫、装饰挂件、饰品配件、各种辅料等七大系列近 4000 个品种具有轻柔暖和、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物美质优的特点,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实用价值 。

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在枣强,裘祖文化与董子文化源远流长,是当地文化传承的璀璨明珠。

枣强县大营镇作为中国裘皮业和裘祖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极为悠久,商末丞相比干在此发明熟皮制裘工艺,他也因此被誉为 “裘祖” 。秦始皇亲封大营为 “天下裘都”,自此,裘祖文化便在这里生根发芽,历经 3000 年的薪火相传,愈发枝繁叶茂 。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裘祖文化,枣强县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 “大营裘皮” 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获得批准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涵盖大营镇、新屯镇、恩察镇、嘉会镇 4 个乡镇,面积达 265 平方公里 。这一举措推动了裘皮产业养殖、加工、营销、外贸等产业链的完美对接,极大地提高了枣强县裘皮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

同时,枣强县建设了营皮文化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众多与裘皮文化相关的展品,从古老的制裘工具到精美的裘皮制品,生动地展现了裘皮文化的发展历程 。还将大营裘皮制作技艺列入省级文化遗产名录,让这一传统技艺得到更妥善的保护 。此外,当地还谋划了裘祖文化步行街、比干庙改扩建等重点工程,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使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充分展现 “裘祖文化” 的文明底蕴 。如今,一个以裘祖文化为引领,市场支撑、链条完善、配套齐全的现代裘皮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

在 2020 “裘都杯” 中国裘皮服装创意设计大赛总决赛及颁奖盛典上,大营裘皮产业展示了新时代内涵的 “裘祖文化” 。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既凸显国际前沿流行趋势,又具备成熟商业价值,不仅提升了各地的设计水平,也让行业内外更深入地了解了枣强大营裘皮产业链的创新力与高质量发展 。

而董子文化在枣强同样有着深厚的根基 。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是枣强县王常乡人,他提出的 “天人合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等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重要基石 。

近年来,枣强县高度重视董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成立了由宣传部门主要领导任会长,吸纳相关部门一把手与专家学者为成员的董子文化研究会,为董子文化研究搭建了专业平台 。研究会安排专业人员、配备办公设备,积极开展挖掘研究活动,组织学者、专家对董子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进行挖掘、搜集、整理,推出了一大批高水平、高品位、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董仲舒艺术碑廊书法鉴赏》《董仲舒思想探究》《董子儒家思想研究》等 。这些学术成果让 “董子文化” 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与认同 。

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枣强县围绕董子文化,聘请全国一流设计团队,规划建设了占地近 200 亩、投资 4000 万元的董子文化公园项目 。公园以董子 “大一统、万物聚合” 思想为设计理念,融合交通、环境、功能、山水、艺术为一体 。还启动了董仲舒文化博物馆和董仲舒文史馆改扩建工程,进一步丰富了董子文化旅游景观体系 。董仲舒文化博物馆位于王常乡后旧县村,占地 9.72 亩,建筑面积 780 平方米,各类馆藏文物 300 件,包括董子祠、旧县文化展览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部分 。其中董子祠占地 560 平方米,由董仲舒石像、董仲舒讲学遗址、董仲舒研究著作展示等八部分内容构成,立体再现了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人为学之道和道德教化思想 。董仲舒文史馆位于唐林镇前王寿村,重点展示董子后裔分布、董氏家谱和有关珍贵文物,以及与董子思想有关的书法作品 。这些文化场馆的建设,不仅为董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不可错过的特色景点

枣强的特色景点,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人流连忘返。

董子祠,无疑是枣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它坐落在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后旧县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此地原为 “董氏宗祠” 旧址,20 世纪末,后旧县村发现 “董氏宗祠” 石刻门楣及清代拓片,标记 “祥符癸丑重修” 字样,即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13 年)重修,表明此前这里就存有 “董氏宗祠” 。据《枣强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乡士韩安辅及妻姚氏施财重修董子祠,明三暗五,绿瓦盖顶,饰有脊兽,飞檐翼张 。大殿悬有匾额 “阐道醇儒”,木雕阁内奉董仲舒石像 。现存董子祠为 2019 年重修 。步入殿内,董仲舒石像立于大殿中心,坐式,双手捧一笏板,高 2.5 米,重约 4 吨,像背后刻有 “万历三十六年施财弟子管正尊韩安辅妻姚氏……” 字样 。1982 年,董仲舒石像被确立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仲舒石像左右各立一学童塑像,称为 “左聋”“右哑”,寓意董仲舒教学有方,能把残疾人也教化为有学识的人 。枣强县古属冀州,据《冀州志》记载,后旧县村西有一座四明寺,当地俗称 “西大寺”,相传该寺前身即董仲舒当年讲学的学堂,毁于清朝末年 。村民曾在此挖出陶制灯台一具,正面刻有 “秉烛课徒”,后有 “诲人不倦” 。董子祠不仅是对董仲舒这位大儒的纪念,更是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朝拜、研究。

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

说起枣强的美食,那可真是让人垂涎欲滴。鞋底儿烧饼绝对是枣强的一张美食名片 。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枣强县城一个叫宋善庄(1895——1969)的人 。民国初年,他在县城老十字街南头路东的宋家胡同口支炉烤烧饼,其中就有鞋底儿烧饼 。一开始,鞋底儿烧饼没什么名气,销量一般 。到了宋善庄的徒弟江存波时,它才开始小有名气 。江存波是枣强城西江庄人,早年跟宋善庄学做烧饼 。四十年代中期,他在县城老十字街开了个烧饼作坊,3 年后去冀县城做烧饼生意 。改革开放后,他又回到老十字街单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这种适合夹肉的鞋底儿烧饼越来越受欢迎 。

制作鞋底儿烧饼的设施不算复杂,但配方和工艺独特,必须纯手工制作才有风味 。所需原料有精粉、麻酱、香油、小茴香、煮肉汤等 ,煮肉还要用到七种中药配制的调料 。烤炉是特制的,分上下二层 。先把面团做成鞋底儿状,放在上层的铛上烙,七、八成熟时再放到密闭的下层烤,这样烤出的烧饼外皮酥脆 。根据火候和火性控制烘烤时间,一般 2—3 分钟 。烤好后切开一个口,把煮好且经过白糖熏制后放在老汤中的肉取出剁碎,放进鞋底儿烧饼里 。趁热咬上一口,外酥里嫩,肉香与面香完美融合,唇齿留香,那滋味,别提多美了 。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枣强人都对鞋底儿烧饼念念不忘,生活在武汉的枣强籍《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先生,当年在县城读师范时就常吃鞋底儿烧饼,如今依然保留着这个饮食习惯 。

枣强熏肉同样大名鼎鼎 。它历史悠久,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就有枣强厨师开设熏肉铺,驰名京包线一带 。枣强熏肉在原料选择上很讲究,主要选用新鲜猪肉,以瘦肉为主,脂肪含量适中 。制作时,要经过腌制、熏制等多道工序 。先将猪肉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用盐、糖、料酒、生抽等调料腌制入味 ,然后放入特制的熏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慢慢熏制,直到猪肉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 。熏好的枣强熏肉肉皮烂嫩,表里如一,色泽鲜艳,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齿 。由于是枯木熏制,夏季蚊蝇不爬,伏天贮存一周也不变质 。它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还具有增进食欲、去寒、消食等功效 。据《衡水县志》载:“枣强熏肉特佳,名驰省外,以之分赠亲朋,无不交口奖饰 。” 传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外逃时,路经衡水进膳,对枣强熏肉大为赞赏,此后还被慈禧点为贡品 。

赵家熏肉火烧也是不得不尝的美味 。它位于枣强县城老十字街西南角,是一家老字号 。这里主营各种猪熏肉和火烧 。赵家熏肉历经百年经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优质的形象 。他们家的熏肉皮烂肉嫩、色泽鲜艳、味道醇香 。把熏肉夹在鞋底儿烧饼里,再配上一碗老豆腐,简直是绝配 。老豆腐微微带着一点苦头,正是这独特的味道,开胃消食,让人食欲大增 。饭点时,店里食客众多,大多是当地人,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满满的都是生活的烟火气 。

探秘枣强,等你留言分享

枣强,这个藏在河北东南部的宝藏县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人文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特色景点和美食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它绝非人们印象中那个普通的小县城,而是有着诸多值得探寻的魅力。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