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原本在国民党里很有威信,但是谁也没有预料到会突然起了变故,国民党军一哄而散,李宗仁只能逃到美国去避难。
1965年,在多方的周密安排下,李宗仁夫妇踏上了回归祖国的旅程。当毛主席询问他对于职务的想法,李宗仁表达了自己希望担任人大副委员长的意愿,但最终这一请求并未得到应允。
为什么毛主席没有答应李宗仁的请求?这背后有怎样的原因呢?
李宗仁接替蒋介石职务
1910年,19岁的李宗仁满怀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改变现状的热血加入了同盟会。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李宗仁痛心疾首。于是他投身护法运动,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心中的理想迈进,李宗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成为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长官。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突如其来。李宗仁望着街头被抓捕的进步人士,沉默良久后低声说道:“局势复杂,跟着蒋先生或许能稳住局面。”可他未曾想到,这一决定让他从此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1938年台儿庄战役爆发,李宗仁亲自坐镇指挥,精心部署战略。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伤亡惨重。李宗仁站在指挥部,双眼布满血丝,紧紧盯着战局:“给我狠狠地打!”
在他的指挥下,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一战歼敌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眼见大势已去,准备逃往台湾。临行前他把李宗仁叫到跟前说道:“德邻,现在时局不顺,我已决意请辞,剩下的就交给你了。”
蒋介石宣布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总统”,他心中五味杂陈,却也只能无奈接过这“烫手的山芋”。当时复杂的局势下,李宗仁确有以和谈来化解国内危机的想法。
他知道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希望能通过和平谈判找到一条解决国共争端的途径。于是李宗仁对一些问题进行协商和讨论,但因时局变化,最后李宗仁却反悔了,拒不签署,亲自撕毁和谈协定。
毛主席和周总理得知这一消息果断下令解放军跨过长江,直逼南京。城内一片慌乱,李宗仁看着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心中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怎么办?怎么办?”
“我们赶紧撤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一位将领建议道。李宗仁无奈地点点头,只能仓皇逃窜,他一路辗转,最终回到了自己的老巢广西。
望着熟悉的山水,李宗仁心中五味杂陈,他仍不甘心失败,妄图在广西集结力量东山再起:“我们还有机会,广西是我们的根基,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一定可以重新夺回失地。”
李宗仁对着手下的将领们打气,可此时的国民党军队早已士气低落,人心惶惶,他的东山再起之梦也注定只是一场泡影。
周恩来的承诺,李宗仁的新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言在雄伟的北京天安门上回荡,宣告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李宗仁曾经赖以仰仗的白崇禧部正被解放军重重包围,陷入绝境。走投无路之下,李宗仁只得作出一个痛苦的决定——逃往美国。
在美国生活的日子里,因为他在名义上还是国民党“代总统”,美国政府的一些官员起初在表面上还维持着一丝体面对他仍抱有期待。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当蒋介石在台湾重掌政权时,对于李宗仁的忌惮却日益增加。
很快,一道命令从台湾传来,李宗仁的所有职务被尽数撤销。当李宗仁收到这个消息时,他呆坐在椅子上,久久回不过神:“大势已去,大势已去啊……”李宗仁既无实际权力,又无根据地,无兵可依,原先对他笑脸相迎的人也渐渐变得冷淡起来。
1965年,远在美国的李宗仁内心正经历着激烈地挣扎。虽然人在异乡,但他对故乡的想念愈来愈强烈,想要回来的想法也悄悄地在他心中萌发。
此时,周恩来向李宗仁伸出了“橄榄枝”。周总理对着负责与李宗仁沟通的人员说道:“告诉德邻先生,我们欢迎他回国,不要有任何顾虑。”
当李宗仁听闻周总理的邀请后既心动又忐忑,毕竟曾经历过诸多风雨,他对回国后的生活充满担忧。周恩来得知后向李宗仁承诺,他回国后将享有高度的自由,倘若往后不习惯国内生活随时都能离开。
接着,周总理详细阐述了“四可”政策:
李宗仁同志可以随时回美国处理个人事务,不必有任何负担;
要是不习惯国内的生活环境,自由返回美国的大门随时为您敞开;
要是李宗仁同志想去其他国家生活,国内也会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保障基本生活;
当然,若决定长期在国内居住,我们党和人民都会热烈欢迎。
当然还有“四不可”政策:
回国后必须切断与美国的关系,这样能更安心地在国内生活;
同时,不要插手我党与蒋介石之间的事务,这些都已成为过往;
另外,一定不要组织第三方势力,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纷扰;
最后,不得干涉我国与美国的关系,我们会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妥善处理。
做到这些,便可以在国内安享生活。就这样,在周总理的诚挚邀请与承诺下,李宗仁下定决心,踏上了阔别已久的归国之路。
毛主席问他要什么职务,李宗仁:人大副委员长
1965年7月,一辆辆轿车有序驶入机场,车门打开,陆续走下众多前来迎接的宾客。
不一会儿,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车缓缓抵达。终于,一架客机缓缓降落在跑道上,滑行至指定位置,舱门缓缓打开,李宗仁和夫人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周总理快步迎上前去,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李宗仁的手,热情地说道:“欢迎你回来!”李宗仁眼眶泛红,声音略带颤抖:“总理,我终于回来了,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1965年7月26日上午,毛主席热情地接待了李宗仁夫妇。谈话临近尾声时,毛主席微笑着看向李宗仁问道:“德邻先生,您这一次回来,是想做些什么呢?一直待在这里还是待一阵再回美国呢?”
李宗仁想了想,说:
“主席,这次我历经波折好不容易回来,就没打算再走了。我想将自己的余生都奉献给这片生我养我的祖国大地,以前我犯下诸多过错,若不如此,我定会愧对祖国和人民,那样的话,我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啊……”
李宗仁停顿了一下:
“主席,我还想说,如果中央能给我安排一个岗位,让我能为国家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不挑,什么工作都行,职位也不要太高,哪怕是人大副委员长这样的,只要能让我出份力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毛主席听后并没有答应,而是说:“德邻先生,你的心意我们都明白,也很感谢你对国家的这份热忱。不过关于工作的事情,我们还需要再考虑考虑,你刚回来先好好休息休息,熟悉熟悉国内的情况。”
李宗仁听到毛主席的答复,心中虽有些意外和失落,但还是连忙点头表示理解:“主席,我听您的,一切都按组织的安排来。”
反对李宗仁担任人大副委员长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李宗仁在国民党内资历深、地位高,这一职务对他来说“屈才”;
二是人大副委员长政治立场要求高,李宗仁的特殊背景不利于对台统战工作;
三是李宗仁当时已七十多岁,身体欠佳,难以胜任这份繁重工作。
虽没能担任此职,但李宗仁仍为新中国贡献力量,中央安排他从事文史工作,让他专注记录和研究自己亲历的历史。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逝世,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