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节,记住“3习俗,2注意,1不吃”,家人安康一整年

大麦看文化 2024-10-16 04:04:56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权当茶余饭后的趣谈,旨在对美好生活的寓意,不可迷信!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佳节,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好的愿景。在这一天,不仅有登高望远的习俗,还蕴含着许多关乎家人安康的智慧与讲究。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菊花节”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一个较为广为人知的是与桓景有关的故事。

据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桓景的人,他家乡每年九月初九都会受到瘟疫的侵袭,很多人因此而丧命。桓景为了拯救乡亲们,决定上山去寻找能够治疗瘟疫的仙人。他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一位得道高人。这位仙人告诉桓景,只要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全家登上高山,并佩戴茱萸叶,喝菊花酒,就可以避过瘟疫。

桓景回到家乡后,将此方法告诉了乡亲们。到了九月初九这天,大家都按照桓景的话去做,果然这一年没有再发生瘟疫。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桓景,就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全家一起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戴茱萸,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也成为了尊敬老人、怀念祖先的重要节日之一。现

代的重阳节,人们除了登高、赏菊之外,还会有敬老爱老的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

【三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

重阳佳节,秋风送爽,金菊飘香,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寄托情感、祈福避邪的重要时刻。

登高望远,步步高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重阳登高的深远意境。登高,不仅仅是为了缓解思乡之情,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古人相信,登高可以“避邪气,令人长寿”,而站在高处俯瞰大地,更是寓意着“步步高升”,象征着事业与生活的不断进步。正如俗语所说:“站得高,看得远”,重阳登高,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更激励着人们不断攀登生活的高峰。

赏菊颂洁,坚韧之美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宋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赞美了菊花的高洁与独特。重阳赏菊,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是一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其傲霜独放的姿态,正是坚韧不拔、洁身自好的象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菊花以其独有的魅力,提醒着人们要像菊花一样,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强,让生活如菊花般绚烂多彩。

菊花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其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清热解毒:菊花性凉,能够帮助清除体内的热毒,对于治疗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 平肝明目:菊花被认为有平肝火、清热明目的功效,适用于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眼疲劳等问题,特别是长时间使用电脑或手机后的眼睛不适。

3. 舒缓神经:菊花茶有助于放松神经,改善睡眠质量,对于缓解轻度焦虑和紧张情绪有一定效果。

4. 抗炎抗氧化:现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5. 其他用途:菊花还用于制作成护肤品或洗发水等个人护理产品中,因其具有一定的舒缓皮肤炎症、促进头皮健康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菊花有很多益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饮用菊花茶。例如,体质虚寒的人可能会因为菊花的凉性而感到不适;另外,对花粉过敏的人也应避免使用菊花制品。因此,在使用菊花作为草药时,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佩茱祈福,避邪保康

“茱萸香满把,登高眺远涯。”茱萸,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植物,在重阳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古人认为,茱萸能“辟邪气,除百病”,因此,佩茱萸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无论是将其佩戴于身,还是挂于门楣,都寄托着人们对健康的祈愿和对家庭的守护。正如民间谚语所言:“重阳戴茱萸,灾祸不敢欺”,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尊重。

茱萸在中药学中也有应用,被认为具有温中止痛、杀虫等功效。

茱萸的果实可以入药,其叶子和果实都有强烈的香气。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茱萸常被用来象征驱邪避灾,有时也被用于文学创作中作为寓意吉祥的意象。另外,在一些地方,人们也会用茱萸来调味或者制作成茶饮。

【两注意:保暖防寒、心态平和】

重阳过后,天气渐凉,保暖防寒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在这寒风渐起的时节,早晚温差犹如过山车,忽高忽低,令人难以捉摸。

适时增添衣物,成了我们抵御寒冷的第一道防线。尤其是家中的老人与小孩,他们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需格外注意保暖,以免让感冒等“秋冬常客”有机可乘。正所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这句话并非鼓励我们在秋天一味挨冻,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天气变化,合理添衣,保持身体温暖,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在现代社会,保暖不仅仅局限于添衣加被,各种高科技保暖产品也应运而生,如电热毯、暖宝宝等,它们如同古代的“火炉”、“汤婆子”,为我们的冬日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温暖与便利。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家人温暖的关怀与呵护,却是永恒不变的。

与此同时,心态平和也成为了重阳养生不可或缺的另一面旗帜。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态难以保持平和。

古人云:“心静自然凉”,这句话在现代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在这金秋送爽的季节里,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是现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重阳佳节,不妨放下手中的工作,与亲朋好友围坐一堂,共赏秋色,共话家常,让那份亲情的温暖流淌在心间。

或独自品茗读书,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独处,让心灵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得到真正的放松与滋养。

民间的习俗与谚语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养生智慧。如“寒从脚下起”,提醒我们要注意脚部的保暖,以免寒气入侵;“心平气和,五福临门”,则告诫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迎来生活的幸福与安宁。

【一不吃:不吃寒凉之物】

重阳佳节,秋风送爽,却也暗藏“寒”机。此时,街头巷尾虽仍可见冰淇淋、冰镇饮品等夏日余韵,但切莫贪凉,以免“寒凉入腹,脾胃受伤”。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季养生,重在养收,避寒凉,护阳气,方为上策。

“秋食温热,润肺养身”,这一理念在现代营养学中亦得到验证。羊肉,性温而不燥,富含蛋白质与脂肪,是秋冬季节滋补的佳品;栗子,被誉为“干果之王”,不仅能益气健脾,还能补肾强筋;南瓜,金黄诱人,富含β-胡萝卜素,既能暖胃,又能增强免疫力,正是秋季餐桌上的明星食材。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是在无声中滋养着我们的身体,为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冬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间俗语有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此“冻”非彼“寒”,意指适当增添衣物,让身体逐渐适应气温变化,而非刻意受寒。

饮食上亦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寒凉,选择温热,让身体内外达到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重阳佳节,不仅是一个登高望远、赏菊佩茱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关注家人健康,传承文化智慧的时刻。

记住“3习俗,2注意,1不吃”,不仅能让我们的节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为家人的安康祈福,让这份美好的寓意伴随我们度过一个温馨、和谐的重阳佳节。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个金秋时节,收获健康与幸福,家人安康一整年。

0 阅读:0

大麦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