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粹的艺术创造上来说,《大山的女儿》算不上是一个“取巧”的作品。首先,英模的作品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角色已经定型了,所以在进行作品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各个部门、各个家庭的看法,所以很难直接接触到真正的冲突,也很容易让角色变得扁平化。其次,教育的重要性超过了故事的重要性,很可能会把客人赶走;第三,由于主角的独特性,使得这部乡村故事不能用喜剧化的方式去包装,这有悖于近年来扶贫电视剧所摸索出的轻松喜剧化的道路。
不过,等我看完之后,却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黄文秀的事迹,观众们早就听得如雷贯耳,每次提到,都是感慨万千,感慨万千。《大山的女儿》中,黄文秀一登场,很容易让人产生感情。作为一个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女孩子,读研究生时她的学费都是依靠着别人的帮助,而她的成绩,也让她有了继续呆在北京的信心。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黄文秀发现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一面是北京宽阔的大路,一面是故乡的盘山小径;一面是“情场得意,事业上的双喜临门”,另一面却是“摆脱贫困”的遥不可及。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开始了一段与众不同的生活。
该剧最特别的地方是,没有必要故意把剧情变得喜剧或悲剧性。在知道了角色的命运,知道了最后的结果后,哪怕是再普通的场景,也会让人热泪盈眶。老实说,以一般人物的眼光来看待,前面两集黄文秀的表现实在是不太好。一个新上任的党支部书纪,刚上任不久,还没有等到农占山这个村支部书纪拿出他的气势,就已经把大家,连镇长都教训了一遍:不开会议,不扫地!
然后,她还规定了村民们不能在会议上吸烟的规定,这就是她的主角光环。但即便如此,她也无法对这个角色产生任何的怨言,她必须要庆幸自己是主角。怪不得人家说,她还活着,人们看着她的目光,都充满了同情。但是,这样的剧情,却让这部剧从一开场就变得火爆起来。黄文秀立志要让百坭村的贫困和贫困得到改善,然而,这位村支部书纪,却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听说连肉都不吃,盐也不吃,这让她和上一位扶贫工作人员起了争执。
两人同席而座,隔着八百多米都能感觉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压迫感。他们之间的矛盾究竟会有多大的实质问题,会不会像《马向阳下乡记》中的刘世荣一样,变成“村霸”,那就拭目以待了。
毕竟,单纯的比试,就算有什么戏剧性的东西,也不会让人觉得有趣。除了扶贫这一部分,在第一集和第二集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黄文秀一家人的家教。可以说,“家风”两个词,就是黄文秀所有所作所为的起点。
黄文秀之所以能成功地毕业,是因为她得到了一套有关部门的资助,包括免除学费、杂费发放助学金等。对于这一点,她的家庭表示:“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国家。”她没有说什么伟大的梦想,也没有说什么伟大的品格,而是说什么感激的话,这简单的一句话,却是最简单的一句话。在黄文秀做出辞掉北京工作,投身于故乡事业的决心时,除了她爸爸,谁也不懂,“北京的沥青路面,算什么本事。”咱们广西那条难走的山道,一定要去。”
每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大器,能出人头地,但是在黄文秀的家长看来,只要自己的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家长就不应该妨碍。黄文秀一家三口,实在是太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