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丨母亲收藏的珍宝——前清帝师后裔张凡深情忆母亲(1)

客栈文化 2024-12-18 17:16:32

最近我看到《老年生活报》正在征集老物件儿。这几个字让我这个50年代出生的老人回想起非常多的往事。可以说,我半生的生活都是和老物件紧密相连的。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逐渐地,那些老物件儿被新的、时尚的东西所取代。可是,像我这样曾在艰难环境中度过半辈子的老人,总是保留着多多少少的老物件儿。尤其是我的先祖就是收藏大家。前些日子潍坊办了一件大事,成立先祖陈介祺博物馆。我有幸应邀去参观了潍坊市博,这里面有我捐的两幅作品,是我五姥爷给姥爷的信,是用毛笔写的两张小字。看到博物馆如此的重视,竟单独一个玻璃柜展示我捐赠的书信,让我不由得浮想起很多往事。母亲自幼生长在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家庭环境中,她的耳畔常常回响着先祖们的议论与鉴赏之声。那些对老物件儿的珍视与讨论,对母亲而言,却似乎并未激起她太多的兴趣。然而,在我眼中,母亲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收藏情怀。每当哥哥们或是亲朋好友的来信纷至沓来,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一整理,贴上标签,用报纸包裹得严严实实,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橱柜之中。那上百封甚至上千封信件,就像是母亲心中的珍宝,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情感的重量。母亲结婚时有四个红皮箱,是她嫁妆的一部分,然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只有两个皮箱常常出现在眼前。上面的那个皮箱已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变得破破烂烂;而底下的那个却依然保持着几分整洁与完好。每当母亲轻轻掀开皮箱的盖子,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想要探寻母亲少女时代的秘密。在那皮箱的最深处,藏着一双红色的绣花鞋。这双鞋并非什么三寸金莲,而是母亲一岁生日时,她的大娘亲手为她制作的生日礼物。那精致的针线,仿佛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大娘对母亲的深深祝福与爱意。姥娘见了这双鞋,心中满是欢喜与感动,竟舍不得让母亲穿。就这样,在无数次搬家的波折中,这双绣花鞋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了母亲心中永恒的回忆。更为奇特的是,母亲出嫁时,家中虽有一些值钱的古董,但母亲却并未将它们视为珍宝。她只选择了先祖在皇宫中的赏品——一件精美的绣品扇套与古镜套作为陪嫁。只因那刺绣精美绝伦,让母亲情有独钟。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母亲并不看重钱财的多少,她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触动心灵、承载情感与记忆的物品。如今,那几件绣品已经传到了我的手中。每当我轻轻触摸着那细腻的针脚与精美的图案,便仿佛能够感受到母亲与先祖们的情感与祝福。这些物品不仅仅是物质的传承,更是情感与记忆的延续。

【作者授权专稿】

作者张凡,50后民间写手,前清刑部主事、四川按察使、广东巡抚张兆栋六世孙,清代吏部尚书、光绪和咸丰两位皇帝的帝师陈官俊七世外孙、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六世外孙。

张家珍藏品之一

张家珍藏品之一

张家珍藏品之一

这是作者母亲的先祖陈官俊履历,由陈介祺书写

《青岛财经日报》“红礁石”副刊2024.12.18 A8版刊载组稿编辑:周晓方

0 阅读:5
客栈文化

客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