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姜寿民
姜寿民,字悯生,别署江涵、别木山馆主等,祖籍山东荣成县石岛镇姜家疃,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出生于青岛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父亲均精于医道,祖父曾开过药铺,家境殷实。
姜寿民藏书
父亲姜永康,一九二三年生,毕生业医,解放后任青岛市台西区医院(后改为市南区第二医院)中医科中医师。祖、父都有多种医学方面的著述,大多以手稿和油印本的形式存于今。
姜寿民先生
家庭给予先生的,一是岐黄之术,再就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得自家传,自己又读了很多医书,寿民先生精脉象,通医理、药理,晚年身患癌症,只在二〇一七年做过两次小手术,其后完全凭自我诊断,开方,服药,延续生命达六年之久,如果没有疫情,他也许不会这么早离世。
姜寿民先生在创作
他的藏书中,医学类自成体系,从《内经》《伤寒论》到现代的医书,近百本,大多有看过的痕迹。先生是能够悬壶济世的,但是他却选择了学术、艺术之路,孜孜以求,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姜寿民手迹
先生自幼便随父、祖,读古诗文,临帖习书。他曾说:我爷爷、我父亲都练字,都写得一笔好字,他们不是为了当书法家,就是要把字写好,要用,开个药方,写个材料,字必须写得好,这是那个时代的要求。
姜寿民在为朋友治印
在精神上,先生也受到来自家庭的很大影响。他曾讲过一个小故事:少年时,有一天他到爷爷家,上了一半楼梯,正遇上爷爷出门送客,他偏到楼梯一侧,请客人和长辈先下,客人是一位中年男子。叫过“爷爷”,老人略转脸,说“这是你叔”,他和客人同时叫了声“叔”,爷爷对孙儿说“你是叔!”原来客人虽年龄大,但辈分低。这种事在农村不稀奇,城市孩子遇到,却颇觉尴尬。送走客人,进了屋,爷爷说,这是咱的本家亲戚,整天有想法,今天干这,明天干那,结果现在还一事无成,人做事,要专心。
姜寿民作品
姜寿民作品
这件小事,寿民先生终生铭记,他从十几岁到七十余岁,半个多世纪,读书、写字、治学、刊石,每个领域都能钻之深,研之透,卓然有成,绝伦逸群,不能不说,家教,是基石。
【作者授权专稿】
作者王作亮,青岛大愚美术馆馆主,70后,青岛收藏家、文史研究者。
原载 青岛大愚美术馆
世说文丛转载 组稿编辑:周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