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毕节这本书丨贵州“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

觅节节节 2024-12-12 21:22:38

本期书目|《人文毕节》

遗迹遗址丨

黔西观音洞遗址

在神奇的乌蒙大山深处,隐藏着一个遥远而神秘幽深的洞穴,它打开了一扇通往24万年前古人类的记忆之门,让时代的迷雾被层层拨开,带来了全球考古学界的一场风暴,它就是长江以南迄今考古资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黔西观音洞。

黔西观音洞,位于贵州省黔西市观音洞镇观音洞村,距县城28公里,为旧石器时代遗址,系石灰岩构成,洞穴堆积厚达9米,分上、下两部分。现已发掘出土石制品4000多件,主要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是闻名于中外的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美誉。《毕节地区志·文物名胜志》记载,“相传,过去兵荒马乱年月,当地群众到洞中躲乱,无意中发现龙骨,有消炎止血作用。人们认为这是观音菩萨施舍的良药,在洞中立木雕观音,遂得名。”据当地人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村民在岩洞里玩耍时,无意间挖出一些奇形怪状的骨骼,一些迷信的村民认为是“龙骨”,是观音菩萨撒下的物品,就找工匠雕刻木刻观音供奉起来。一时间,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慕名来到观音洞敬拜观音。

后来,这些“龙骨”也逐渐出现在黔西县城的集市上,“龙骨”化石据称可以用于外伤治疗,一些商贩借此谋取利益,便将“龙骨”拿到供销社售卖,这批“龙骨”辗转来到省供销社后,供销社工作人员及时与省博物馆联系报告此事,经过一系列的询问和追查,最终找到了观音洞。从此,一场“对话”古人类的考古大幕徐徐展开……

观音洞出土的化石观音洞内发现化石的信息传出后,引起考古部门的重视。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考察小组,在当地干部和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发现观音洞有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堆积。经过试掘,不仅在堆积中找到化石,而且还找到一些人工打制的石器,确定了观音洞为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1965年春天,在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指导下,这两个单位又联合组织进行发掘,累计挖掘出土石制品3000多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还找到一些人工打制的石器,进一步确定了旧石器和动物化石的层位,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的帷幕,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极其邈远的太古,使贵州的历史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万年。1972年,在西洞口附近的发掘中,又获得了大批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确定观音洞堆积的层位及其地质时代,为认识观音洞旧石器时代文化性质,提供了切实的依据。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贵州省博物馆,再次对观音洞进行联合考察,获得了一批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从1964年到1973年,考古专家进行了多次联合考察,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共计发掘石器40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20多种。石器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类,包括刮削器、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动物骨化石有大熊猫、柯氏熊、苏门羚、犍牛、猕猴、豪猪、猩猩、狐、东方剑齿象等,它们当中,有8种动物已经灭绝。

观音洞出土的化石根据这些动物遗骸,地质学家们判断观音洞正处在地壳演变的“更新世中晚期”,认为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并明确黔西观音洞是长江以南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人类起源、进化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表明,观音洞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研究员、国际古人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教授李炎贤所著的《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就是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发掘的正式报告,也是研究观音洞文化的权威专著之一。该著作记载,黔西观音洞文化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地层关系明确,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而且因为发现的石制品材料多,技术和类型复杂多样,并富有特色,对探讨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地区特征,文化的多样性,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渊源问题,打制石器的技术传统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实物证据或可供思考的线索。“观音洞文化”所展示出来的,不仅是贵州远古时期的开发情景,而且是我国南方最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裴文中先生认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文化面貌独特,“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国通史》记载黔西观音洞文化说“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观音洞石器“加工之细致和方法之多样,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认为黔西观音洞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第三个代表区。如此评价,充分体现了黔西观音洞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观音洞以其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引人注目,在中国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专家们经过大量比较,认为黔西观音洞文化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系统的另一种类型。不但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文化系统”,而且“与中国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处”。

众所周知,《中国通史》把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古文化区,其中第三个文化区就是以贵州黔西观音洞为代表。这就是说,在中华大地上,文化起源是“多元”的,早期的人类分别在不同地区创造文化,以后才渐渐合“多元”为“一体”,黔西观音洞文化就是这“多元”中的“一元”。

《毕节地区志·文物名胜志》记载,“观音洞文化的特征,为国内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被认为是南方旧石器初期文化的代表,与北方旧石器文化早期代表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构成了我国原始文化的两大主要特点”。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的巨大价值,足以证明观音洞在人类考古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2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黔西观音洞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洞遗址赫然入列。这是贵州“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是贵州悠久文化的源头,不仅揭示了人类早期历史的神秘面纱,也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站在这个遗址前,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远古的先民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万年的对话,他们的故事、智慧、文化,都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财富。环顾四周,观音洞四周群山环绕,绿树丛中稀疏地点缀着农家的房屋。洞口位于一个相对舒缓的地带上,对着一坝良田沃土,是一个良好的生存居所,人类祖先的选择是睿智的。

观音洞所在的石山顶上,乱石遍布,石缝间顽强地生长着不少树木藤蔓,不禁让人联想到《西游记》里的花果山。遥想几十万年前原始先民在这片乱石丛中追逐嬉戏、攀跳打闹的场景,日子是十分快乐和惬意。这曾有过的一切消失在万丈红尘中若干年之后,又被揭开了它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留给世人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引领着人类文明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来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人文毕节》

编辑:王 云 责 编:邹佳芮

编审:谭 虎 总监制:史 锋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0 阅读:0
觅节节节

觅节节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