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琦 摄
幸福小学1.0: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1963年,19岁的赵远阳回到青松村。作为村里为数不多受过教育、读过初中的人,赵远阳担任了青松村生产大队的会计,并受同村人的邀请,共建村里的第一所学校。1964年,赵远阳走上讲台,成为青松村小学的第一位老师兼任校长。一间茅草房便是青松村的第一所小学。那时的赵远阳,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只要村里有学校,孩子们就不用像我小时候那样,走60多里地路到撒拉溪读书。”“当时,村民们识字的不多,对孩子的教育更谈不上上心。学校初建时,只招到19名学生,能读到毕业的更是屈指可数。”赵远阳回忆,“那时候,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们在家做家务干农活是更重要的任务。”转变家长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课堂上,老师们严格要求,挨个辅导,不厌其烦,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学懂知识;课堂之余,老师们在村里开展扫盲行动,挨家挨户劝说家长送孩子读书。年复一年,读书的孩子渐渐多了起来。赵远阳直到1999年,小村庄突然一夜之间沸腾起来——从幸福小学走出来的学生肖军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青松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时隔多年,肖军的父亲肖贵昌依旧清楚地记得,儿子高考时,他匆匆赶往城里给儿子做饭、鼓劲。小小的出租屋内,父子俩隔床而眠,肖贵昌紧张得一夜没睡,“孩子读书不容易,就想他能考个好成绩。倒不是要他读到什么程度,以后能有多大作为,就只是希望他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点贡献,做个有用的人。”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村里似乎突然多了一股力量。正在读书的孩子们读得越发起劲,家长们勉励的话语也变得多了起来:好好读,好好考,以后要像肖军一样有出息!2005年,赵远阳退休,离开了执教41年的讲台。青松村小学,从最初的19名学生,发展到300名左右。幸福小学2.0:上百名大学生的教育起点今年81岁的赵远阳,声音洪亮,腿脚利索,双目仍炯炯有神,谈起乡村教育,更是滔滔不绝。而56岁的赵顶,轻言细语,慢条斯理,学生们都觉得他们的赵老师十分温柔。性格迥异的父子俩,在幸福小学完成了一场接力。2009年,已在幸福小学教书10余年的赵顶,因工作态度严谨认真,受青场镇中心校委托,兼职管理幸福小学的选址修建。2009年,幸福小学的操场上,教职工们忙着修建活动场地,村民们也自发赶来。“村民们主动前来砍运遮挡物,帮忙平整操场,这两棵柏树还是当时村里的困难户王天江带头搬来的。”赵顶回忆。2009年,赵顶带着师生平整土地家长出力,老师用力,学生争气。尤其近几年,幸福小学教学质量检测常年名列全镇前茅,在这里毕业后考上大学的学生早已超百名。赵顶说:“幸福小学的教学质量全镇拔尖与教师队伍的努力分不开,也与青松村尊师重教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教师王继园回忆,2009年刚到幸福小学工作时,学校没有食堂,他大多时候都在赵顶家吃饭。村民们遇到他,也总是十分尊敬地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青松让我们这些外来人有家的感觉。”赵顶在上课从幸福小学毕业的常兴,2009年大学毕业后在青场中学就职。村民们听说常兴回来教书,常常主动请他帮忙指导孩子的课程和作业,孩子们刻苦好学,常兴也乐于指导。“村里靠读书找到出路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人也越来越重视教育。”常兴说。十余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如今,村民们搬来的两棵柏树青翠挺拔,已经快要和身后的两层教学楼一样高。幸福小学3.0:它不仅是孩子们的学校,更是整个村的学校幸福小学,一个让赵远阳父子完成一场幸福接力的地方,更是一个让青松村不少家庭开启人生第一课的地方。虽然大多数上一辈人的文化程度仅止步于初中或小学,但他们认准了一个理: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他们拼尽全力——前些年,村民吴道博为抚养4个孩子读高中,起早贪黑跑货运。妻子周训端在家种地养牲口:“那几年白天是白天,黑夜也是白天,干起活就停不下来。但一想到要让他们读书改变命运,就连我们家母猪那两年下崽都特别厉害!”如今,吴道博的三个孩子已经在读大学,儿子吴翔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脱贫户吴长杰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经济上有了很大改观:“我们之前领的有低保、孩子们有奖学金,村里还给我们夫妻俩安排了护林员和保洁员的工作,生活不愁。”吴长杰说,自己没文化,讲不出读书好在哪里,但明白读书的命运和他们那辈不一样,所以从前再苦再累再穷也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现在,家里有5个大学生,其中2个孩子攻读了硕士研究生,我们也‘脱保’了!”2024年,青松村再次有13名考生上了本科线。25年间,全村已有131名本科及以上大学生,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3人。为将青松村耕读传家的风气延续传承下去,村“两委”为村里博士硕士学士示范之家挂牌,树立村规民约、举行乡风文明评选等活动。高琦 摄
“你别小看这块牌子,它产生的化学反应非常微妙。”青松村驻村第一书记肖元寿介绍,自从挂牌工作启动以来,村民们私下会讨论谁家又出了个博士生,谁家又挂上了学士之家的牌子,整个村子崇学尚学、尊才敬才的氛围十分浓厚。如今,即将退休的赵顶已经卸任校长职务,但仍在教学一线。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上,他挨个给学生讲解题目,一遍又一遍,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学懂知识,就像60年前,他的父亲那样。“幸福小学承载了青松村几代人的梦想、希望、记忆和情感,滋养了一代青松人的人格品质,它不仅是孩子们的学校,更是整个村的学校。”肖元寿说。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郑艳洁 史无双 王方雁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梁慧颖 责 编:罗红叶
编审:谭 虎 总监制:史 锋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