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最愚蠢的计谋,却惠及后世两千年

智慧史海寻岸 2024-03-31 09:32:33

战国之时,七雄并起,互相征伐,各国都竭尽全力在这大争之世为自己谋得最大利益。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强盛起来,国力蒸蒸日上,开始对山东六国进攻,拉开了版图扩张的序幕。

秦国东出崤山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韩国在韩昭侯时任用申不害变法图强,"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在韩国推行"法"治"术"治,达到了"终韩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使韩国虽然处于秦、魏、楚三强国包围之中,却相安无事,成为七雄之一。

申不害使韩国韩国强盛起来使用的是法家的"法""势""术",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法"和"势"是巩固君主权力的,是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术"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也就是"手段""手腕","术"必须在"法"的框架下实施。申不害死后,韩国学会了他的"术"治,丢掉了作为核心的"法"治,逐渐的衰落了下来。

现在面对强秦咄咄逼人的锋芒,公元前246年,韩桓王用起了申不害的"术",动起了小心思,采取了一个拙劣的"疲秦"策略:派韩国著名的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人工水渠,用于灌溉关中平原,表面上是帮助秦国发展农业,实际是消耗秦国的国力,使之无法腾出精力进攻韩国。但一旦水渠修成,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韩桓王没想。

关中平原在当时还是西北高,东南略低的一大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秦国向东扩张,最根本的是粮食,有了粮食国家的人口才能增长,有了人口才能够征用更多的士兵。关中平原面积倒是不小,可是盐碱地平时白花花的,遇到大风一吹,扯天连地的白茫茫的,根本不长粮食。刚刚继位的秦王嬴政一想都愁得慌,可干着急没办法。

现在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来了,和秦王嬴政一说解决这片盐碱地的方法:盐碱溶于水,所以用水漫灌盐碱地,盐碱溶于水后被水带走,这就是所谓的"洗地"。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水渠,把泾水在谷口处作石堰坝太高水位,泾水便进入人工水渠自西向东流淌,水渠下开凿支渠,支渠下开毛渠散入关中平原进行漫灌,最后将漫灌后溶解了盐碱的水汇集流入渭水带走,经过几年功夫,盐碱就消失了,既解决了盐碱问题,又使土地得到了灌溉,关中平原便是沃野千里。

年轻的秦王一听:"郑工,您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干!"立即任命郑国为河渠令,为主要负责人,李斯郑国提供支持与保障,以举国之力开始了这项伟大工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在施工过程中,郑国来秦国帮助修河渠的真实目的"疲秦"阴谋败露了。秦王大怒:"我信任你,你却来挖我地沟,败我家当,杀!"郑国为自己辩解:"我是做间谍'疲秦'来了,但水渠修成了,对秦国更有利,我不过为韩国延长了几年寿命,但水渠却是为秦国建立了永久的功业。"秦王政不愧为"千古一帝",作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心里算盘珠一拨,得失立见。依然重用郑国,历时十年,终于修成了这条300里(约合今天124公里)的人工河渠。因为是郑国主持开凿的,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修完后,直接受益二十三县,关中平原四万顷(约等于现在110万亩)的盐碱地经过几年漫灌"洗地"户变成沃野良田,每亩可产粮一钟(相当于100公斤),这个数现在属于极度低产,可那个时代一钟相当于六石四斗,同期的黄河中游一般亩产才为一石半,可见其产量之高。这片土地可容纳五六万户,五十万人口。

韩国愚不可及的"疲秦"计划,促进了秦国国力的迅速发展,也加快了韩国的灭亡速度,成为历史一大笑柄。同时,郑国渠在"服务"秦国几十年后,继续为后世发挥作用。

郑国渠的历史意义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的先河。秦以后,历代都在这里完善水利设施,汉代修建了白公渠,唐代开凿了三白渠,宋代开挖了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惠渠、清代的龙洞渠无一不是在郑国渠基础上完善和扩建的。1932年陕西关中大旱,连续三年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当时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了泾惠渠,历经两年完成,可灌溉60余万亩土地,使郑国渠继续造福百姓。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水渠淤塞,工程老化,效益衰减等问题,先后于1950年、1966年、80年代三次对整个灌溉系统进行了改善、调整、挖潜,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在灌溉区域内安装了抽水机、打机井等,让这条流淌了2000余年的老渠焕发了青春,老水工郑国若泉下有知,定然必感欣慰。

如果说当年韩桓王派郑国为间谍入侵修渠实施"疲秦"是一条蠢得不能再蠢的策略,那么,由此策略完成的郑国渠,不仅富强了秦国,而且惠泽后世,从这个角度说,韩桓王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尽了一份力,做出了贡献。

0 阅读:0

智慧史海寻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