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台前幕后——驱虎吞狼,冯亭献上党,推动秦赵两国战车

智慧史海寻岸 2024-03-31 09:30:47

韩国上党郡太守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后,韩赵结为盟友(详见拙作《韩国放在陷阱上的一块肥肉——上党郡》)。随后,赵国派遣蔺相如出使魏国,希望将魏国拉进联盟,韩赵魏结盟共抗秦国。

上党郡位置

此时的魏国已经在丞相须贾力主下,与秦国签订了盟约,但刚刚复出的信陵君主张魏国暂时骑墙中立,在秦国和韩赵联盟间待价而沽。

蔺相如到了魏国都城大梁先去拜会了刚刚复出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大舅哥,有这一层关系,好说话。蔺相如用“骑墙如果墙角松动怎么办?”“与秦国签订盟约如同虎狼与羊签订盟约发誓不再吃羊一样”等道理,同时允诺赵国借给魏国八座城池作为魏国军辎重地,说服了信陵君。信陵君找到隐居游侠朱亥杀死亲秦的丞相须贾,和蔺相如一起说服魏安釐王与韩赵结盟。

原本一个赵国就与秦国不相上下了,现在韩赵魏结盟,实力大增。更可怕的是再引发齐楚燕三国加入联盟,再次形成六国合纵抗秦,任凭秦国实力再强大,也不可能以一敌六。另外,赵国占据了上党高地,对秦国形成居高临下之攻势,秦国在河东之地岌岌可危,如果一旦有些许差池,秦国数十年东出战果将化为乌有。

秦昭王明白这个道理,丞相范雎和武安君白起也明白。几年前,白起明确反对秦国对赵国发动战争,认为: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国力大增,士气正盛,应避免过早与其争锋,应该先取上党,然后择机倾全国之力与赵国决战,即使一战不能消灭赵国,但也应使赵国衰落。当时亲政的芈月太后以及丞相魏冉等人没有听信白起的建议,派胡伤率八万秦军出征赵国,与赵国大将赵奢决战阏与关,被打得全军覆没(详见拙作《纸上谈兵的赵括却有个能干的老爸——一战成名的赵奢》)。现在,白起认为大势所趋,没有退路,必须得打这一仗,而且必须胜利,才能图谋大业。

局势分析完了,决心下了。秦昭王下诏书:一是命令白起全权谋划指挥对赵作战,并授白起举国兵符和秦穆公剑,可以拒绝王命。这可不得了,有了这两样东西,白起可以不经过秦昭王调动全国军队,这得多大的信任啊?二是国尉司马梗负责军队的后勤补给。三是应候范雎负责对山东外交事宜,授权范雎可以随意支取国库财货,全权负责与六国签订盟约。范雎的这个权利也够大的,秦昭王是真的有识人、信人、用人之能,这是空前绝后的。

在进行了充分人员调动和物资准备后,秦国战车隆隆启动了。战场上的事情就完全由武安君白起调配了。第一路,左庶长王龁率步骑十万进驻河内郡,要求大张旗鼓的开进,必须确保轵关陉、太行陉、白陉三条通往上党郡的通道安全,保持对峙即可,不许擅自出战。目的是为应候范雎斡旋山东列国造势,任何贪功冒进即是失败。

武安君白起

第二路,桓龁率步军三万轻装进入上党以西沁水河谷秘密驻扎,不许起炊,就是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干粮。此一路为奇兵,秘密驻扎为要。

第三路王陵率铁骑五万,直取野王要塞,要点在于攻下来之后必须守得住。王陵机敏干练,所以白起把攻要塞更重要的是守要塞这项涉及军民事务的重任交给了他。

第四路,由稳健缜密的老将蒙骜统筹后续兵马源源开进。既要负责往前线输送攻坚与防守设备,还要训练新兵三个月后送往前线。

第五路,由国尉司马梗坐镇函谷关都运粮草辎重。由于与赵国进行的是一场举国大战,旷日持久,所以保证军需后勤就成为重中之重。

秦国锐士

就在白起进行大战前的军队部署的同时,丞相范雎也带着他的外交团队开赴河东郡治所安邑,开始了他的“伐交”工作。一方面由郑安平负责秘密刺探各国情报工作,另一方面安排河东郡守王稽负责齐楚燕三国的外交工作。两个人一明一暗,互相配合,目的是使齐楚燕三国不与三晋也就是韩赵魏结盟,手段不限,花钱随便,能用钱摆平的事儿都不是事儿。

秦国进行全国总动员,赵国立马得到斥候也就是间谍的急报。此时的赵国赵惠文王已死,太子赵丹继位,就是赵孝成王。孝成王得报后立即与平原君等重臣商议后,得出结论:秦国由于不是白起领兵,而是左庶长王龁率领十万大军进驻河内郡,是要夺取上党,但并未将此次战役看成是大战。秦国是先试探山东六国是否结盟再进行下一步的作战和谈判。于是,平原君提出“增兵上党,连和合众,逼秦媾和”十二字方针。君臣均无异议,立即分兵两路,一路由虞卿、蔺相如立即出使山东列国,着力促成第二次合纵抗秦。另一路由赵括率领十万大军奔赴上党,这样赵军总兵力达到二十万,倍于秦军,使秦国知难而退。

赵括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人称马服子。小伙子典型的官二代,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军事理论知识,张口《吴子》闭口《孙子》,与赵孝成王一起读书长大,有总角之交,堪称青年才俊,一颗热血雄心,热切渴望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赵括果然干练,三日之内调齐十万人马,星夜兼程,旬日之间便到达壶关城外的大军营地。

大将军廉颇见到十万援军,非常高兴,以二十万对十万,搁谁能不信心大增啊?廉颇的战略意图很明显:三道布放,深沟高垒,不求速战,全力坚守。

老将廉颇

一道以北段老马岭、中段发鸠山、南段武神山为依托,部署五万精锐步兵防守。

二道在丹水河两岸布防,由于丹水河防线将是迎战秦军的正面阵地,除了部署六万步兵深沟高垒外,还安排一支一万精锐骑兵随时策应。同时把他的中军行辕南迁至长平要塞。

三道防线借助当年上党太守冯亭修筑的东西百里的石长城筑垒防守,驻军八万,防守石长城的同时,策应全部上党防线。

老将廉颇的防守策略招来了马服子赵括的竭力反对,他认为:二十万对十万,应该借人数上的优势在丹水河谷派遣十万人马与秦军正面决战,再分两路各五万精骑西出心水东出白陉,三面夹击秦军,秦军必败。这与廉颇的战略截然相反,可是,廉颇毕竟是赵王派来的主帅,一时无法明面变更军事部署。

强健的赵国军队

国尉许历一看两员主将发生矛盾,立即急报赵王。孝成王得到许历的汇报,立即派平原君飞赴前线。抵达上党后一看,廉颇的中军已经迁往长平,赵括率领自己的参谋团队和卫队前往丹水河口了。自古兵无二将,尤其是赵军将领中有不少是赵奢带出来的,平原君一想出了一身冷汗。立即去淡水河口找到赵括,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威望,再加上孝成王的王书,召回了赵括。

平原君来到长平关,看着廉颇率军修补的石长城,想起赵武灵王的话:“赵军以轻锐剽悍见长,遇战宜攻不宜守,但守坚壁,事倍功半也。”心里衡量了一下秦赵两军,骑兵不相上下,步兵强于赵军,不觉间飘过一丝阴云。

廉颇看出了平原君的担心,拉起平原君的手:“天下哪有凭防守战胜敌军的?尤其是赵军之长在进攻。我只是凭借防守消耗秦军的同时,在等待两个机会。”

平原君立刻来了精神:“哪两个机会?”

“其一是六国合纵成功,至少三晋同心出兵,魏国出河内,韩国出河外,我赵军骑兵出安阳南下,步军出太行三陉直逼河内。”廉颇压低声音道,“其二出奇兵截断秦军舟船粮道,秦军必乱,我一鼓击之。”

秦赵两国军事外交国务全部进入战时机制,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场决定国运的旷世大战拉开了帷幕。

0 阅读:0

智慧史海寻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