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土木堡之战精锐尽失,为何能在北京城下打败也先

智慧史海寻岸 2024-03-31 09:30:51

公元1439年8月13日明朝二十万精兵在土木堡被蒙古也先打败,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随后也先挟土木堡胜利余威,分四路杀向明朝腹地,也先亲率六万大军进攻北京。十月初,经过七天大战,被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率领的二十二万明军打败,退回了大漠。

这就有个疑问,英宗皇帝御驾亲征带出去的二十万军队包含了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在内的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这个好理解,谁出去打仗杀人都得带战斗力最强的,否则那是去送死。也先能打败这二十万最能打的,在北京城下却败给了临时从全国调来的二线部队,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来分析一下原因。

从明朝这边说,首先是人的因素。危急时刻,于谦站了出来,稳住大局,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刚开始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但经过于谦等人陈说利害之后,他明白了,大明王朝是他朱家的,谁都可以放弃,唯独他不能放弃。因为放弃北京城,就会失去北京周围的燕云十六州,失去燕云十六州就失去了明朝北方屏障,他老朱家的产业就失去了一半甚至全部失去。同时他血管里流淌着朱元璋、朱棣的血液,骨子里那种不屈的精神被于谦激发出来,决定接下皇位,带领明朝军民决一死战。

大臣们虽说是给老朱家打工的,可选择的比较宽,在刚得到土木堡大败的消息时有些慌乱,想啥的都有,一旦老板拍板下定决心一战,又有于谦这位力挽狂澜的英雄支撑,立刻团结起来了,各司其职,全力准备接待也先的到来。

明朝的军民面对一个月前杀害手足的仇人,自然分外眼红。同时大家也都知道,如果再败,将家国沦丧,妻女被辱,父兄被杀,唯有同仇敌忾共御强敌,才能渡过此劫。

在中国,明朝的气节一直是最为后世称道的,现在面对强敌,有亡国之危,从上到下无论处于什么考虑,都明白现在输不起,唯有不怕死才能不会死!所以,君臣的激情瞬间爆棚。

再说地利。明军在土木堡失败,皇帝的原因固然是主要的,但明军出关作战,在沙漠与也先决战,首先失去了地利。因为大漠一马平川,骑兵自然就占有优势,明军三大营中五军营是主力,他是以步兵为主的骑兵与步兵的混合体。三千营以蒙古族为骨干的归顺明朝的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全部为骑兵,战斗力极强,但从他的名字就知道人数不多,刚开始时三千人,后来的发展人数会更多,但明朝政府从安全考虑,也绝对不会允许他有多大发展。神机营是“现代化”军队,武器是火铳,那时候的火铳是非常原始的,放一枪,就得重新装填火药和铁砂,效率低下,面对机动性极强的蒙古骑兵,别说明朝时的火铳,就是后来的现代化步枪,在骑兵面前都不占任何优势,在机关枪发明之后,骑兵才退出历史舞台。

选错了决战地点也就罢了,选择土木堡扎营是错上加错。土木堡倒是很坚固,但它有最致命的缺点——没有水,它的水源距离它有十里地,平时打个水就挺费劲的。也先来了,把水源占了,土木堡内的士兵掘地两丈都不见水。这就坏了,人马不能没有水喝,只好出堡以自己的劣势对蒙古骑兵的优势,不败才怪呢。

现在反过来了,蒙古骑兵杀到北京城下来了。北京城城墙又高又厚,骑兵机动性强,可他不能骑马上城墙啊。关于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得很明白,攻城是下策,实在要攻城,得用三个月准备攻城器械,还不一定能攻下来。也先一来没时间准备,八月份打败明军,十月初就到北京城下了。假设他有时间准备,他蒙古人有没有人能制造出了那些攻城器械呢?就是造出来,蒙古军队都是骑兵,也没法带着那么多的器械满世界跑啊。所以肯定一点,也先是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的,充其量能有爬城梯这类简单的攻城工具,单靠这东西恐怕是无法攻破北京城的。明朝末年,如果不是汉奸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打开三海关大门,清军能不能进关还真不好说。

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在大漠与蒙古骑兵对战占尽劣势,现在变为防守一方,北京城周围多山,又可以利用村庄防守,躲在山上、树林里、村庄屋顶上放火铳、射冷箭、扔石头都可以,优势立现。所以也先进攻北京城德胜门第一仗,就被明军利用地形伏击,吃了大亏,弟弟都被杀了。打了七天,天天损兵折将,最后望了望北京城墙,都没能到北京城下,就被打跑了。

再看天时,中国历代王朝有一个现象,就是在王朝建立后,经过几代人励精图治,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盛世,然后再出败家子,然后就是改朝换代。明朝也一样,经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后,明朝是非常强大的,可以说是世界强国。国家强盛,老百姓日子就好过,吃饱穿暖了,就没人造反了。虽然会有一些盗贼流寇,但对国家安全不会有威胁,外来的威胁,也先算一个,倭寇已经来到东南沿海,但还是小打小闹没成气候所以,于谦之所以能在全国调兵前往北京城勤王,就是天下太平国富民强,不缺钱也不缺粮。

崇祯皇帝时就不一样了,外面小鬼子从海上来了,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与蒙古人结盟也来了。明朝家里更不消停,连年自然灾害,老百姓吃饱饭饿肚子就造反。崇祯皇帝就那点军队,能打仗的就那几个将军,无论是攘外还是安内,都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所以,朱祁钰和于谦与崇祯皇帝相比是占尽天时。

我们再看看明朝的冤家对头—也先,可以说也先是一个很厉害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利用他爸爸打下的基础,立脱脱不花为瓦剌的“大汗”,自称“太师淮王”,实际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带着瓦剌部力量逐渐强大最终统一蒙古各部,极盛时势力东抵朝鲜,西达中亚楚河、塔拉斯河,北扩南西伯利亚,南临长城。但当他面对一个强大的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明朝时,他的智慧似乎就有些不够用了。

首先,他不应该主动进攻明朝,他认为在土木堡击败明朝精锐二十万,明朝就是不堪一击,这样的判断就是错误的。可以说他严重低估了明朝的实力,更低估了明朝军民抵抗的决心。还有他也没算算,就凭他那六万人就能征服明朝吗?《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不若则能避之”,他的十万人就是战力再强大,也无法战胜明朝的。他想重复他的祖先忽必烈大汗的光荣没有错,但忽必烈是用了十年时间占领了云南、统一了蒙古高原之后才开始进攻南宋的。南宋只是中原王朝的半壁江山,其实力和大明王朝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他低估了对手,自然高估了自己和自己军队的实力。要知道他率领的十万蒙古军队能战胜二十万明军是因为明军统帅朱祁镇不懂军事,被太监王振忽悠去的,不懂军事的英宗皇帝错误的将军队驻扎在土木堡才导致军队缺水断粮先自乱阵脚才被也先打败的,如果明军能退入居庸关,也先无论如何也打不进去的。可以说也先将凭运气打的一场胜仗当成了自己的能力的体现了。

最后就是也先进攻战术也是错误的,本来人手就不够的也先进攻明朝是还分了四路,他自己亲率领的几万人进攻北京城的力量就更不足了。明军虽有二十二万人,而北京城有九个城门,当谁也不知道也先会进攻哪个城门时,于谦只能每个城门都驻军布防,虽然不是二十二除以九,每个城门的人数都一样多,可是明军的力量还是被分散了。如果也先能先侦查一下哪个城门防守力量薄弱,然后集中所有的力量进攻一个城门或许还有胜算。但也先在几天内分兵进攻了德胜门、安定门、西直门等几个城门,结果都一样——被打败,因为明军分兵守城,也先分兵进攻,形成不了任何局部的兵力优势,所以我说也先应该没有读过多少兵书,至少他不懂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道理。

明军在于谦率领下能战胜也先的蒙古大军,除了也先的因素外,是占尽天时地利,更是人和,是君臣的互相信任委以重任和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精诚团结。《孙子兵法·谋攻篇》中预知胜利的五种情况:1.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明朝从皇帝到老百姓都明白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必须得打而且必须打胜。2.识众寡者胜:二十二万人对几万人,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当然会胜利。3.上下同欲者胜:明朝谁都知道如果失败了皇帝当不成了,百姓成亡国奴,统一战线一下子就形成了。4.以虞待不虞者胜:也先八月获得土木堡胜利,十月来到北京城下,明朝利用这两个月做了充足准备,应对风尘仆仆远道而来蒙古骑兵,胜算又多一成。5.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条非常重要,明朝的皇帝对大臣尤其是带兵的将军非常不放心,往军队里派太监当“监军”是明朝的制度,将军身边多了这么一个不懂军事但可以随时向皇上打小报告的人,这仗打起来非常掣肘。这一次朱祁钰不仅没有派太监到于谦身边当监军,而且将整个京城的防御都交给了于谦,可能整个明朝270多年就这一次,但这一次就够了,为明朝延续了近200年国祚。

0 阅读:1

智慧史海寻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