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放在陷阱上的一块肥肉—上党郡

智慧史海寻岸 2024-03-31 09:32:33

公元前271年,历经磨难的范雎进入秦国,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的近邻有赵国、魏国、韩国和楚国,秦国东出函谷关就是韩国,而且韩国最弱。打仗肯定先挑顺手的、最弱的打,韩国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灭顶之灾来了。

秦国派大将蒙骜带领五万人马出函谷关攻下陉地三城五百里,将整个黄河北岸的河东郡和以前打下的魏国的河内郡连成一片。随后再增兵五万,胁迫韩国割让了函谷关外到白马津长六百里宽二十里的黄河南岸土地,将韩国上党郡和野王要塞与韩国本土彻底分开形成"飞地"。

上党郡原本属于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时,上党高地被分给了赵国和韩国,两国都设置了上党郡。分来的上党郡成了韩国的鸡肋,因为上党高地土地贫瘠,民生穷困,所有的粮草辎重都得由韩国渡过黄河经野王要塞运送过来,非常吃力。这次秦国占领了黄河上的所有渡口,如果再往野王和上党运送物资,就得经过秦国国土,按照商旅向秦国交纳关税才能通过,这还得看秦国的心情咋样,让不让过。再加上运送物资这一路上人吃马嚼的,莫说韩国这样日益衰落的国家,其他六国也没谁消耗得起。韩国捧着这个烫手的山芋,扔了觉得可惜,不扔又养不起,而且上党郡已经处于秦国的包围之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攻占,以韩国的军力,保国都难,何况一块远离本土的飞地。

正当韩桓惠王为上党郡整日愁眉苦脸百思不得其解时,上党郡守冯亭回来了。冯亭做过燕国名将乐毅的中军司马,后来乐毅被撤职,冯亭一怒之下南下,在新郑遇到了韩桓惠王的老爸韩釐王,韩釐王发现冯亭文武兼备,稳健清醒,便留下他做了上党太守。冯亭果然没有辜负韩釐王的重托,在上党郡训练了五万守军,一直坚守。现在形势变了,上党郡成了飞地,任凭冯亭和五万守军再厉害也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于是冯亭回来向韩桓惠王献上一计,以期保住韩国的安全。

冯亭的计策很简单:把上党郡送给赵国。反正上党郡肯定是守不住了,莫如送个人情给赵国,赵国收下上党郡,秦国一定会攻取上党,战国时期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打起来,无暇顾及韩国,韩国也就转危为安了。

为什么冯亭就断定赵国一定会收下上党郡呢?赵国收下上党郡后,秦国一定会去攻取呢?因为上党郡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上党郡坐落于上党高地上,位于秦赵之间,上党高地东、南与太行山连在一起,北面为王云山、八赋岭等山地,西部山太岳山脉,东南为王屋、中条二山。上党高地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赵国将上党高地看作是抵挡秦国的一道天然屏障,秦国如果占领上党高地,就可以居高临下逼近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将无险可守,腹地大开,同样,如果赵国拥有了上党高地,即加强了对秦国的防御能力,也随时危及秦国河东郡和河内郡的安全。对秦赵而言,谁掌握了上党高地,谁就握住了主动权。于是,赵国收下了上党郡,于是,秦国大军杀过来了。

这个计策说白了就是冯亭在两只狼中间放了一块肥肉,两只狼为了这块肥肉拼死一搏,最后两败俱伤,韩国得以喘息之机,这就是肥肉下面的陷阱。当时秦国和赵国人才济济,都拥有着战国时期堪称最佳的"管理团队",看不出这是一个驱虎吞狼的移祸之计吗?看出来也得争夺,因为双方都没有第二选择。

先说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大增,开疆拓土,经过赵惠文王到现在的赵孝成王,都从谏如流,知人善任,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再加上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王叔赵胜的辅佐,国力得到了非常快的增长,成为山东六国之中唯一抗衡秦国的力量。如果接受韩国赠送的上党郡,就可以与赵国的上党郡合在一起,成为一道抵御秦国的坚固防线,为赵国加了一道保险。即使知道这是一个移祸之计,以赵国的实力还是可以与秦国一决高下的。

赵国老将廉颇

首先,赵国有一千万的人口,与秦国相当。其次,双方军队都在五十万左右,同样的军队人数,当然更有利于防守一方,而且赵国有老将廉颇、许历,年轻将领李牧、赵括(没他还好点儿)。再说后勤补给,秦军远道而来,补给线漫长,补给困难,而赵国是以逸待劳,只要修筑营垒,依势防守即可,在家门口打防御战,也是占尽优势。最后就是从"国际上"看,韩赵魏原本一家,韩国失去了河东郡和黄河南岸的土地、港口,魏国被秦国占领了河内郡,如果赵国接收了上党郡,抵御住秦军进攻,就可以结成三晋同盟共抗强秦。否则,上党归了秦国,秦国在上党高地屯兵,赵国就得在下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防守,这种战略压力和消耗将是巨大的(两千年后,美国支持南朝鲜越过三八线,兵至鸭绿江,如果不是伟大领袖果断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其赶回三八线以南,我们今天也将面临这种形势)。秦国腾出手去征服韩国、魏国,赵国将被秦国从西、南、东南三个方向包围,最后仍是被灭国。再者说,秦赵早晚必有一战,不如就在现在!所以对赵国来说,上党郡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

赵军雕像

对于秦国来说,一来若上党郡尽失,则赵国居高临下,直接威胁秦国的河内和河东两郡,如果这两郡一丢,那么秦国在山东的根基将丢失殆尽,数十年战果化为乌有。二来,三晋结盟,进而再度诱发六国合纵抗秦,那就不好办了。还有就是实力,秦国有五十万军队,白起、蒙骜、王陵等战国名将,丞相范雎为战国时期少有的谋略家,同时国库充盈,足可以支撑一场大战。上党高地的得失决定秦国兴亡,无论如何,秦国只有与赵国针锋相对,一决高下。

秦赵双方爆发了长平大战,结果赵国五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耗尽国力,赵国从此走向衰落。秦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惨胜",五十多万军队"亡卒过半",为了支持这场长达三年的大决战,秦昭王动用全国资源,凡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上前线,这也可能是长平大战之后,白起请求立即进攻赵国邯郸,展开灭国大战,秦昭王拒绝了他的请求的一个原因:打不起了。一年后秦国大将王陵、王龁先后两次围困邯郸,两次大败,也足以说明长平大战对秦国的国力消耗非常大。

此后的秦国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再也没有能力进攻山东六国。直到三十多年后的公元前230年,秦昭王的重孙子—嬴政再次东出函谷关灭了韩国,历经十年"奋六世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扫平六国,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

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郡送给赵国这一移祸之计,使秦赵两强相争,掉入了一起衰落的陷阱里,为韩国续命三十余年。如果山东六国能充分利用这块"肉"带来的三十年机会,改革政治,发展国力,合纵抗秦,则中国的历史将重写。可惜,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也就没有下次了。

0 阅读:0

智慧史海寻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