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首诀别诗,道尽人间悲痛,人生里这样的悲痛谁能理解?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4-07-05 22:04:22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别鄞女》

宋代:王安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决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人生里使人觉得悲痛的事情有很多。

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应该是最为痛的一种吧?

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痛,可能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懂。

这样的痛,旁人的安慰难有奏效,因为这是源自内心深处最深刻的伤痛!

尤其每当夜深人静,或者独处的时候,那份悲痛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人无法呼吸。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那些曾经的相依为命,都随着那个年轻生命的离去而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悲痛。

有人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但对于这种悲痛,时间仿佛失去了它的魔力。每当回想起那个熟悉的面庞,每当想起那个已经远去的人,心中的痛便如刀割般难以忍受。那些曾经的日子,那些曾经的回忆,都如同烙印一般刻在心头,无法抹去。

不过,生活总要继续。即使心中充满了悲痛,也要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坚强。因为只有坚强,才能让自己在悲痛中找到一丝力量,让自己能够继续前行。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再次回想起那个已经远去的人时,心中的悲痛已经不再是那么强烈。但那份思念和回忆,却会永远留在心中,成为生命中内心深处最为柔软易伤的回忆。所以,请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拥抱他们,去关爱他们。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失去更让人觉得悲痛的了。而对于那些还能够拥抱的人,就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好好珍惜吧。

北宋诗人王安石,在遇到这样的一份伤痛的时候,写下了这首《别鄞女》,以表达对女儿的缅怀。

02

说起王安石,都会说到“王安石变法”,这是一场影响北宋上下诸多人物的一场变法。

其实,王安石之所以有变法的举动和念想,都跟其自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开始长期担任地方官的经历有关!

一开始他担任扬州签判,并且在此期间大量读书学习,写了数万言的《淮南杂说》。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改任鄞县知县,在任近三年;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

......

在地方为官,让王安石接触到了大量的来自现实中的问题,在处理和解决中,使得他形成和积累了自己的一套处置或者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体系。这也为后来的变法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的样板。

而他的女儿夭折,就发生在其鄞县知县的任上。

03

他的女儿在鄞县出生,又在鄞县夭折,同时也葬在了鄞县。

到了任满,要离开鄞县,到了和女儿不得不做别的时候,于是他“今夜扁舟来决汝。”

面对又一次分别,这算是彻底的分别了,因为他离开了就很难在回来了,所以他内心的伤痛在此刻再也按耐不住。

于是把所有对女儿的情感都融入到这首诗中。

“死生从此各西东”,这也是一首诀别诗!

在古代,各种情感的离别诗有很多,比如表达朋友、夫妇、兄弟、父子等等。可是像表达父女离别情感的诗却凤毛麟角,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首诗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首诗读起来平缓而深情,没有详细写和女儿诀别的经过或者场景,只是写了自己的模样变化,而简单的一句“来决汝”,就已经把那份难以名状的伤心之情表露无遗。

同时,他也很理智地做出了决定,对人生有着十分透彻而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明白阴阳两隔,再多的痛苦和忧伤,也于事无补,只会徒添新的愁绪。

04

人生之痛并非仅此一端,它如同夜空中繁星,各有各的闪烁,各有各的深沉。

王安石在《别鄞女》中,描绘的是那份父女之间难以割舍的血脉情深,是那份面对离别时的无力与无奈。然而,世间还有多少其他的悲痛,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猛兽,等待着吞噬那些尚未准备好的心灵。

比如说,失去爱人之痛,如同烈火焚烧,却又如同冰雪刺骨。当两颗心紧紧相依,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分开,那份痛楚,如同锋利的刀片,割在心头,让人痛不欲生。然而,即使痛彻心扉,人们仍然愿意为了那份爱,去承受,去坚持,去等待。

比如说失亲之痛,更是如同深渊一般,让人无法呼吸。当生命中最亲近的人离自己而去,那份空虚和失落,如同无尽的黑暗,笼罩在心头。然而,即使再痛苦,也需要学会接受,学会面对,因为生活还要继续,不能因为一次的失去,就放弃所有的希望。

比如生活之痛,更是无处不在。时常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在追求中失去方向。那份迷茫和焦虑,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自己的心灵。然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就一定能够挣脱枷锁,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王安石《别鄞女》中的悲痛,只是人生众多悲痛中的一种。只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份悲痛,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们让自己更加珍惜眼前人,更加珍惜眼前事,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人生。

05

王安石的这首对女儿诀别的诗,也让人感受到了他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人。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让他在地方为官那么多年里,始终对地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遭遇充满同情,才有了想变法的举措。

在历史的洪流中,他看到了所处时代的弊病,看到了百姓的疾苦,这让他痛定思痛,决心通过变法来改变这一切。

王安石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目光如炬,洞察世事。看到了社会的贫富悬殊,看到了权贵的贪婪无度,看到了百姓的无奈与挣扎。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深感痛惜,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

在变法的过程中,虽然遭遇了无数的阻力和困难,但他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他深知,只有变法才能拯救北宋现状,才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推动变法的实施。

然而,变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引发了权贵的激烈反对,他们用尽一切手段来阻挠变法的进行。但王安石并没有退缩,他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他坚信自己能够改变北宋的命运。

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色彩掺杂着一份悲凉。

有谁理解他?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0 阅读:5

桂临塞上聊历史

简介:喜欢历史,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