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乾隆四十六年深秋,京城一纸诏书掀起轩然大波。曾任大理寺正卿的七旬老臣尹嘉铨,因一份请求先父谥号的奏章,触怒天颜,被判死罪。行刑前夕,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臣在狱中安然享用断头饭,两块肉、三杯酒下肚,竟显出超然物外的平静。乾隆帝偶然目睹这一幕,被其坦然赴死的态度所触动,一声"放了他",不仅改写了这位古稀老臣的命运,更在清代文字狱史上留下了一段传奇佳话。这个发生在保定的故事,既是权力游戏中的生死抉择,也是一场关于人性与皇权的深刻对话。
在乾隆盛世的表象之下,文字狱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大清朝廷。乾隆四十六年,朝廷上下正处于一片祥和之中,各地官员都在为乾隆皇帝即将迎来七十大寿而筹备庆典。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位名叫尹嘉铨的老臣成为了历史的焦点。此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功名,进入朝廷为官。
尹嘉铨在朝为官数十载,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等重要职位。他的仕途之路走得极为稳健,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分寸。
乾隆三十年,尹嘉铨被擢升为大理寺正卿,位列朝廷重臣。这个职位掌管全国的司法审判,是清朝最高司法机构的首长。
在大理寺任职期间,尹嘉铨以清正廉明著称于世。他审案明察秋毫,断案公正无私,深得百姓信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尹嘉铨开始萌生退意。他向朝廷递交了告老还乡的奏折,获得乾隆皇帝的准许。
告老还乡后的尹嘉铨定居保定,在郊外修建了一座雅致的宅院。这座宅院不算奢华,但布局精巧,处处彰显主人的文人气息。
尹嘉铨的日常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他广泛结交当地文人,经常在家中设宴论道,谈论时事。
这位退休的大臣还收藏了大量书籍,其中不乏一些敏感的文字。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朝各代的史书和文集,其中包括一些被朝廷查禁的书籍。
在这段时期,尹嘉铨开始撰写回忆录,记录自己的仕途经历。这些文字中,他自称"古稀老人",这一称号日后成为他的致命伤。
每到夜深人静时,尹嘉铨常常在书房挑灯夜读,翻阅那些被查禁的书籍。这些书中记载的历史兴衰让他对权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当地,尹嘉铨的声望日渐提升。不少官员和文人都会前来拜访,请教为官之道。他的宅院逐渐成为保定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就在尹嘉铨以为可以安享晚年时,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乾隆皇帝巡视五台山的消息传来,让这位老臣看到了重返朝堂的希望。
正是这个消息,让尹嘉铨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他决定利用乾隆途经保定的机会,上书请求为亡父请谥。这个决定,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在这位老臣看来,这个请求并无不妥。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份奏章会在乾隆朝文字狱的大背景下,掀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一纸奏折惹怒圣君心乾隆四十六年深秋,尹嘉铨站在自己保定郊外的宅院中,注视着前来禀报消息的家丁。那名家丁带来了一个重要信息:乾隆帝即将在巡视五台山归途中路经保定。
得知这个消息后,尹嘉铨立即召集了府中的幕僚和文士。他们在书房内点燃了几盏油灯,开始起草一份特殊的奏章。
深夜的灯火映照着书房内忙碌的身影,几位文士正专注地书写着,不时停下来讨论措辞和格式。在尹嘉铨的指导下,这份奏章经过反复修改,力求字字珠玑。
奏章的主要内容是请求为尹嘉铨已故的父亲请谥,这在当时的大清是一件极为慎重的事。文士们斟酌着每一个字的分量,生怕出现任何不妥之处。
为了确保奏章能顺利递交,尹嘉铨提前联系了保定的地方官员。他派出心腹家丁,带着厚礼拜访了当地的知府。
保定知府接到奏章后,仔细阅读了内容。他起初有些犹豫,但考虑到尹嘉铨曾经的地位和影响力,最终还是答应代为转呈。
奏章被送到了乾隆帝的行宫,正赶上皇帝休息后批阅奏章的时间。侍卫将这份保定递来的奏章放在了御案上。
乾隆帝展开奏章时的神情还算平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逐渐变得阴沉。御案上的茶盏在他愤怒的目光中渐渐冷却。
让乾隆帝尤为震怒的是,奏章中不仅请求赐谥,还暗示希望将尹嘉铨的父亲从祀孔庙。这个要求在乾隆看来,已经超出了臣子应有的分际。
乾隆帝当即召来大臣,下令派人彻查尹嘉铨的家产和文书。朝廷的钦差和官兵连夜从京城出发,直奔保定。
钦差带着大队人马抵达保定时,尹嘉铨正在院中赏菊。官兵们不由分说,直接封锁了整个宅院。
尹嘉铨的书房被重点搜查,官兵们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仔细翻检。他们在书房里发现了更多的罪证:那些被查禁的书籍和手稿。
最致命的是,官兵们发现了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的文字。这个称号在当时是皇帝的专属,民间不得僭越使用。
尹嘉铨被押解到京城的过程中,沿途百姓纷纷驻足观望。这位曾经的大理寺正卿,如今却是戴罪之身。
抵达京城后,尹嘉铨被关押在刑部大牢。审讯官员将搜查到的证据一一列出,其中包括奏章、禁书和那些不当的文字。
乾隆帝在得知调查结果后,震怒之下在朱笔朱批上写下了严厉的话语:"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这道朱批宣告了尹嘉铨的命运。
朝堂上下都被这个判决震惊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臣,竟因一份奏章获得了死罪。消息传出后,京城里议论纷纷。
这场风波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更多的官员选择了沉默,生怕牵连到自己。
狱中断头饭终见圣恩行刑的日子定在腊月初八,刑部大牢里的狱卒们早早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按照大清律例,死囚在临刑前都有资格享用一顿丰盛的断头饭。
天还未亮,狱卒就端着一个木托盘走进了尹嘉铨的牢房。托盘上放着两块上好的羊肉,一壶浊酒,几样时令小菜。
木托盘被放在尹嘉铨面前的小木桌上,酒香与肉香在寒冷的牢房中弥漫开来。狱卒按照规矩,站在一旁静静等待。
尹嘉铨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襟,望着面前的饭菜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他拿起筷子,开始慢条斯理地享用这顿特别的饭食。
两块羊肉被他分成小块,一块一块地放入口中细细咀嚼。他的动作从容不迫,仿佛是在自家饭桌上用餐一般。
狱卒见过不少死囚的断头饭,有人嚎啕大哭,有人拒绝进食,但像尹嘉铨这样泰然自若的情况却是少见。一旁的狱卒不禁多看了他几眼。
酒壶里装的是上等花雕,这是按照尹嘉铨的身份特别准备的。他拿起酒壶,给自己倒了第一杯酒。
第一杯酒下肚,尹嘉铨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他端起第二杯,举杯遥望牢房的小窗,似乎是在向什么人致意。
当第三杯酒见底时,尹嘉铨的目光变得更加清明。他放下酒杯,继续享用面前的菜肴,丝毫看不出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有任何惧意。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牢房外传来。狱卒们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是乾隆帝微服来到了刑部大牢。他听说尹嘉铨今日要行刑,临时起意要来看看这位老臣的最后时刻。
乾隆帝站在牢房门外的阴影处,透过门缝观察着里面的情景。尹嘉铨的举止落入他的眼中,让这位帝王感到意外。
在皇帝的注视下,尹嘉铨依然保持着优雅的进食姿态。他既没有卑微地求饶,也没有愤怒地咒骂,只是安静地享受着这最后的美食。
牢房里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连守在一旁的狱卒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乾隆帝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尹嘉铨的身上。
尹嘉铨将最后一块羊肉送入口中,用袖子轻轻擦拭了嘴角。他的举止依然端庄,仿佛还在朝堂之上。
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乾隆帝。一个面对死亡都能如此从容不迫的老臣,或许值得给予一次宽恕的机会。
乾隆帝转身离开牢房,他的脚步声在阴暗的走廊中回响。随行的太监们屏息等待着皇帝的决定。
不一会儿,一道口谕传来:"放了他。"简单的三个字,让整个刑部大牢为之一震。
乾隆释放老臣谱新篇"放了他"这道口谕传遍刑部大牢的每个角落,在场的官员们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情。狱卒们立即打开了牢门,恭敬地请尹嘉铨出狱。
尹嘉铨走出刑部大牢时,冬日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他对着天空深深鞠了一躬,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
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不少官员都前来探望这位死里逃生的老臣。尹嘉铨谢绝了所有的探访,只留下一句"归隐田园"便启程离开了京城。
回到保定后,尹嘉铨没有回到原来的府邸,而是在城郊选了一处更加偏僻的住所。这座新居更为简朴,只有几间房屋和一个不大的院子。
在新居中,尹嘉铨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不再收藏大量的书籍,也不再广交文人雅士。他在院子里种了一些蔬菜,养了几只鸡鸭。
每天清晨,尹嘉铨都会在院子里打理自己种的菜园。他将过去的锦衣换成了粗布衣裳,将官帽换成了草帽。
午后,他常常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飞鸟从头顶掠过。他不再写文章,不再评论时事,仿佛已经与世间的纷争完全隔绝。
偶尔有路过的百姓认出他来,他只是微笑着点点头。那些想要登门拜访的官员们,都被他婉言谢绝。
尹嘉铨在新居中过起了完全的农家生活。他学会了自己种菜、喂鸡,甚至还尝试着酿酒。这些都是他在为官期间从未接触过的事情。
随着时间流逝,尹嘉铨的这种生活方式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说这位老臣在经历生死考验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到了晚年,尹嘉铨写了一首诗贴在自己的房门上:"七十年来梦一场,功名利禄皆沧桑。今朝归去还田亩,不羡朝中品级香。"
乾隆五十年,朝廷派人来探访尹嘉铨的近况。来人看到的是一位在菜园里忙碌的老农,哪还有半点昔日朝廷重臣的影子。
使者回京后,将尹嘉铨的情况报告给了乾隆帝。乾隆闻言点了点头,说了一句"此乃真正的归隐"。
乾隆五十二年冬,尹嘉铨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他的后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菜园旁边的小山坡上。
在他离世后,当地百姓还经常能看到一位老农打扮的身影,在他生前的菜园里忙碌。人们说,这就是尹嘉铨的在世典范。
这个发生在乾隆年间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放下与超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