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故事是假的,但辽国萧太后却是真的

七拼八凑 2024-11-29 22:07:56

作者:苑柍

《杨家将》中著名的萧太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其实就是契丹的武则天,与武则天不同的只是没有当女皇。反倒,英姿飒爽的杨门女将,则是汉人后来编出来自慰的。其实,无论历史还是小说,都不得不承认,当时的宋朝根本就打不过辽国。而后来,金灭北宋,蒙元灭南宋,同样是历史事实。

契丹原本是鲜卑的一部分,起先在辽河流域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916年,他们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到他儿子耶律德光的时候,以帮助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为条件,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燕云十六州。然后,947年,又灭掉后晋,建立了辽国。

(一)

燕云十六州成为中原民族的心头之痛,事实上这片土地直到1368年,才由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收回。正是这块地方,也成为辽宋之间的争端。但宋太祖赵匡胤的战略是防守,他特意在国库之外另设“封桩库”一所,准备攒够了钱,把燕云十六州买回来。即使买不回来,也要到富国强兵之后,再武力收复。

然而,赵匡胤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却改变了对外防御的方针,总想早日收回燕云十六州。979年,他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结果遭到迎头痛击,自己还身中两箭,靠着偷来的驴车落荒而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皇帝与本部失去联系,混乱中群臣差一点就要立他的侄子,赵匡胤的儿子德照为帝。这件事让他们叔侄矛盾增大,相互猜疑,最后导致德照因恐惧而自杀。

但三年后,宋太宗又以为来了战机,原因是辽景宗去世,长子耶律隆绪继位,年仅十二岁,由其母萧绰临朝称制。孤儿寡母,简直就是当年被赵匡胤逼迫禅位的后周小皇帝和年轻皇太后的翻版。这在北宋君臣看来,是没有什么抵抗力和战斗力的,完全不堪一击,应该趁火打劫。可惜他们判断错了,事实证明宋朝君臣小瞧这位年轻的辽国皇太后了。她也就是《杨家将》中的萧太后,小名萧燕燕,但经过宫廷斗争的锤炼,现在已经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人了。无论政治智商还是胆量魄力,都不在宋朝皇帝之下。

986年正月,宋太宗下令第二次北伐。兵分三路:东路由曹彬、米信各率所部以掎角之势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由田重进率领击飞狐(今河北省涞源县),西路由潘美率领出雁门关。他的计划是,由实力雄厚的东路大军虚张声势,佯攻辽国的南京幽州,将其主力吸引到此,等中西两路得手之后再合兵围歼,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实现战略计划,宋太宗还特地叮嘱曹彬“持重缓行,不得贪利”。这可真是想得美,而这个计划看上去也确实很妙。但,当时并不是科技时代,没法做到即时联系,各路大军根本无法协同前进。结果,曹彬不知道另两路的进展情况,自己走得太快了,三月十三日就攻陷了涿州。战报传来,太宗皇帝一愣,问:“他怎么走得这么快?”从正月到三月,已经两个月过去,皇帝怪罪曹彬走得快的同时,是不是也该问问另两路为何走得太慢?

辽国方面是在三月初六才得到宋军来犯的。萧太后立即决定带着十六岁的皇帝御驾亲征。他们在三月初七祭告祖宗,六天后,也就是涿州被陷当日,便已到达涿州东北面的陀螺口。萧太后来到前线的消息,鼓舞了辽军的士气,也震撼了宋军。辽国大将耶律休哥越战越勇,杀得曹彬大败,冒着大雨撤退。萧太后派出精锐部队增援耶律休哥,并于五月初五在涿州附近的岐沟追上了溃不成军的宋兵,结果又杀得曹彬大败。

东路军进攻不利,宋太宗在幽州三路围歼辽军的计划肯定没法实施了,而另两路的战况也不是很好。在此只说西路军,因为这里面有后世广为流传的英雄故事。其实,潘美就是《杨家将》中潘仁美的原型,但事实上并不是小说中讲的那样坏,他更不是汉奸。杨继业的原型在历史上叫杨业,他原本是北汉将领,以英勇善战闻名。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宋太宗围太原,灭北汉,终结五代十国,杨业就归顺了大宋。

在这次北伐辽国的战争中,潘美选择了杨业以攻为守掩护撤退,因为他率领的是骑兵,比其他人率领的步兵灵活机动。但作为北汉降将,杨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可他无法为自己辩解,只好说:“杨业是亡国奴,本来就该死,但可怜手下弟兄们无辜。因此,请大帅在陈家谷口埋下伏兵,接应一下。”然而,当杨业后来撤到陈家谷口时,那里却空无一人。后来的事情就版本太多了,有说杨业被流矢击中而死,也有说被俘后绝食而死,而《杨家将》则说撞李陵碑而死。

潘美的撤退无方,造成了严重后果,据记载周边守将也纷纷弃城而逃。这时,幸亏杨业的夫人折氏挺身而出,上表为夫君辩诬,社会舆论才站到杨业一边,于是太宗皇帝追赠杨业太尉头衔,将潘美连降三级。没错,这位折氏夫人,就是后来小说里的佘老太君。真实的历史还有,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和孙子杨文广,后来也受到真宗和仁宗的重用。杨延昭还被契丹人敬畏地称为“杨六郎”,杨文广则娶了鲜卑慕容家一个英勇善战的女子为妻,她后来成为小说中的穆桂英。也就是说,杨宗保是虚构的人物,他的原型是杨文广,而不是小说中那样,杨文广反倒成了杨宗保的儿子。

所谓的杨家将,来源就是这样。大宋对杨业牺牲举行哀悼,但胜利了的辽军却再接再厉,又于当年十二月,在河间的君子馆全歼宋军。至此,赵宋官家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

(二)

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大败之后,再也不敢产生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了。然而,宋不北伐,辽却要南伐。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秋,萧太后对北宋展开进攻。

消息传来,大宋朝野震惊,一片恐慌。因为这时的萧太后更加政治成熟,皇帝耶律隆绪也已三十三岁。既然上次孤儿寡母都打不过,那这次能打得过吗?宋真宗是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北宋第三任皇帝,此时三十七岁。但他害怕辽军,是有道理的。在他召开的会议上,中书省副宰相主张迁都建康,因为他是江南人,而枢密院一位四川籍官员则主张避难成都。

唯一不慌张的,是寇准。既反对迁都,又反对逃跑。他说:“即便相持不下,也是我方以逸待劳。为什么要抛弃社稷宗庙,远走他乡?”于是,这年的十一月二十日,皇帝终于离开东京开封前往澶州前线。但是,走了没多远,他的随行人员也害怕了,说:“这是要把官家弄到哪里去?太危险了,我们回京师吧!”

真宗也打起退堂鼓,他问寇准可否南巡。寇准回答:“这是乡巴佬婆婆妈妈的话。如今大敌当前危机四伏,陛下只可前进,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盼望陛下的銮驾,前进一步则士气高涨,后退一步则土崩瓦解。到时候敌军乘虚而入,请问陛下还去得了建康吗?”五天后,十月二十六,真宗终于来到澶州。

契丹军的特点是擅长骑兵战、运动战,喜欢速战速决,所以他们没有带太多的辎重。因此,既然宋真宗到了前线,鼓舞了士气,又是冬天来临,如果勇敢地跟辽军打几仗,也未必就一定能败。但可怜的是,宋真宗一开始就想议和。当派出的谈判代表曹利用问给对方多少钱是底线时,他竟然说:“万不得已,一百万也行。”

幸亏,曹利用去辽军阵营之前,寇准拦住了他,告诉他:“虽有圣旨,但许诺不得超过三十万。超过三十万,就不要来见寇准,寇准一定会杀了你。”否则,这家伙去谈判时,即使不答应给人家一百万,也肯定会超过三十万很多。

萧太后是聪明人,也是务实的人,正想赶快结束战争回师。结果,以宋每年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交。当曹利用带着草签的条约回来时,宋真宗正在用餐,不便接见,派了个宦官出来问情况。由于事关机密,必须面奏,宦官只好回去复命。真宗又让他出来,告诉曹利用先直接说多少钱,曹利用还是不肯说,只伸出三个手指。那宦官回去说三百万,宋真宗大叫一声:“太贵了!”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道:“如果真能了事,也罢。”

这时真宗早已从澶州北城移驾军中,皇帝的帐篷也没有后墙,因此曹利用清楚地听见了那一声大喊,于是正式进去汇报时,便一头跪倒在地:“臣无能,丧权辱国,罪该万死。”真宗急切地问:“到底什么价?”他回答十万两,宋真宗反倒像泄了气的皮球,跌坐御榻上长出一口气:“太便宜了!”其实,更便宜的是,这个澶渊之盟给双方换来了一百二十年的北方和平。之后,北宋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和平,对哪个国家都是好事。

7 阅读:103
评论列表
  • ajie 12
    2024-11-30 02:19

    [赞][赞][赞]

  • 2024-12-02 07:39

    如果不是受东路军曹彬大败所累,潘美绝对可以成功的,因其已先收复了几个州,,后来不得不随同另外两路大军撤退,至于杨业之死根本与潘美无关,当时撤退的时候,杨业向监军王侁提出一个今监军王侁认为其畏战且有投敌之意的建议,激怒了王侁(为什么王侁会这样想呢?因为杨业本是北汉名将,与北宋对敌20年,后主动劝主投降,但在战败后还故意继续抵抗,加上他祖辈都是动摇不定的割据军阀,反复投靠其他较大的割据势力,所以其忠心令人怀疑),于是令他出战,后来战败被俘而亡,后来有些不良文人怀着某种目的故意抹黑一代忠良,开国元勋潘美,而杨业只有两个儿子从军,其中有一个儿子阵亡,另一儿子就是杨延昭,正史记载其官职不大,领兵不超五千,亦没做过什么元帅,其他几个儿子都没有官职,杨业死后被朝廷提为官职不大的文官。至于潘美为什么被黑,可能是因为潘美南征北战消灭不少割据势力,有人对他怀恨在心,所以故意抹黑他,特别是他领兵攻下杨业曾经大半生效力的北汉,其中是否有关联不得而知。

七拼八凑

简介:新资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