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延期且拖了很久的城投公司,一点音信都没有的,完全看不到回款希望的城投公司,那类我们是否应该去起诉平台呢?
基于这个疑问,我们内部找过律师朋友来探讨过。
我们团队里面,刚好有个大学室友,他毕业后,他和他爱人一直都在当律师,然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探讨过我们目前遇到遇到的一些问题。
如果我们批量做共同诉讼人的话,给平台发律师函,他们能给的是骨折价。但要进入诉讼后,费用大概在标的金额的3%左右。
只起诉平台要求还本息,官司大概率能打赢,费用最后大概率应该是平台承担,但前期费用必须要投资人承担。
发律师函和起诉的作用:
一是,相比投资人自己去沟通,更有威慑。
二是,在平台债券到期前,平台为了保债券不违约,肯定会把钱打到平台公司账户,然后再拿去还标债。把它起诉了,平台成被执行人,在它债券到期前一周,天天去盯着它银行账户查,只要法官配合。大概率能把钱要回来。如果法官不配合,造成平台公司账户上有钱,而钱没执行下去的,法官会担责。
可能存在的弊端:
一是,在还没判完前,比如两年内,甚至一年内,平台就把本息还掉了,这种走起诉就是白干。
二是,涉及到管辖权问题,最好是在投资人本地起诉,但这种找外地律师,差旅费等费用太高。
如果是去平台本地法院起诉,当地有可能会以已经成立专班或者工作组来解决这个事,然后平台所在地法院一般不受理这类官司。这就是我们深入讨论后,如果要去走发律师函或者走诉讼,可能会存在的利弊。。。。。。
刚开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采用折中的方式,给平台批量发去律师函,毕竟费用少一些,可操作性很强。
但后来我们看到已经有不止一位自然投资人起诉平台,且正式进入诉讼中,或者已经成被执行人,但依然没结案或者撤案。
这侧面说明,这类人之前应该是给平台发过律师函,且没有效果,没拿到钱,然后才会去正式起诉平台。如果是发律师函,既然前面的人跑去发律师函没拿到钱,然后去正式走诉讼,我们再去走折中的方式,发律师函,大概率也是没效果的,暂时拿不到钱。
走诉讼的,只要把时间点卡在平台债券到期之前,让它成被执行人的。它要力保债券时,要还钱,要先把钱打入公司账户,估计就不得不把这些被执行的钱还掉。
那天我们跟律师深入分析后,城投的标债和非标,终极风险理论上实际就是一样的。除非它想玩破产,甩无赖,连标债也都不保,那种就没办法了,非标大概率会受损失。
但要保标债的话,非标的本金大概率也能保住。私人控制的上市公司,有些私人老板就是那样把企业债玩烂了,然后逃废债的,城投不是私人企业,所以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私下问做标债的机构,那帮人的观点是,法院一般只会去查大行的钱,像一些村镇银行,或者小的地方城商行,农商行的银行账户,法院一般也不会去查,这些小银行账户往往就成为真空地带。
而且执行局去查询被冻结银行卡的资金,也是有次数限制的,有网上的律师反映说一般情况下是6个月或者一年才查一次银行账户。
以上就是我们目前了解到的信息。
至于是否发律师函,是否去起诉平台,这个主动权还是在投资人手里面。无论是走诉讼也好,曝光也好。其它方式催收也罢,这些都是手段。
城投债更多还是信用债,它的本质就是靠地方上的信用在借债。走起诉了的,即使执行不下去,让平台多背一条因涉及民间借贷,找散户募集资金,且到期了未还的记录,它实际上也类似于公开的去披露平台的负面融资信息。
也是有一定的威慑力的。我们也会多方面地去权衡,反复比较分析后,再去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