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刘伯温:他这几点比我聪明

常高俊Addoil 2019-06-07 17:02:26

众所周知,宫廷秘史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争相讨论的焦点所在,尤其是关于封建帝王的点点滴滴更是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在中国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造反为由,屠戮功臣3万多人,犯官家眷族人尽皆被屠戮殆尽。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凉国公蓝玉谋反为由,屠戮功臣1万5千人。此次屠戮范围极大,就连徐达、刘基等人也遭到无辜牵连,全部不得善终。

朱元璋不仅大杀功臣,还屠戮亲属。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被活活鞭死、亲外甥李文忠被下药毒死。凡此种种,真是应了那句“功臣宿将,屠戮殆尽”的话。

朱元璋选择了先下手为强,所以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得知,像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一大批开国功臣都被诛杀了。

朱元璋是历史上屠戮功臣最为登峰造极的皇帝,虽然民间流传“朱元璋火烧功臣楼”的故事乃系虚构,却也很符合朱元璋那种毒辣的性格。明初的开国功臣,经“胡惟庸案”、“蓝玉案”而被洗劫一空,而令人啼笑的是这些开国功臣们皆持有朱元璋当初赐予的“免死金牌”,为何“免死金牌”也免不了功臣们一死呢?

明朝的“免死金牌”,是除谋反大逆之外,一切死刑皆免。即是说,“谋逆”不在免死之列。这也是朱元璋为何要大兴“胡惟庸案”、“蓝玉案”的原因所在,此两大案皆属“谋逆”,而不在“免死”之列。朱元璋刚愎雄猜的秉性,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么一位功高震主的汤和呢?

朱元璋成为皇帝以后,对有功劳的臣子赏赐很多公侯的爵位,比如大肆屠戮功臣,为什么唯独放过汤和。在朱元璋创立国家之初,封了5国公28侯爵,5国公中文臣只包括了李善长,很多人疑惑刘伯温去哪里了,刘伯温帮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很大的功劳,多次奇谋妙计帮朱元璋定下胜局,最后却没有国公的位置,就连28个侯爵的位置都没有。

然而,通过史料我们了解到朱元璋还真的没有对汤和痛杀杀手,汤和于公元1395年病逝于凤阳。其实,汤和之所以能够得到善终,按照刘伯温的话说就是他做到了3点,而且这3点让有着“小诸葛”之称的刘伯温都自愧不如。

第一点,识人之术

汤和总是会主动走在朱元璋的后面,为朱元璋唯唯诺诺、马首是瞻。似乎他已经确定了朱元璋“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第二点:不贪功,不争宠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料事如神就带着忌惮的,就好像刘邦当初忌惮韩信。刘伯温在朱元璋的政权中不仅足智多谋,而且谨言慎行,所以在政治上没有树立敌人,而且为人非常低调,如果朱元璋读到三国曹操和司马懿的典故,肯定会心生忌惮。考验刘伯温,看他是否会生出愤懑情绪。其实朱元璋故意不封赏的行为对汤和也做过,和汤和一样条件的文臣武将都封国公,对汤和却只封赏候的爵位,也是对汤和的一种考验。

不久之后,朱元璋就找了一个由头正式敕封汤和为“信国公”,位居文武百官之首。因为,在朱元璋看来,汤和的确是一位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大臣。

第三点:功成身退

汤和向朱元璋主动提出:“臣年事已高,不能在统率军队为陛下驰骋疆场了,希望能够返回故土,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地”。

朱元璋下令给汤和在凤阳建造一座豪宅,让他安度晚年,并 赏赐汤和黄金300两,白金2000两,纸纱3000锭,彩币40多套,满朝文武无人能比。

这不光是刘地主,一个人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元朝统治的问题,他对辛苦老百姓的剥削太严重了,最终才会让朱元璋没有生路,被逼造反。

如果没有刘地主的逼迫,让朱元璋实在活不下去了,他也不会去造反啊,那就更没有日后的明朝

功成名就之后的朱元璋,回到村里,多少还是有点感激刘地主啊,毕竟是刘地主给自己的磨难,成就了朱元璋的皇帝之路

所以大手一挥,赦免了刘地主。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