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哀思:当生命火种照见永恒,现代人还畏惧生孩子吗?

是京京呀 2025-04-06 21:53:20

你好呀,我是京京,这是我第72篇原创文章。

努力靠自媒体养活自己的北漂姑娘,今天更要加油鸭!

清明,十字路口的思念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天的北京,西北风3级。

十字路口烧纸祭拜的人一波又一波,以往,我总会心怀恐惧,匆匆从这样的场景前走过。但这次,我鼓起勇气,驻足停留。

前来祭拜的人从包里掏出烧纸,动作小心翼翼,火苗在风中迅速飞舞。他们口中喃喃念着家人的名字,逐一摆上精心准备的贡品,随后洒上一瓶酒,眼神凝视着燃烧的纸堆,仿佛灵魂出了窍,沉浸在与亲人跨越生死的对话中。

几米之外,环卫工人手持扫帚,一丝不苟地清理上一波祭拜者留下的灰屑。清扫过的地面湿漉漉的,显然事先洒过水,旁边的垃圾车上,灭火器静静伫立。

清明扫墓,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可在城市里,这样在大街上烧纸的行为,不仅给环卫工人增添了繁重的工作,北方春季本就多风,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火灾,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难道,我们缅怀逝去亲人的方式,真的只能局限于这种形式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至少在我看来,或许并非如此。

祖辈记忆中的空白

提及祭祀,我的观念或许有些狭隘。

对于祖辈,我的记忆近乎空白,这也让我难以评判他人的祭祀方式。

奶奶去世得早,她离开后很多年,这个世界才有了我,我连她的照片都没有见过,所以,我对她的认知为0。

爷爷大概在我2、3岁的时候去世,在我脑海中,仅留存着一个老人闭着眼睛,安详躺在炕上的模糊画面。

我无法确定,这究竟是幼童时期真实的记忆,还是长大后,听长辈讲述过往时,自己构建出的场景。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爷爷”两个字,这便是我唯一的情感链接。

至于外公外婆,七八岁时,我跟随妈妈在湖北生活了一两个月,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然而,回到河北老家的两三年后,他们相继离开人世。在此期间,除了外公曾在我家短暂居住过两三个月,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交集。

因此种种,提及祖辈,我内心未曾涌起太多波澜。

生命延续的叩问

你是否清楚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往?是否知晓老爷爷、老奶奶、老姥姥、老姥爷又是谁?

追溯得越远,我们越难知晓祖辈的姓名,更不用说往上三代了。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按照这个说法,到了孙辈或重孙辈,大多数人便会迎来真正的死亡。

既然被遗忘是注定的事情,那生命延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站在家族记忆的废墟上,仰望星空,我突然找到了答案。

我们确实记不住高祖的名讳,但他们的骨血仍在我们的血管里奔流。就像此刻拂过面颊的春风,你辨不清它来自哪片远古海洋的水汽,却能感受到永恒的循环。

这种传承不需要族谱记载,它是刻在DNA里的史诗。

生育,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生育,本身的目的并非是“被记住”,而是完成生命火种的延续,仅此而已!

现代人的生育困境

在现代社会,媒体的渲染和舆论的压力,让生育被赋予了太多沉重的使命。

我们期望孩子过上优质的生活,督促他们学习海量的知识,努力为他们积攒家产。

这一系列的期望与压力,让现代人不堪重负,养育孩子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许多人因此望而却步,不敢生育。

现代人将生育异化成精密的社会投资,却忘了生命最原始的浪漫--我们本就是30亿年不间断的生命之火。

倘若大家继续在焦虑中盲目攀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生育,那么生命的火种又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环卫工人扫净最后一片纸灰时,暮色中亮起街灯。我突然看见每个光晕里都跃动着无数先祖的身影,他们以量子态存在于我们的每一次呼吸。

生育从不是单选题,而是生命对永恒的深情告白--纵使文明更迭、星河轮转,总有新的眼睛替我们仰望星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