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肖亚文和叶晓明都很精明,为什么结局却大相径庭?

是京京呀 2025-04-11 22:20:36

你好呀,我是京京,这是我第77篇原创文章。

努力靠自媒体养活自己的北漂姑娘,今天更要加油鸭!

在《遥远的救世主》这部充满哲理与智慧的作品中,肖亚文和叶晓明都展现出了精明的特质,然而最终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肖亚文成功跃身为格律诗的掌门人,实现华丽转身;叶晓明却黯然退场,一无所获。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01 认知差异,决定行动方向

格律诗遭遇危机时,叶晓明的反应尽显其狭隘格局。

当乐圣公司发起诉讼,格律诗面临巨大法律风险,叶晓明瞬间乱了阵脚。

他眼中只看到这场官司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匆忙召集冯世杰和刘冰商议退股。一心只为保住自己那点利益,完全不顾及格律诗的未来以及对其他成员的影响。

他只关注眼前的局部危机,无法站在行业发展、商业布局的宏观角度去审视这场诉讼背后可能隐藏的机遇,这种短视导致他匆匆撤股,放弃了可能的转机。

当叶晓明与欧阳雪签完退股协议后,与丁元英道别时,他歉意地说:“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丁哥多包涵。”

这一刻,他的小家子气,他的精明,他的格局,体现得淋漓尽致!

反观肖亚文,在得知格律诗的状况后,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格局。

她深入分析整个事件,从行业竞争态势、丁元英的布局逻辑以及市场潜在反应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她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危机,更是危机背后蕴含的巨大机会--一个让自己入局的绝佳时机。

她理智判断后,果断决定赌上全部身家投入格律诗,这份基于全面认知的果敢行动,让她得以逆袭,完成从打工人到掌门人的身份转变。

当欧阳雪问肖亚文为什么她的看法和叶晓明他们不一样,她是这么回答的:“每个人的立场、观念、心态和思维模式都不一样,获取的信息量和解读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

这一刻,她的聪明、她的格局、她的强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肖亚文与叶晓明不同的认知,使他们在面对格律诗事件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后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02  相信的力量,左右抉择

肖亚文曾给丁元英做过一年助理,这段经历让她见证了丁元英的非凡能力。

在私募基金会运作期间,丁元英凭借精准的市场判断和独特的投资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肖亚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她对芮小丹这样评价丁元英:“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

正因为肖亚文对丁元英的高度评价、高度认可,甚至崇拜,当涉及到格律诗的决策时,即便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通盘分析,她对丁元英能力的信任也会促使她果断行动。

她坚信丁元英在格律诗项目上有着周密的布局和必胜的把握,这种信任成为她坚定支持格律诗的强大动力。

叶晓明对丁元英的了解更多地是停留在表面。

他只知道丁元英有一套价值不菲的音响,便觉得此人不同寻常,却未真正见识过丁元英在商业领域的卓越才能。

北京国际音响展示会,丁元英提出大幅度降价时,叶晓明据理力争,问丁元英出了事谁负责?丁元英说是公司行为,由公司负责。

关于叶晓明的反应,原文中这样写道:**叶晓明嘴角微微动了一下,强忍着没讥笑出来,说:“这是少数人的行为,更露骨点说是你的个人行为,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意见,不能代表公司。” **

反观丁元英,他平静而耐心地解释道,这是股权行为。

孰强孰弱,一眼便知。

可叶晓明却看不懂!在格律诗运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与丁元英也多有接触,却从未主动探究其思维方式与商业智慧。以至于面对格律诗的危机时,他因缺乏对丁元英能力的信任,顾虑重重,最终在关键时刻选择退缩。

而欧阳雪呢,她虽不了解丁元英过去的卓越成绩,也不清楚音响市场的复杂情况,但她单纯地相信丁元英。也正因这份相信,让她在格律诗的风波中成为赢家。

相信“相信的力量”,肖亚文与欧阳雪对丁元英的无条件相信,相比叶晓明的摇摆不定,也使得他们面临不同的结局。

03 魄力大小,影响事业成败

三人组(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与欧阳雪签订退股协议后,欧阳雪满心困惑:商业投资就要承担商业投资的风险,请高人决策就要承担请高人决策的风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能承担的风险就不要凑热闹,怎么就可以······可以······这样?!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从一开始,三人组参与格律诗项目就怀着 “空手套白狼” 的心态,只想获取利益,不想承担可能的损失,这种怯懦的态度注定他们无法在商业道路上走得长远。

在商场这个如同战场的地方,他们缺乏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果敢与担当。

与之相比,肖亚文则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

当她提出入股格律诗时,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败诉了,我还去打工,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等老得打工都没人要了,我就摆个小摊、开个小店。这不是我愿不愿意的事情,是我必须得这样。”

这是肖亚文的魄力。

她清楚地认识到这是自己必须面对的可能结果,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定地选择投身其中。

她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去做事业,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如果你是上帝,你会选谁?

04 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鲜明映照

叶晓明虽精明,但本质上是弱势文化的典型代表。

他对自身缺乏清晰认知,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付出什么,在舍与得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底线。

在格律诗项目中,他始终秉持 “靠” 的思想,依赖丁元英操盘全局,指望欧阳雪的资金兜底,天真地认为只要跟他们掺和在一起就能坐享其成。

这种依赖他人、缺乏自主奋斗和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让他在面对困难时毫无应对之策,只能选择逃避。

肖亚文则截然不同,她属于强势文化的践行者。

在决定入股格律诗之前,她仔细盘算自己能投资的金额,冷静分析最坏的结果,并判断自己是否能够承担。

她思考的是凭借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去拼搏、去争取。她清楚地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判断,才能抓住机会向上发展。

所以,肖亚文注定能够抓住格律诗带来的机遇,实现阶层跨越;而叶晓明即便短暂地扒上了井沿,最终也因自身思维局限而掉了下去。即使再给他100次机会,也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

肖亚文和叶晓明,同样来自普通家庭,同样精明,但由于认知、格局、魄力的差异,尤其是受不同文化属性的影响,导致了天差地别的结局。

普通人想要翻身,想要跨越阶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必须打破思维的认知,必须彻底的觉醒,必须从弱势文化的观念转化成强势文化,说简单点,可以理解为从打工人思维转变成创业者思维,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大不一样了!

打破思维认知有什么捷径吗?有!

(1)多读书,这是打破思维局限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 (2)多向牛人学习,借鉴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多元角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多琢磨人性,然后永远记住:靠人人会跑,靠树树会倒,只有自己最可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命运的掌舵人!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