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行刑前,妻子哭喊:想为你生个孩子!他的回答尽显君子风采

程思雨柔 2025-02-06 13:55:30

1898年的秋天,北京菜市口刑场上,一位风骨傲然的青年即将赴死。他就是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眼看着丈夫就要慷慨就义,结发妻子李闰含泪相送,说出了一番令在场之人都为之动容的话语。这位出身官宦之家、才女之典范的女子,为何会说出如此令人心碎的话?而面对妻子的哭诉,谭嗣同又是如何回应的?

一、风雨欲来:戊戌政变前夕的谭府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北京城内暗流涌动。街头巷尾都在传,变法新政即将推行,朝堂之上的争斗也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谭府内,康有为的一封密信送到了谭嗣同手中。信中说:"慈禧太后对变法新政心存不满,恐有大事将发。"

这一日,梁启超匆匆赶到谭府,额头上的汗珠还未擦去,便急切地说道:"老谭,事态紧急,我们必须立即离开北京。"

谭嗣同正在书房翻阅《资治通鉴》,闻言抬起头来,面色平静地说:"启超兄何必惊慌?变法之事,本就是九死一生。"

就在这时,李闰端着一盏清茶走进书房。她将茶盏放在桌上,轻声对梁启超说:"启超先生一路奔波,请喝口茶歇息片刻。"

这一幕,成了梁启超此生难忘的记忆。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日谭府的茶香,至今记忆犹新。谭兄从容不迫,李夫人举止优雅,哪像是风雨欲来之际?"

八月底的一天,谭府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是谭嗣同的同乡,专程从湖南赶来,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听说太后已经下定决心要铲除变法派,还请大人早做准备。"

这位同乡带来了一艘已经备好的船,就停在通州码头,随时可以启程南下。但谭嗣同却摇头婉拒:"变法之事,我已想得很清楚。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九月初,北京城内的气氛越发紧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已经陆续离京。这天深夜,谭府内灯火通明,几位维新志士前来相劝。他们带来了一份详细的逃亡计划,连出城的路线都安排好了。

谭嗣同的两个弟弟也跪在地上,哭着恳求大哥离开。李闰站在一旁,默默地收拾着谭嗣同的行装,却见丈夫走到她面前,轻轻将行装放下:"我意已决,请夫人不必再收拾了。"

九月二十一日,风云突变。慈禧太后正式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维新派成员被通缉。当天下午,锦衣卫包围了谭府。谭嗣同正在后院的梅树下品茶,看见锦衣卫进来,他放下茶杯,整理衣冠,从容地说:"我等你们很久了。"

当锦衣卫将谭嗣同押走时,他回头看了一眼站在门槛内的李闰,轻声说了句:"夫人,保重。"这一眼,成了夫妻二人在谭府的最后一面。无人知道,在这之前的深夜,这对夫妻曾在烛光下谈论了什么,又立下了怎样的约定。

二、才子佳人:一段难得的美满姻缘

在湖南浏阳的清晨,一阵阵琴声从谭府的后园传来。这是1883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谭嗣同正与新婚妻子李闰对坐抚琴。琴声悠扬,一曲《高山流水》道尽了这对才子佳人的默契。

这场婚事虽是父母之命,却成就了一段佳话。李闰的父亲李寿蓉是户部主事,为官清廉,但在教育女儿一事上却十分大方。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李寿蓉不但为女儿延请了精通诗词的师父,还特意从苏州请来了一位擅长琴艺的老师。

在一次家宴上,李闰即兴作诗《咏梅》,引得在座宾客交口称赞。其中一位老先生感叹道:"闻说谭家公子博览群书,今日见李家小姐才情如此,倒是一段天作之合。"

婚后的谭府,书香四溢。每逢谭嗣同读到精彩段落,总要与李闰分享。一日,他正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突然对李闰说:"夫人可知,王船山先生当年也是在这浏阳山中著书立说?"

李闰不但精通诗词,对经史子集也颇有研究。她常常与丈夫讨论《春秋》《左传》,有时还能指出一些谭嗣同未曾注意到的细节。谭嗣同每次都说:"得此贤内助,夫复何求?"

1885年冬,谭嗣同在家中设帐授徒。一日,有学生请教《诗经》疑难,谭嗣同一时也觉得费解。李闰在一旁绣花,听到讨论声,轻声说道:"此处说的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典故。"谭嗣同击掌称赞:"夫人说得对!"

即便是在谭嗣同外出游学期间,夫妻二人的书信往来也从未间断。李闰在家不但打理家务,还坚持每日读书。她在给丈夫的信中写道:"闰今日读《史记》,深感司马迁著史之不易。"

1887年,谭嗣同被朝廷委任为江苏候补知府。临行前,李闰将一个精致的木盒交给丈夫。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方特制的印章,上面刻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八个小字。这是她找当地最好的匠人特制的。

在南京任职期间,每逢清明,李闰都会送来一包家乡特制的青团。包裹中总会夹着一首诗,记录着家乡的春色。谭嗣同常对幕僚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夫妻俩虽然十年无子,但二人从未因此起过争执。每当亲友提起纳妾之事,谭嗣同总是摆手说道:"一生一世一双人,此生只愿与贤妻相伴。"李闰也从不为此事烦忧,反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读书和帮助丈夫处理政务之中。

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谭府却是一处难得的清雅之地。谭嗣同待妻子以礼,从不以丈夫的身份居高临下。每次用膳,必定是夫妻对坐;议事时,也常常征询李闰的意见。正是这样的相敬如宾,成就了这对难得的神仙眷侣。

三、变法之路:理想与挑战的交织

1895年的春天,谭嗣同在南京的寓所里开始了《仁学》的创作。每当夜深人静,案头的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墙上,李闰总会悄悄地为他添一盏新茶。这部震动朝野的著作,就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中诞生了。

一日,同僚前来拜访,看到谭嗣同正在写作,便问:"大人在写什么?"谭嗣同指着案头的稿纸说:"天下之事,莫不本于仁。我欲著书一部,名曰《仁学》。"同僚听后大惊:"如此犯忌之作,大人不怕吗?"

李闰从不阻拦丈夫的创作,反而常常为他誊抄文稿。一次,她在抄写时发现了几处文字前后不一致的地方,立即指出来。谭嗣同看后连连称是,说道:"夫人慧眼如炬,使我免去许多错漏。"

1896年春,康有为来访谭府。这次会面后,谭府逐渐成为维新派的重要联络点。李闰将自己的梳妆台改装成了密信收发处,在抽屉的暗格里,藏着各地维新志士的来往信件。

为了支持变法事业,李闰悄悄变卖了自己的多件首饰。当谭嗣同问起某件金钗去向时,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首饰带多了反而累赘,不如换些有用的东西。"

一天深夜,谭府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是张謇,他带来了一封重要的密信。李闰眼疾手快,立即将客人引到后院的偏房,并在门外设置了暗号,以防官府突查。这样的机警,让张謇赞叹不已。

维新派的聚会经常在谭府举行。李闰不但要装作一切如常,还要安排好眼线的耳目。她让丫鬟在前院演奏琴曲,借此掩盖后院的谈话声。有时还要装作府上在操办喜事,让来往的维新志士能够大摇大摆地进出。

1897年冬,谭嗣同收到了梁启超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变法计划即将开始。这时,李闰主动提出要学习密码通信的方法。她说:"万一哪天夫君不在府中,也好及时传递消息。"

为了筹措变法经费,李闰将自己的一处祖产悄悄典当。当谭嗣同得知此事,正要开口,李闰已经说道:"区区薄产,原本就是为了行大事之用。"

这年年底,谭府的书房里多了一些不寻常的客人。他们形色匆匆,说话时总要四下张望。李闰看在眼里,立即吩咐府中下人:"近日府上要修缮,前院暂且封闭,一应客人都从后门进出。"

1898年初,变法的脚步越来越近。谭府的书信来往也更加频繁。李闰创造性地用绣品作为暗号:蝴蝶图案代表有紧急情况,牡丹图案则表示一切安好。这套独特的联络方式,从未被官府识破。

一日,李闰整理书房时发现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愿意支持变法的官员。她立即将名单藏在了自己贴身的荷包里,并暗中派人通知这些官员要多加小心。后来证明,这个举动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随着变法事业的推进,谭府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盯梢。李闰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府中举办诗会,邀请当地闺秀参加。就这样,维新志士们得以假扮仆从,在诗会的掩护下秘密会面。

四、生死抉择:狱中的最后对话

戊戌年九月二十三日,北京城西的监狱里,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狱卒领着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在阴暗的甬道中缓缓前行。这位就是李闰,她终于获准探视已被囚禁两天的丈夫谭嗣同。

当牢房的门被打开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正在写字的儒生。谭嗣同放下手中的毛笔,对着妻子说道:"正好,这首诗刚写完。"李闰定睛一看,只见纸上写着"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等句。

这首诗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狱中题壁》,诗中的"横刀向天笑"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最初的听众,是他的结发妻子李闰。

"大人,时间不多了。"狱卒在门外提醒道。李闰这才从诗作中回过神来,从袖中取出一个包袱:"这是换洗的衣物,还有一些饭菜。"谭嗣同却摆摆手说:"不必了,这两日我早已习惯了狱中的粗茶淡饭。"

李闰强忍泪水,从怀中又取出一个小包:"这是你平日最爱吃的糕点,是我亲手做的。"谭嗣同接过后说:"夫人的手艺一如既往地好。"说着,将糕点分成两半,递给李闰一半:"与你同食,也算是我们最后的团圆了。"

就在这时,李闰突然从衣袖中掏出一张纸条:"这是康先生托人送来的,说是有一条秘密通道可以逃走。"谭嗣同接过纸条,只看了一眼就将其撕得粉碎:"变法之事,既然失败,我们这些人总要有人流血才行。"

李闰知道丈夫意已决,便说起了另一件事:"你我结为夫妻十数年,一直未能生育。如今你即将赴难,我想......"话未说完,已泣不成声。

谭嗣同轻声说道:"我明白你的心意。但你想想,我们变法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要让下一代的人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吗?如今这世道还是如此黑暗,我又怎忍心让孩子降生在这样的时代?"

临别前,谭嗣同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册子交给李闰:"这是这两日在狱中所写,还请夫人替我保管。日后如有机会,望你能将它交给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李闰接过册子,紧紧地贴在胸前。

"大人,时间到了。"狱卒的声音再次响起。李闰依依不舍地往外走,忽然又转身说道:"这些年来,你待我情深义重......"谭嗣同打断道:"夫人不必说这些。你要记住,我们不是在诀别,而是在等待重逢。待到新世界来临之时,你一定要替我看一眼。"

走出监狱时,李闰回头望了一眼高墙。此时夜色已深,只见月光如水,洒在这座古老的监狱上。这一望,成了她此生最后一次见到丈夫的背影。

五、千古佳话:一对贤伉俪的精神传承

谭嗣同慷慨就义后,李闰并未像许多遗孀那样在悲痛中度日。她牢记丈夫临终前的嘱托,决心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谭嗣同的理想。

1899年春,李闰在浏阳老家收到了一封信。信是康有为从日本寄来的,信中说:"谭兄已去,变法虽暂失败,但教育救国之志不可断绝。"这封信让李闰想起了丈夫生前常说的话:"欲兴其国,必先育其才。"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闰心中萌生。当时的浏阳,还没有一所正式的女子学校。李闰决定用变卖首饰所得的钱,创办一所女子学堂。她四处奔走,说服了当地几位开明的绅商支持这个计划。

1900年冬,浏阳女子学校终于开学了。开学典礼上,李闰站在讲台上说:"我们不但要教授诗书礼乐,更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新女性。"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学校创办之初困难重重。有人说:"女子读书识字,伤风败俗。"也有人说:"这是在助长女子不安分的心思。"面对这些非议,李闰只是平静地说:"我丈夫用生命换来的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不应该只属于男子。"

李闰亲自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并且定下规矩:家境贫寒的女学生一律免费入学。她还特意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女训》与《女戒》以外的内容,让学生们接触新学、习算学、读史书。

有一次,一位学生的父亲来学校闹事,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李闰请这位父亲在课堂上坐了一天,听女学生们讨论经史子集,背诵《诗经》《楚辞》。这位父亲听得入神,最后连连称赞:"不想女子读书,竟有如此妙处。"

1905年,学校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毕业典礼上,李闰送给每位学生一本特制的笔记本,扉页上题写着谭嗣同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句话后来成了浏阳女子学校的校训。

随着时间推移,浏阳女子学校的声誉越来越好。全国各地都有女学生慕名而来。李闰常常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述变法维新的历史,讲述那些为理想献身的志士们的故事。

1920年,已经年过半百的李闰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信是一位早期毕业生寄来的,信中说她已经在上海开办了一所新式女校。李闰拿着信,站在校园的梅树下,这棵梅树是她在学校创办之初亲手栽种的。

1925年,李闰病逝。临终前,她留下遗嘱,要求将自己葬在谭嗣同的墓地附近。她说:"生前未能与夫君同行天下,死后愿能与之长伴。"

在李闰去世后,浏阳女子学校的学生们自发在校园里竖起了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巾帼楷模"四个大字,碑文记述了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她既是维新志士的贤内助,更是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她用二十七年的时光,完成了丈夫未竟的教育救国之梦。

0 阅读:13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