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宇宙以及生命的思考

鹰瞳的世界 2024-11-02 08:32:43

昨天在苏黎世参加了一个社区论坛演讲会。主题是“超越宇宙以及生命的哲学意义”,笔者感觉这个范围太大了。

瑞士苏黎世▲

窃以为,当人类拥有思考的能力后,对于世界的探索就未停止过,而这种对于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认知逐渐形成了哲学。

随着文明的进步,科学则在19世纪才正式脱离哲学,崭露头角。在我看来,哲学就像是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追随时尚的老爷爷,向小辈们传授人生的经验;科学则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更追崇可以被证实的真理。二者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科学和哲学上宇宙的不同之处也是如此。科学偏向物质,哲学偏向精神。

像哲学家一样会思考▲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

哲学更多的包含了个人的主观意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哲学家会有不同的想法,例如中国哲学的天圆地方和西方哲学的地心说,二者之间差距很大,但是这都是哲学中人们对于宇宙初步的认知。

西方哲学的地心说▲

哲学的宇宙是主观视角,是精神层面的宇宙。

它有着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偏抽象的问题。哲学解释精神,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指引方向,目的是使人类的精神文明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

科讯论证宇宙▲

若说哲学是抽象的认知,科学的宇宙是客观视角,是物质层面的宇宙。

它研究星系的运转方式、星系际介质、宇宙的组成成分、人体的结构、潮汐的形成、物体的受力、光现象原理等具体的事物。科学的基础来自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核心是证据,它所解释的物质的宇宙是偏向唯物主义的。

科学的宇宙▲

哲学就像一个圈,圈里是科学,圈外是神学。

科学的宇宙是一门学科,哲学的宇宙更像是一种观念。科学宇宙学是哲学宇宙观的基础,哲学宇宙观是科学宇宙学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共同提升才是人类探索宇宙最好的途径。

《始与终:宇宙学视角下的生命意义》▲

翻阅一本英文原版书,法国哲学家维达尔所著《始与终:宇宙学视角下的生命意义》。

阅读后,脑子里总是想:世界有多大?寿命有多长?生命是什么?我想做什么?随着量子卫星上天,我们不禁思考,现代物理走到多远了?当代科技最前沿发现了什么?

人皆有死,除非你像《楚辞.远遊》的作者,“仍羽人於丹丘,留不死之旧乡”;或如中国古代方士那样炼丹养气,饮露餐风,忽悠帝王将相,造就不坏肉身。正因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凡人才想以某种形态存留下来,让后人讚赏或缅怀。

《楚辞.远遊》▲

什麼是“死而不朽”?春秋时期某位鲁国使臣出使晋国,晋国大臣问他的就是这个问题。

《左传》记载,鲁国使臣的回答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他又说,守护宗庙,只是一家一姓在肉体上的延续,谈不上不朽。英国著名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的一段话,可以为鲁国使臣的回答做个现代科学的註脚。道金斯说,你的子女只是半个你,你的孙辈只是四分之一个你,过不了几百年,你的后代就仅仅拥有你的几个基因而已,与陌生人无异了。

《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

立德、立功、立言,就是用各种方式贡献社会,泽被后世。

古希腊人相信,永生不死的神明创建了城邦,公民对城邦事务做出贡献,死后可成为非凡的亚神(demigod),受人纪念。古今哲人文士则亟亟於写作、编集,希望作品获得比肉体更长久的生命。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曹丕极为看重立言,说“文章”是“不朽之盛事”。莎士比亚在他第五十五首商籁的开头写道,“Not marble nor the gilded monuments / Of princes shall outlive this powerful rhyme”(帝王的大理石或镀金纪念碑,都不能比我这宏丽的诗篇长寿)。但古代图书大多已湮灭散佚,许多古代学者著作等身,却因兵火蠹鼠,孤篇不存。

乾隆皇帝倒是留下四万余首诗,但没有一句为人所知,吃瓜群众对他的印象大概还是《还珠格格》裏的“皇阿玛”。在如今,有多少五十年前出版的书籍还在重印并广为阅读?所以真正能以“立言”影响百世的,每一代人中大概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位。

乾隆皇帝画像▲

不过,“立言”毕竟也有当时当世的意义,且并不仅限於书写。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Phaedrus》中说,文字会被任意解读乃至曲解,却无法自辩,比不上“刻在人灵魂中的谈话”。所以,他说,用笔墨记录思想只是玩玩而已,我们应该认真去做的,是在一个类似的灵魂中播撒既能帮助自己、也能帮助对方的话语;这些话语中带有种子,在别的灵魂中长出新的话语,生生不息,直到永远。其实柏拉图的目的也是求得不朽,只不过他认为谈话比文字更有传播真理的力量──毕竟当时书写工具还很原始,演讲则可以迅速影响成千上万人。像柏拉图那样,不断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帮他人发挥最大潜能,近似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此,人类整体素质和福祉会有所提升,个人生命的小小浪花在全人类生命的大海中成就了不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雕塑▲

读古希腊哲学、戏剧时,常为当时希腊人坐而论道、唇枪舌剑的情景折服。

想象中甚至能感到他们花洒般横飞的口水,穿越时空,扑面而来,沾衣欲湿。现代希腊人好像依旧喜欢叙谈。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一九八0年代旅居希腊数月,在遊记《远い太鼓》(远方的鼓声)中回忆:“走在街上几乎见不到书店,偶尔见到,也小得不成样子,而且没人。总之无人看书。人全都聚在咖啡馆裏,东拉西扯高谈阔论打发时间。我猜没有比他们更喜欢清谈的国民了。”借用柏拉图《Phaedrus》的观点,希腊人正是在彼此的灵魂中播撒种子,以清谈而求不朽呢。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

静下心来,不妨追问:几百亿年后,“人”这个物种是否还存在?

那时,又是谁在读柏拉图,是怎样的手指在演奏莫扎特呢?法国哲学家、认知科学家维达尔(Clément Vidal)在《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The Meaning of Life in a Cosmological Perspective》(始与终:宇宙学视角下的生命意义) 中论证,生物进化意义上的不朽,是在基因和“全球性大脑”(global brain)的基础上繁衍生命(不限於人类)、延续并拓展智慧。现代宇宙学的悲观推测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宇宙会在很久之后(有种说法是一万零一百一十七年以后)归於死寂,维达尔却提出了乐观的“宇宙学意义上的不朽”:即便当人类和人居住的行星、星系甚至宇宙都化为青烟,若有生命以某种方式存留下来,一直发展到能够积极干预宇宙进化方向的水準,乃至可以创造出多个宇宙,并从中选一个最佳的居住;而那个“最佳宇宙”是不会死寂的,智慧生命於是获得永生,超越宇宙的不朽就达到了!论述至此,好似已进入科学幻想和哲学的领域。

宇宙和诗,说的都是同一种“永恒▲

偶尔在宇宙及其未来这样巨大的参照系下考虑生与死、不朽与速朽这类问题,其乐无穷,而且会令人通达明澈。

人这样的智慧生物,既可以像阿米巴虫一样进食、繁殖,使自己的物种在基因意义上得到延续,也可以通过立德、立功、立言,超越个人、家族、民族乃至物种、星系、宇宙,获得更加超然的永生。二0二0年初至今,很多人因疾病、灾祸,尤其是因新冠病毒,而永远离开了我们。笔者自己就痛失一位长辈,他与我并无血缘,却是我童年、少年时代难忘的回忆。《道德经》云“死而不亡者寿”,活在后人心裏就会虽死犹生。故去亲友在世时对我们的爱和启迪,以及他们在我们灵魂中播撒的种子,我们会在日常的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别人,像一圈圈的涟漪扩散开。即便连我们也不在了,这样的爱和种子依旧会由人类之后的智慧生命继续播撒下去。这也许就是“死而不亡”,这也是所谓超越宇宙的不朽吧!

宇宙星辰▲

宇宙之所以能维持现有秩序,只能是因为还有其他物质。而这种物质,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看到并找到,所以,称之暗物质。

科学家观测发现,我们现在的宇宙,不仅在不断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如果匀速膨胀,还可以理解。但加速膨胀,就需要有新的能量的加入。这能量是啥?科学家也搞不清,所以取名叫暗能量。现在没有真正的测到暗物质,只是能发现光线在经过某处时发生偏转,而该区域没有我们能看到的物质,也没有黑洞。

量子纠缠图像▲

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仅仅是这个宇宙极少的一部分。

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

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那既然宇宙中绝大多数物质我们不知道,那灵魂、鬼都有可能存在。既然存在量子能纠缠,那第六感、特异功能、平行世界也可以存在。谁敢说物质是唯一的生命形态?同时,谁能保证在这些未知的物质中,没有一些物质或生灵,它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在宇宙面前,我们人类实在太渺小……

《诗经·国风·召南·小星 》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实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实命不犹!

1 阅读:46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