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0/5639次列车穿行在苗岭大山中。沈向全摄
5640/5639次列车长胡贵川尝试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来帮助老乡们带货,拓宽他们的销售渠道。 沈向全摄
5640/5639次列车停靠加劳站,村民们排队有序上车。沈向全摄
在贵州省东部地区,一列车次为5640/5639的绿皮“慢火车”缓缓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开行就是27年。在这列“慢火车”上汇聚了沿途各村寨的优质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商家和旅客可以直接在列车上讨价还价、开展交易。节假日期间,全国各地更是有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打卡。
行程337公里、单程运行7小时4分的5640/5639次“慢火车”隶属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贵阳客运段,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沿途有上百个苗乡侗寨通过这条线路串联而起。线路两端分别为贵州省贵阳市与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中间共有16个站点。
多家媒体报道时提到,这趟“慢火车”以一种近乎于“逆行”的方式,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群众生活带来新的改善。日前,中国城市报记者登上这列被称为“穿越时光”的特殊火车,了解其如何拉动区域乡村经济加速“奔跑”。
乡村经济的流动市场
仲夏时节的一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湾水镇翁当村村民杨昌兰,在朝霞的映照下不时弯腰采摘地里的白菜,不一会,身旁的铁质菜篓就装得满满当当。一切准备就绪,她赶到火车站去找一位老朋友——5640/5639次“慢火车”列车长胡贵川。
杨昌兰介绍,翁当村是苗岭深处的一个小村子,大部分村民都是苗族和侗族,平时靠种蔬菜、养稻田鱼为生。他们外出卖菜的主要途径,就是这趟每天都会从村旁经过的5640/5639次“慢火车”。
据悉,该趟列车从贵州省贵阳市开赴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时编号为“5640”,返程则为“5639”。中午11时20分,5639次列车缓缓驶进加劳站,村民们背筐挎篓上车。杨昌兰挑起菜筐顺势挤上车,长年累月的乘车经验,让她轻车熟路找到了常坐的位置,而老朋友胡贵川也总能在这儿找到她。
胡贵川是诸多村民的老朋友,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他解释说:“我们这趟车很早就是‘卖菜专列’了,这么多年也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好多村民隔些天就能见到,慢慢便熟悉起来。”
聊天间隙,胡贵川看到挑菜的老乡,会习惯性蹲下帮着堆菜搭话。“一是为了解今天蔬菜瓜果新鲜度,二是帮大家把这些蔬菜瓜果的产量和销量作登记。我们专门准备了电子秤、塑料袋和零钱,方便他们在车上卖菜。”他说。
杨昌兰之所以今天要找胡贵川,是因为最近她的白菜不好卖。“听说种子也有好坏、分品种,我就想到了见多识广的胡车长,并约定今天在列车上商量怎么解决。”杨昌兰操着并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此外,我还想去凯里市买点谷子、豇豆和包谷种子,但不知道哪里有卖,所以都想听听胡车长的意见。”胡贵川了解了老人的想法后,当即表示次日休班后就去凯里市找她,陪着一起到种子市场采购。
次日中午,5639次列车停靠在凯里站,胡贵川按照约定到凯里老街与杨昌兰汇合。胡贵川上午就问询到凯里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种子售卖市场,“听说很多大厂家都在这里定点销售,品质可靠。”他说。
在胡贵川的努力搭线下,一位种子店老板了解到山区苗乡村民不容易,很乐意帮助杨昌兰。“你不要担心,这个种子品种不错,只要好好培育,就能获得不错的收成。而且您这么大年纪了,不用每次都挑出来卖,之后我们可以上门收。”这位老板说。一包种子下地可以收获1500公斤农作物,杨昌兰共买了7包,每包比市场价便宜近6元,加上商家打包全收的增值服务,小半年就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
“我和我们车队的同事都会利用休班时间,去了解村民们的困难,然后尽力帮他们解决。看到他们日子越来越好,我就特别踏实,特别高兴。”胡贵川笑着说道。
文旅融合的非遗舞台
胡贵川长期与沿线村民打交道,助力村民销售农产品,这使他有了个与众不同的称号——带货列车长。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列车上特意设立菜价一览表,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村民卖菜时作定价参考。“如果村民有需要,我们所有列车工作人员都会帮助大家联系商家,因为只有销路畅通了,才能助力这些偏远山村村民早日实现致富梦。”他说。
为进一步满足村民需求,近年来,5640/5639次“慢火车”开设了新春年货铺,许多苗族和侗族老乡在列车上销售年货时,还会载歌载舞,场面非常热闹。“一些乘客在欣赏完歌舞后产生浓郁兴趣,提出要深入乡村旅游、购物,这等于又间接助力拉动乡村文旅发展。”胡贵川说。
今年以来,“慢火车”乡村旅游推广者的名声越发响亮。许多乘客因为这趟火车转变成为游客,利用暑假带着孩子去隐藏在山间的美丽村寨,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家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还能体验到独特的民族节庆活动,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除了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慢火车”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非遗展示车厢内,苗绣、侗绣、银饰、瑶浴等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手工艺品得到了展示。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独特的民族技艺不仅让乘客们大饱眼福,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经常有乘客跟列车工作人员咨询,诸多手工艺品出自哪?背后有哪些故事?当胡贵川和列车员开始讲解时,5640/5639次“慢火车”又成为传统文化普及大课堂,既丰富了乘客的旅途文化生活,也为当地非遗传承作出贡献。
村村交流的暖心使者
据了解,5640/5639次“慢火车”最开始是沿线村民接送孩子上学和购买生活物资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之后越来越多村民在车上开展农特产品交易,“慢火车”多了“流动乡村市场”的职能。2017年,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对“慢火车”进行更新改造,其“交通运输、乡村贸易、文化展示”等功能逐年完善。2018年起,“慢火车”列车工作人员开始利用休班时间帮助老百姓收集沿线城市的蔬菜瓜果价格信息,助力让老百姓的农产品尽可能卖个好价钱。
乘坐并见证这列火车运行20多年的菜农余老先生对“慢火车”有着很深的情感,他曾跟列车工作人员感慨地说道,靠着这趟“慢火车”,沿线许多村民不仅收入得到提高,还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尊重。
“慢火车”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现象引起专家学者注意,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设计院农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学德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慢火车”不仅为偏远乡村的村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交通便利与生活改善,其背后蕴含的灵活、接地气的运营模式,更为其他企业探索如何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新思路与启示。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企业投身于偏远乡村地区的发展,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速成。”王学德说,“相反,应当深刻尊重当地需求和了解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为村民们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化的机会。只有保持耐心与定力,才能持之以恒推动乡村经济的全面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区域整体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共生。这一过程中,‘慢火车’的成功案例无疑是一个生动而有力的证明。政府应该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思维,探索新的路径和方式。”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