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真的逃出南京城吗?朱棣的谎言骗了我们六百年

帅气的刘不火 2025-03-22 14:04:24

在电影《邪不压正》当中,演员廖凡演的朱潜龙,他那张脸和朱元璋的“鞋拔子脸”长得特别像。就因为这,他就觉得自己是当年从南京城逃出去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自个儿就是真龙天子。要知道,那时候都已经是民国了,可他,天天就惦记着要复辟大明朝。

1402年的时候,燕王朱棣篡位了,还把南京城给攻破了。当时就有传闻说,朱棣把整个皇宫都翻了个遍,可就是没找到建文帝。这朱棣肯定是想,人活着就得见到,死了也得看到尸体才行。最后,朱棣对外宣称皇宫里有秘密通道,建文帝带着太子朱文奎已经跟着亲信从那密道跑掉了。

历史嘛,向来都是胜利者来写的。不管是出于啥原因篡了位,朱棣说到底就是个当皇帝当得名不正言不顺的人。朱允炆可是他亲侄子,要是他真把建文帝给斩草除根了,在大伙眼里,那可就太残忍了。所以好多史学家都猜,明成祖朱棣在这事儿上撒了谎,建文帝未必就逃出南京城了。

【削藩,自不量力】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一边逐步铲除那些有实力的开国元勋,一边给他的儿子们封藩。

藩王在藩地可有着很大的权力。虽说名义上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可他们有自己的王府,还有军队。至于军队人数,那就看藩王自己有多大实力去招募。

朱元璋封了25个藩王,在这些藩王当中,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的势力那是最大的。这两人,每人都有十万的军队。一个在北京镇守着,另一个就在山西镇守着。

明朝的疆域特别辽阔。刚建立政权的时候,好多边疆地方的局势都不怎么稳定。元朝残余势力就是个大麻烦,朱元璋前前后后北伐了13次,可就是没办法把这个隐患彻底除掉。

所以,藩王们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守着边关。那地方离皇帝可远了,朱元璋这人疑心病重,他能信得过的也就只有自己的儿子。边关要是有危险了,藩王就会出兵去平定,藩王实际上的权力比地方官还要大。

藩王还有个用处,就是制衡那些功勋贵族。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给他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论功行赏了,总共封了65个公侯伯。老话说得好,共患难容易,共享富贵难。这65个人,性格各有不同,有的自认为功劳比皇帝还大,有的觉得赏赐不公平,还有的是半道才投降过来的,根本算不上忠诚勇敢之人……

这些开国元勋,大部分都被派到各个地方去管理当地的事务了。要是身边没个藩王监督着他们,朱元璋恐怕晚上都睡不踏实,老担心谁会跟元军勾结起来造他的反。

朱元璋布下这么大一个局,心里想的就是让各藩王兄弟一条心,日后都来拥护太子朱标,好把明朝朱家的政权给巩固住,一直传承下去。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太子朱标没了。这时候那些藩王们都眼巴巴地瞅着,特别是燕王和晋王,一个个心里都琢磨着,这新太子,肯定得从他俩中间挑。嘿,没想到,朱元璋的决定可让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他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成皇太孙。

这时候,燕王和晋王心里头尽管有不满的情绪,可因为害怕朱元璋的威严,也不好吭声。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了,他的皇孙朱允炆登上皇位,这就是建文帝。

建文帝这人呐,性情特别温和,还知书达理的。那为啥他当上皇帝以后,就对着叔叔们下手,很强势地搞起削藩这事儿来了?

首先,他作为年轻皇帝,心里头是很不自信的。跟那些蕃王们比起来,不管是论辈分,还是讲功勋,又或者说才能,他这些叔叔们哪样都比他强。他虽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毕竟还是个小辈儿,说到底就是侄儿嘛。

朱元璋的时候,藩王们不管有啥想法,他都能压得住。可到了建文帝当政,就不一定能镇得住藩王们了。

朱允炆当了皇帝之后,眼里就看不到亲情了,只觉得叔叔们对他的皇位有着赤裸裸的威胁。

再说说朱元璋在位的时候,那些有本事、能做出大贡献的臣子,基本上都被他杀光了,他可没给建文帝留下多少有用的大臣。

建文帝重用的方孝儒、齐泰、黄子澄,全是那种光会耍嘴皮子,没什么谋略的迂腐家伙。他们撺掇建文帝去削藩,把朱允炆心里那点想法的小火苗给挑起来了,可又拿不出啥好主意。要不然,建文帝咋会由弱到强地去削藩,还把实力最强的燕王留到最后,这不是给自己弄出个最厉害的对头嘛。

【篡位,胜者为王】

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的元配夫人马皇后没了,这时候各路藩王都得回京城奔丧。朱元璋可特别信佛教,他就给每个藩王都找了一个高僧,好让这些藩王回到自己的藩地之后,接着给马皇后念经祈福。

燕王身边有个高僧叫姚广孝,这人特别有学识,也很有谋略,跟朱棣特别合得来。他跟着燕王到了北方之后,他俩关系可好了。姚广孝觉得朱棣有当帝王的本事,不该被人压着。他还把自己的朋友袁珙介绍给朱棣,这俩人,可算是燕王篡位这事的助推者。

朱元璋快去世那阵儿,秦王和晋王都已经先他而去了。这时候藩王里就数燕王岁数最大,势力也最强。都已经到弥留之际的朱元璋,也怕燕王势力太强,对皇太孙的地位有影响。所以,他就下了道诏书,说自己死了以后,藩王们就不用回京城来奔丧了。

朱元璋去世还不到一年,建文帝就接连把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这五位藩王给废了。这可让燕王朱棣的危机感“蹭”地一下就上来了。朱棣那可是相当老谋深算的,表面上装病,背地里可没闲着,紧着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处搜罗那些有本事的人,白天黑夜地训练士兵。

建文元年的时候,建文帝派了三十万的兵去北伐燕王。嘿,结果被朱棣给灭了九千人。到了第二个月,建文帝又派出去五十万的兵,这一回,朱棣亲自带着兵上战场,把他们打得大败。

叔侄俩打了四年的仗,这就是有名的“靖难之役”。最后,燕王朱棣把南京城给攻破了,皇宫换了主人,这场仗也就打完了。

建文帝,他一知道南京守不住了,朱棣眼瞅着就要打进皇宫了,就放了一把火把皇宫给点着。等朱棣冲进皇宫的时候,就只能看到一堆烧焦的尸体,别的啥都没。

把整个皇宫都找遍了,都没看到朱允炆和太子的尸体。不过,也不能肯定那几具烧焦的尸体里就没有他们。嘿,这时候他们倒是找到了朱允炆才两岁的二儿子,朱文圭。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对外宣称在皇宫里找到了密道,他觉得建文帝肯定是带着太子还有几个亲信顺着密道逃走了。但让人想不通的是,都是出逃,为啥只带着大儿子走,却不带上二儿子?就因为这样,两岁的朱文圭在之后的五十五年里,一直被关在凤阳高墙之中,过着跟外界隔绝的日子。

打那之后,民间就时不时有传闻。有的讲建文帝出家做和尚去了;还有的说他把名字改成姓“让”的,好躲开朱棣的搜捕;也有传闻说他跑到重庆那片地方去了……

【出逃,投奔沐府?】

还有传言说,建文帝跑到云南,投靠沐王府去了。

云南有个“沐王府”,它的主人是沐英,也被叫做朱文英,这人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收养的干儿子。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沐英因为平定云南立下大功,就被封了西平候,而且他们家能世世代代镇守云南,子孙都可以世袭这个爵位,不用更替。

沐府一共传了十二代,它一直和中央朝廷的争斗离得远远的,权力很大,地位也很高。跟刘伯温、李善长那些人比起来,沐府的结局可算是相当不错的。而且,沐家的后代对大明朝廷那可都是忠心耿耿的,一直到最后一代子孙沐天波,他跟着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打仗的时候战死了。

沐英8岁就没了爹妈,成了小乞丐。朱元璋和他老婆看沐英可怜巴巴的,就把他收作义子了。沐英可比太子朱标大11岁,他俩的兄弟情,其他皇子都没法比。而且那时候朱标是最有资格接班的人,他也有着明君该有的那些好品质,所以沐英打一开始就把朱标当成少主看待。

朱标死讯传来的时候,沐英知道了,那叫一个悲痛到了极点,接着就病得不行了,到最后竟然就这么没了。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和最信任的义子相继离世,这让朱元璋这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里苦得很呐。

所以,不管是从情义上讲,还是看实力的话,沐府肯定都能护住朱允炆的。不过,得是朱允炆真能顺顺当当逃到云南才行。

好多明史专家推测后觉得,建文帝朱允炆最后跑到云南武定的狮子山,在山上的正续禅寺出了家。

就因为建文帝,狮子山被叫做“西南第一山”。在正续禅寺大雄宝殿的廊柱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写着:“僧为帝,帝也做了僧,几十年来衣钵传下来,正觉就跟皇觉往昔一样。”下联是:“叔对不住侄,侄却没对不住叔,穿着芒鞋走了八百里,狮山可比燕山高。”

这对联的意思特别明显,直接把叔侄关系给点明了,还说出了燕山就是燕王。

寺庙里还有个惠帝祠,祠里安安稳稳坐着三尊佛像。中间那尊,披着袈裟,后背靠着龙椅,听说是建文帝。正续禅寺里除了对联、佛像,和建文帝有关的遗迹可不少,像“龙凤古柏”“龙隐庵”“月牙潭”“礼斗阁”这些都是。

根据史料的记载,在当年,年纪还小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问他的老师张居正:“听说建文帝那时候逃跑了,是不是真的?”

张居正这么回答的:“国史上没写这事儿,不过老辈人都这么传。说建文帝在靖难之师进了城的时候,就剃了头发,穿上僧衣,从小路跑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到了正统年间,忽然在云南的驿站墙上题了一首诗,里面有‘沦落江湖数十秋’这样的句子。有个御史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就把他叫来问话。老和尚坐在地上不跪,说:‘我想把尸骨归葬在家乡。’这才查验出来他就是建文帝。御史把这事上报了,就用驿站的车马把他接到京城,进宫查验,确实是建文帝。这时候他已经七八十岁了。后来就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因此,在明朝的历代官员眼中,建文帝当年逃到了云南,最后在狮子山度过余生。

可要是仔细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不少疑点。

民国史学家孟森在《建文逊国考》里有个疑问:“成祖让太监从火里把建文帝的尸体弄出来,都已经查验清楚确实是建文了,然后才以礼下葬。那为啥还怕别人说闲话,分别派胡濙、郑和他们在国内国外到处搜寻,找了二十多年那么久?”

朱棣既然晓得建文帝去了云南,为啥前前后后搜寻他的踪迹能长达二十多年?这到底是真的在搜寻,还是想要掩盖建文帝其实早就不在人世这个事实?

一个当国君的,使尽全国的力量找一个人,找了二十多年,能找不到吗?要晓得,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位那时候,明朝廷就设立了“锦衣卫”。

锦衣卫干的事儿包括侦察、逮捕还有审问啥的,另外也会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就跟特务机构差不多。咱们在影视剧里瞅见的锦衣卫,那武功和谋略都是超厉害的,现实里虽然没那么夸张,可肯定也是能力比普通人强不少的。

有这么一支像仪器一样精密的队伍,找一个人找了二十年都没找到,这事儿谁能信?

真相可能就只有一个,明成祖对天下人说谎了。建文帝当时根本就没逃出皇宫,葬身火海与否不清楚,但朱棣肯定知道他是死是活。

他对外宣称建文帝逃走了,就是怕天下人觉得他忒心狠手辣,不但篡位,还不顾亲情要斩草除根。

于是,隔上一阵子,他就派人放些烟雾弹出来,说哪儿又发现建文帝的踪迹。

就拿云南狮子山上的寺庙来讲,要是建文帝真在一个寺庙里偷生,他会那么明目张胆地在庙里写寓意这么明显的对联吗?会大张旗鼓地给自己塑个帝王金身,就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建文帝?难道是担心朱棣找不着他吗?

要是建文帝就想保住性命,那最有希望的做法就是隐姓埋名;要是他还惦记着重登皇位,那就该联合沐府来积攒自己的力量。可这两样他一样都没干,那他为啥要出逃?难道是想再被朱棣抓回去吗?

所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朱棣演给世人看的一场戏。真正的建文帝,或许在燕王攻破南京城的那一天就已经死了。

【结语】

当朝掌权的那些人,一直都对皇族不友好。

康熙那时候,民间都传说有明三太子出现,康熙就派人从四个方向去围剿,非要把人家斩草除根不可。都到民国时期了,朱潜龙就因为自己长得像明太祖,竟然还梦想着当皇帝……

皇权面前哪有什么情意,难怪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0 阅读:7
帅气的刘不火

帅气的刘不火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