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将在一两天内死亡,医生是怎么知道的?难道会算命吗

半莲谈健康 2024-07-29 08:45:11

死亡,既神秘又令人心生畏惧,它无可避免地悬在每个人的生命之路上,尽管我们对其避之唯恐不及。

想必大家在观看电视剧时,都曾目睹过这样的场景:某位病患因病情严重而卧床不起,医生沉重地告知家属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因为患者的生命可能已所剩无几……

其实,这并非电视剧为了博取观众眼球而刻意夸大其词,类似的情节在真实生活中也屡屡上演。那么,究竟医生是凭借什么判断出患者的生命正濒临终点呢?难道说,医生真的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吗?

濒死期的四大表现

1. 意识状态变化

大脑极度敏感于缺氧环境,处于濒死阶段的患者常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完全丧失。常见的症状包括深度嗜睡、神志不清、出现幻觉、视觉功能丧失、无法辨识亲友或完全看不见周围人群。虽然听觉功能相对持久,患者在听到呼唤时可能通过眨眼或轻微张唇作出反应,发出微弱的呻吟声。此外,患者的瞳孔可能会反复放大或缩小,眼球有时会出现回旋或突出。患者可能会表现出焦躁不安、抽搐、手足颤动,但最终会陷入平静,肢体变得松软无力。

2. 呼吸功能异常

患者通常会出现呼吸力度减弱,肺活量大幅降低,有时甚至仅为正常水平的10%。呼吸中枢的协调性可能会受到干扰,导致呼吸节奏不规律或出现呼吸肌同时收缩引起的僵硬性呼吸。脑干网状结构的刺激不仅影响呼吸肌,还可能引发其他横纹肌群的反应,导致伴随呼吸的全身性肌肉抽搐。

3. 心跳与血压的波动

患者的心跳往往会减弱,血压也会下降。在缺氧反射或心血管中枢及网状结构受刺激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心跳暂时性增强、加速以及血压升高。这种变化会短暂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使患者意识短暂恢复清晰。然而,随着代谢产物特别是缺氧对心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效应逐渐显现,心跳会再次减弱,心脏输出量减少,血压也会持续降低。

4. 代谢紊乱

由于呼吸和循环功能的障碍,患者体内会出现缺氧和无氧代谢增强的情况,导致酸性产物积累,进而引发酸中毒和水盐代谢失衡。濒死期持续时间越长,这些代谢紊乱和酸中毒的症状就会越严重。

医生能够依据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各项检查指标,对患者的预后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这种预测通常相当可靠,能够帮助医生预见患者的后续病情变化,并据此评估是否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抢救措施。

人在临死前,为什么会出现「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一词,原本用于自我反省,后来则演变为描述事物在即将消逝之前所展现的短暂活力。在医学领域,这一现象常见于临终病人,他们可能会在病情极为严重之际,突然显得精神焕发,甚至昏迷者也会骤然清醒,给人一种病情有所“缓解”或“减轻”的错觉,然而这往往是生命即将终结的征兆。

对于那些缺乏经验的人而言,“回光返照”可能会误导他们以为病情出现了好转,而有经验的人则会凭借自己的判断,开始为患者的后事做准备。

实际上,“回光返照”这一现象是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来解释的。当人体接近死亡时,心肺功能逐渐衰竭,心输出量减少,同时伴随着缺氧和二氧化碳的蓄积。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状态,身体会竭尽全力进行抗争,并刺激大脑发出求救信号。大脑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会迅速分泌出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这些激素能够暂时缓解身体的症状,制造出一种病情好转的假象,仿佛患者已经挺过了危险期。

同时,体内的供能物质三磷酸腺苷也会迅速转化为二磷酸腺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使得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能够获得强大的动力支持,患者因此会突然展现出非凡的活力,神志变得清晰,情绪也变得兴奋。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生命终结前的短暂挣扎。

亲人临终前,我们能做些什么?

当我们的亲人步入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仍有许多可以为他们做的事情。

对于那些生命垂危的患者,由于他们的消化和吞咽能力已经衰退,摄取食物和水分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避免强迫他们进食,而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他们的嘴唇感到干燥,只需用棉签轻轻蘸取一些水涂抹在嘴唇上即可。

当一个人即将离世时,亲朋好友都会想要去探望。但此时,我们应避免人群聚集,因为大多数临终患者更喜欢宁静的环境。可以安排亲朋好友轮流探访,且在交流时保持低声,以维持一个平和的氛围。

随着身体功能的逐渐衰退,临终者的意识也会变得模糊,他们可能会长时间陷入沉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这无疑是一种温柔的告别。

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一课,它无法回避,也无法逃避。对于死亡与生命,我们应当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尽管死亡令人心生恐惧,然而,只要我们能在有生之年珍视生命,尽情享受生活的点滴,如品味美食、畅饮甘泉,同时不把琐碎之事过于放在心上,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这世间的旅程,那么我们的人生便可称得上是无怨无悔了。

2 阅读:127
半莲谈健康

半莲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