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考古中的嘎拉哈上:老赵闲聊俗称羊拐的嘎拉哈中篇

乐艺会 2024-08-29 06:08:40

东方考古中的嘎拉哈

总体来说,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长时间内,用于祭祀的动物主要是猪和狗。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羊作为祭祀的独立性增加了,在河南省汤阴县白营遗址(距今约4000年)和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距今约4000年)中均发现被单独捆绑后埋葬的羊,可能是先民使用绵羊进行祭祀活动后的遗存。在甘肃省永靖县大何庄遗址(距今约4000年)发现绵羊的肩胛骨,上面有灼痕,可能与占卜有关。新疆下坂地、萨恩伊等青铜时代、帕米尔高原古墓、寒气沟等早期铁器时代墓葬中均发现羊骨。这些墓葬的发掘报告或简报提及用羊随葬、在陶器或木器中发现羊骨、用羊距骨制成的骨器等。古墓沟墓发现羊肢骨加工成的骨管项链,骨管可确认是绵羊骨骼加工而成。扎滚鲁克二号墓地还发现羊肩胛骨上有彩绘人像。

在下列资料梳理中,不少文物是先由考古挖掘,然后入藏博物馆,为了避免重复繁琐,所以能展示考古性质的文物,我们尽量纳入考古序列,纳入考古序列者,不再重复出现在博物馆序列中。同样,博物馆的不少藏品其实也是来源于民间藏品,所以假设藏品已经入藏博物馆,我们也就不再继续陈列于藏品序列中,特此说明。同时,由于资料浩瀚,我们也无意求全,只是力所能及,在视野之内撷取若干例证,进行并联,以供大家参照而已。另外,由于在考古资料中,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遗址的断代往往存在巨大分歧,同时,同一遗址之中,跨度也往往很长,所以我们在此也只是摘取一些基本资讯,选择一些公共判断,不涉及本人的立场。

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辽宁东淘县后洼下层遗址出土夹砂红陶塑羊距骨

后洼遗址,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马家店镇三家子村后洼东台地上,南距黄海16公里。后洼遗址于1981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后洼遗址是辽东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址,也是黄海沿岸的一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在后洼遗址发现房址43座、灰坑20个、复原陶器393件,出土生产工具1668件、雕塑艺术品90件。根据地层及出土遗物的差异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后洼下层文化和后洼上层文化。下层文化以饰压印之字纹的筒形陶罐为主要特征。上层文化以饰刻划纹筒形罐为主要特征。后洼下层类型的年代应在6000年前。

后洼下层遗存

房址:发现31座。其中方形大房址5座,圆形小房址26座。

灰坑:发现18个,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陶塑品8件。陶塑品大都是夹砂红陶,仅l件是夹砂黑陶,其他陶雕塑器2件。均夹砂红陶质。

标本工T3:6

夹砂红陶塑形态仿羊距骨。长2.7、宽2.3、厚1.5厘米。

《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配图新石器时代晚期 西藏邦嘎遗址出土一件打磨羊距骨西藏琼结县邦嘎遗址的早期地层堆积中,曾出土过一件打磨加工较为精致的羊距骨。在考古挖掘中发现,遗址部分石器有涂红现象。

发现于西藏琼结县琼结河东岸二级台地上,海拔3700米左右,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5年试掘了50平方米,2000年正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骨片(条)及陶片等。石器中包括有砾石制成的磨石一件,打制而成的石磨盘一件,砾石加工的重石二件,磨光石球四件。红、灰、黑三种陶片200片,可辨明的陶器器类主要有罐。出土的骨片(条)共计有600余片,多为羊骨,不见成形器物,估计可能为骨器原料。邦嘎遗址的出土物在诸多特征上与曲贡遗址出土物较为相似,推测其时代属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吉林 后套木嘎遗址第三期遗存 羊距骨 野牛距骨及钻孔牛系骨

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和村西北漫岗中段,包含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辽金多时期遗存。2011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进行联合发掘,揭露面积达1505平方米。DHAⅢG1为后套木嘎第三期遗存中的重要单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经考古专家对遗迹单位DHAⅢG1内出土动物骨骼遗存进行整理与研究。共出土动物骨骼5036件。野牛距骨标本DHAⅢG1:469为左侧距骨,保存完整。内外侧有多处切割痕迹,外侧远端有食肉动物啃咬痕迹。外半部最大长81.7毫米,内半部最大长72毫米,外半部最大厚44.2毫米,内半部最大厚46.2毫米。仅发现1件野牛距骨标本。见下图:

羊距骨

仅发现1件距骨标本。DHAⅢG1:32为右侧标本,残,内侧前端破损。外半部最大长32.59毫米,内半部最大长(残)30.57毫米,外半部最大厚16.84毫米,内半部最大厚19.54毫米。见下图:

另外,在野牛系骨上存在于骨体前端中央砸洞的特殊现象,这类标本共20件。这种对骨骼的处理方法很特别,系骨小而形状不规则,不利于取料加工,而且骨髓极少,这种现象不能解释为工具制作或者获取骨髓以食用。这种做法并无实际用途,可能与当时人们的某些生活习俗有关。见下图:

以上文字图片选摘自《大安后套木嘎遗址DHAⅢG1动物骨骼遗存研究》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疆库车哈拉墩遗址 出土刻纹髀石

哈拉墩遗址(哈密) : 位于哈密西南55公里五堡乡南6公里的一个椭圆形黑土墩上。遗址高6米,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80米。农民在土丘北坡2米深的土层里挖出双耳彩陶罐1个,残高0.5米,手抹制成,颈唇俱毁,圆腹,腹两旁各有一个小耳。陶泥为深红色土,泥中搀有细沙和石灰粒。

1958年,著名考古专家黄文弼到库车,在龟兹古城古城一个叫 “哈拉墩”地方,挖掘出了一批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包括大量的陶器残片、石镰刀、穿孔石器、石化妆棒等,还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双耳陶罐。在哈拉墩旁边挖掘出的文物分上下四层,上面两层 ( 1、2 层) ,下面两层 ( 3、4层) 。上面两层出土的文物有唐代的钱币、陶缸、陶水管、筒瓦、板瓦、釉陶灯、铺地方砖等,均可以明确判定为唐代物品。下面两层发掘的文物被归入到 “哈拉墩前期文化”或称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可供用作断代参考的文物有双耳陶罐、陶器残片( 有清晰纹饰) 、石镰刀、穿孔石器等。据王天军、王志华《髀石游戏考论》介绍,哈拉墩出土之髀石两侧磨平,中有槽,刻有精致的树叶纹,旁钻五孔。新石器至青铜时代 甘肃民乐五坝村墓葬出土 羊距骨在民乐五坝村还发现有随葬羊距骨和两侧出齿的鞋底状“骨牌”。随葬羊距骨的现象在整个北亚和中亚地区都很流行。

网络资料

五坝墓地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西南距六坝镇约6.5千米,东北约9 千米处即为著名的东灰山四坝文化遗址。墓地现大部分被压在村民居住区下。墓地不同程度上遭到人为破坏。现部分收藏于民乐县博物馆,时代特征上多为马厂时期。2009考古队对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新石器—青铜时代墓葬53座(其中14座墓葬时代特征不明)。包括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西城驿文化。

“过渡类型”遗存是李水城先生1986年在河西史前考古调查中识别的一种新的文化遗存,既区别于马厂也不同于齐家和四坝文化,可又与这三种文化( 类型) 有某种联系,鉴于它所具有的中介性质,称之为过渡类型遗存。其相对年代介于马厂类型与四坝文化之间。

此次发掘过渡类型墓葬1座。编号为M26。

单人仰身直肢,为一成年女性。头向偏南,方向175°。随葬品全在头部以上,出土器物有陶壶1件,陶盆1件,骨珠1件,羊距骨1件。

《甘肃民乐五坝史前墓地发掘简报》配图标号4为羊距骨位置

羊距骨1件。标本M26∶4,置于人骨左臂外侧。通长约2.4、宽1.5~1.7、厚约1.4厘米。

《甘肃民乐五坝史前墓地发掘简报》配图

公元前2500年-1700年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 奥库涅夫文化 绵羊距骨奥库涅夫文化Okunev Culture,是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的文化。分布于叶尼塞河中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1700年。晚于阿凡纳谢沃文化,早于安德罗诺沃文化。20世纪60年代,根据苏联考古学家C.A.捷普劳霍夫于1928年在奥库涅夫村附近发掘的墓地而定名。奥库涅夫文化居民的种族属性比较复杂,但多数地区则是原始欧罗巴人种的基础上混合有稀少的蒙古人种因素。

奥库涅夫文化的石构聚落一般位于山脊的顶部。哈卡斯Shirinskiy地区Chebaki村有一处最壮观的石构聚落,出土陶器、包括香炉及石箭头、斧头等,还有超过32000块动物的骨头,其主要是獐鹿(Roe Deer)。一般认为这种遗址是用来祭祀的。

奥库涅夫文化经济以畜牧为基础,发现绵羊距骨和刻在墓穴石板上的牛图。渔猎起辅助作用,出土有骨制鱼镖、红铜鱼钩、结网用的匕首形骨器以及鸟骨制品和石镞等。金属加工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红铜或青铜器物相当常见,有锻制的鱼钩、刀、锥、针筒、鬓环及铸造的红铜斧。有石、骨雕刻的人像、鸟兽等,一般是写实的圆雕和线刻。

奥库涅夫文化石人

奥库涅夫文化小型石人

距今约3900年青铜文化 新疆阿敦乔鲁遗址 墓主人手中三节羊距骨

阿敦乔鲁遗址大致是一种涵盖西天山地区的距今3900-3700年左右的青铜文化,位于博尔塔拉河中游河谷北侧。是房址与墓地的综合遗址。

SM4—2位于石围内南侧,石棺的盖板石为多块较薄的大片石构成。石棺内保留了木质葬具,由于盖板石坍塌的原因,木质葬具的北侧基本无存。石棺内葬有一个青年男性(30岁左右)个体,骨骼保存完好。侧身屈肢,头西面北。随葬有包金铜耳环、陶罐以及羊距骨等。

编号为SM4的石围墓,石棺内有木郭,头骨下侧出土一件包金青铜耳环,头骨附近放置了一件陶器,在人骨的手掌中,有三节羊距骨!

丛德新,贾笑冰文章配图

阿敦乔鲁墓地圆形石堆墓结构 网络资料

阿敦乔鲁遗址和墓葬中均发现铜器小件,类型较多,包括刀、凿、锥等,墓葬中还出土有铜串珠、臂钏(手镯)、铜泡、铜镜(?)以及由多个树叶形铜片组成的装饰品,另外,还出土青铜工具(凿)、刀子及耳环等其他装饰品。初步的检测结果显示铜器小件的成分以锡青铜为主。

前1300年—前1046 商都殷墟出土 两枚刻辞嘎拉哈

据刘钊撰文介绍,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商代史》卷七)一书2010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前彩图19新公布了一件兽骨刻辞,书中称为“新出绿松石镶嵌刻辞髆骨”。其实这是一件距骨。2011年11月出版的《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二辑中焦智勤《殷墟甲骨拾遗·续六》一文,也公布了这一资料,并附有该刻辞正面、反面和侧面的照片以及正面的拓片。见下图所示:

引自宋镇豪:《商代史》卷七《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彩图19,焦智勤:《殷墟甲骨拾遗·续六》兽骨刻辞为:“甲申,王易(赐)小臣奉。王曰:‘用。’隹(唯)王用。”刘钊释读兽骨上的刻辞其意为:“甲申日,王赏赐小臣奉。王说:‘(赐给你)使用。’这是王使用的。”就是王将自己使用过的距骨赏给了小臣奉使用。足见商代距骨就已经是与国家祭祀占卜相涉、而君上尊奉为重器的宝物灵物。

1936年殷墟第十三次发掘时,曾在安阳小屯村北地第六号殷墟灰坑的南井(YH0006 南井)出土过与一块牛的左距骨。见下图所示:

转引自刘钊:《谈新公布的牛距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第七期(2013)

关于这块牛距骨,高去寻在《殷墟出土的牛距骨》一文中有过如下的描述::

“出土的部位在坑穴以内深4·80公尺的填积土里面,土层未经过后世的扰动破坏,同出的还有殷代的兽骨陶片等等。这块距骨保存的情形相当完好。它的上下两端歧出的凸骨面,都已经过人工锯去一截,变成了平面,可以使它直立着,内外两面的边缘地方,也曾经过稍微的锯平,其余的地方则仍是保存着原有骨面的情形。经过这样锯制过的牛距骨,在殷墟还有几块被我们发现过,只是它们的上面没有刻着文字。或许因地下的埋藏,曾接近了铜质氧化物的关系,这块距骨的表面上有的地方存有被染上的绿色。......刻笔内原都涂有朱砂,现在较浅的地方已经一部份失去了鲜红的颜色。”

这块牛距骨的刻辞如下,大意为:商王说:在白麓祭祀大乙以后,分割祭祀的牺牲,将祭肉分给宰丰。

商王用于祭祀先祖的牛距骨,赠送臣下且刻文记录,足见嘎拉哈在商代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价值。而且从嘎拉哈的人工打磨、刻辞、染色、填朱砂等复杂的行为看,嘎拉哈至少在商代,已经在卜灵的方面形成了成熟的仪规。

3600年前 新疆喀什河古遗址 出土大量羊距骨

坐落在新疆喀什河三级阶地上,随着气候变化,黄土掩埋了古遗址(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

距今3200多年 东天山五堡 墓室填土层 出土羊距骨

五堡墓群位于哈密市屋堡乡西北约2公里的戈壁深处,距今3200多年,是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晚期的氏族公社墓群。墓地分布在一土包上,平面呈半圆形,墓葬排列密集,在地表不见封土,出土有木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毛纺织品、皮革制品、干尸等。墓区于1978年发现,经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13座。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堡古墓群在青铜时代的文化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五堡古墓群出土的文物,经碳14测定,是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明程度较高。

在对五堡古墓地的三次考古发掘中,发现10余座墓中有大量的胡杨木作为盖板来封盖墓口,且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用胡杨木制作的生活用具和木车轮等。

阿鱼游天下图中部天山北麓小区的吉木萨尔乱杂岗子遗址 出土一枚动物距骨在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的吉木萨尔乱杂岗子遗址中,出土各类陶器、石器、铜器和骨器,其中,石器有石锄或砍砸器以及石球或研磨工具及残断的石磨盘和石磨棒,骨器中则只有一个动物的距骨。

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 出土打磨钻孔羊距骨

网络资料

在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吐鲁番是连接亚欧草原通道而与东西方文明发生广泛深刻联系的枢纽。吐鲁番盆地史前的墓葬如艾丁湖墓地、交河沟北墓地、加依墓地、英亚依拉克古墓、喀格恰克墓地、阿拉沟、鱼儿沟古墓、博斯坦乡古墓、三个桥古墓、苏贝希古墓、洋海古墓、胜金店古墓等都出土了珠饰,发现有海贝、陶珠、兽骨珠、兽牙、玛瑙、松石、珊瑚、琉璃、费昂斯、滑石、煤晶、青金石、铜质等各类材质的珠子。

洋海墓地规模十分宏伟,墓葬排列有序,结构严谨。墓葬随葬品丰富,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彼时人们狩猎所获的动物,或喜欢将其獠牙或犄角、骨骼钻孔串戴在胸前或腰间而成为装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新疆哈密亚尔墓地 出土羊距骨

亚尔墓地位于东天山南麓的平缓戈壁滩上,墓葬分布密集,数量在500座以上,墓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地破坏严重,大部分墓葬无地表标志;墓室平面以圆角长方形为主,部分墓室有二层台;葬式多为二次扰乱葬,一次葬主要为儿童墓;以单人葬为主,有一些双人合葬墓,其中两座墓发现“井”字形木框葬具。出土遗物百余件,有陶、铜、铁、木、石器及串饰、贝饰、羊距骨等。初步研究表明,墓地年代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晚期、早期铁器时代 新疆巴里坤海子沿遗址 出土青铜嘎拉哈一枚

土丘遗址主体为大型房址,下层地面出土石权杖头一枚。

在F1-5南侧为一个狭长廊道,编号F1-8,有四个门道通往室外和周边房间,其下层地面西部出土一枚青铜嘎拉哈。下图所示:

网络资料

早期铁器时代 南西伯利亚 塔加尔文化 儿童墓葬出土 羊距骨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蒙古国中央省彻沃勒苏木西特尔 十枚羊距骨 五颗穿孔中蒙考古合作开展“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游牧文化”考古研究项目,对中央省彻沃勒苏木西特尔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经清理发掘,主墓黄沙土覆盖,中间塌陷的2.71m深处发掘出2.82m×1,54m石板掩盖的墓坑,石盖板上出土陶片和人的髋骨。墓坑中出土雕龙纹薄木板棺,棺中出土人骨,头向东南,被严重盗扰,颅骨破碎,右手边出土3支铁镞,髋骨处出土铁带扣。编号为SHTR-03墓葬位于该墓地东南部,直径7.2m圆形墓葬。石堆下西边出土陶盏,正中出现2.4×0.57m,头向东南的墓廓,因为早期被严重盗扰,人骨与遗物已被破坏。只出土38㎝长的鹿角器和10颗羊距骨,其中5颗穿孔。

青铜时代 新疆萨恩伊墓地 出土穿孔距骨

萨恩萨伊古墓位于乌鲁木齐市南山一道宽阔山脊上,是联通乌鲁木齐、吐鲁番地区与准噶尔盆地的交会地。是连接中原与中亚的一个交通要道。考古工作者对萨恩萨伊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共计发掘墓葬180座,出土各类文物300余件(组),获得大量宝贵的考古资料和精美文物。墓室形制多样,有竖穴土坑、竖穴石室、竖穴偏洞室、竖穴偏室等;葬式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侧身屈肢等,分单人葬和多人葬。墓葬类型多样,文化面貌复杂,时间跨度较大,延续较长,上至青铜时代下至汉唐时期,分布态势早晚夹杂,较大墓葬均分布在墓地东部即地势较高的山脚下,各类型的墓葬又相对集中分布。其中一处古墓有8具骨骸。他们仰直身体,头向西方,脚边放着马头、羊头。8人中一人腰佩铜刀,一人身带箭镞。与他们同穴而葬的马头上,有青铜马衔和马镳。考古人员推断,他们可能是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查阅《新疆乌鲁木齐萨恩萨依墓地发掘简报》,在墓地早期、中期、晚期考古阐述中,未见有穿孔距骨之陈述。

青铜时代 新疆克尔木齐墓出土 64个羊距骨

克尔木齐早期遗存主要是根据克尔木齐古墓群(后译切木尔切克)而提出的。是新疆阿尔泰山南麓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该古墓群位于新疆阿勒泰市西南12公里的草原上,1961年阿勒泰地区文物普查时对该墓地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勘测, 1963 年在该地又调查并发掘了三片墓地, 发掘墓葬共计32座。克尔木齐古墓群发表的随葬品数量不多,但墓葬形制种类多样,根据墓葬形制至少可以将克尔木齐古墓群的主要墓葬分为三组:第一组: 坟院制石棺墓, 以M16为代表, 包括M7、M17、M21 和M24等墓葬。第二组: 无坟院石棺墓, M1、M8~M12、M15、M18~M21等墓葬。第三组: 封土竖穴土坑墓, 包括M22、M23、M25、M27、M28、M29、M 30、M31 和M32。

其中一组乱骨堆:约19人,东侧屈肢葬1,西侧乱骨堆,有石把杯1,羊拐骨64枚。

墓葬前 ( 一般是东) 立石人 ( 或条石) 是克尔木齐文化的普遍现象和显著地表特征。王博认为,新疆墓地石人产生初期,即青铜时代 (公元前 1200~700年) ,这一时期石人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地区。切木尔切克石人的上限可以推至青铜时代的晚期 ( 公元前 1200 年) ,而晚期则可到早期铁器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 新疆焉不拉克墓地 出土铜羊距骨一件 羊距骨十二件

新疆地区早铁器时代的十个文化小区内,除塔城、罗布泊两个小区外,其余八个文化小区均有早铁器时代文化类型分布。焉不拉克墓地就属此文化类型。

焉不拉克文化:主要分布于哈密盆地-巴里坤草原小区。目前,经过发掘的有:焉不拉克、五堡、拉甫乔克、艾斯克霞尔等墓地或遗址。见于报道的哈密县焉不拉克墓地M31、M72、M75墓葬曾发现少量铁器,种类有:铁刀、铁剑、铁戒指等。其中出土铁器的M31的碳十四测年为公元前1030年。焉不拉克文化的典型陶器与甘青地区的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中的陶器相似。墓葬中出现欧洲人种。据称这是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欧洲人种分布到达地域的最东界限。墓葬中出土铜羊距骨一件(C:16)。铸成,与真羊距骨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长2.9、宽1.7、厚1.6厘米。

《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插图

墓葬中出土羊距骨十二件。均是随葬品,这种现象在新疆古代墓葬中很普遍,特别是儿童墓葬。

焉不拉克墓地出土文物

M75墓葬中,东南角墓室为一个成年男性,身上及近旁除了铜刻刀、铜簇、铁戒指、铁剑残尖、磨石、石珠、骨珠、金耳坠之外,有羊距骨一件。见下图所示:

M7523标号位置为羊距骨《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插图

M6墓葬中,墓室中有两层骨架,上层为50岁以上男性,头东南,足西北,向右侧屈肢,在其东侧和身上置有一件陶器,两件铜簇,一件铜筘,三件贝,四件石珠,和一件羊距骨,下层为一成年女性,二次葬,向左侧屈肢,身上有铜耳环,铜管各一件,五件石珠,骨珠两件,一件羊距骨。见下图所示:

M6 9标号位置为羊距骨《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插图

0 阅读:0

乐艺会

简介:鉴赏艺术,分享人文创造之美,推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