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长荣集团发表了道歉声明,明确表达了对“九二共识”的支持,并坚决反对“台独”立场。
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由于此前一些“吃里扒外”,将大量造船订单给日韩也不留给中国的举动,他们的航线被国内全面抵制使用,这下可以说是懊悔也来不及。
事情究竟是怎样的?难道日韩的造船能力比中国强吗?
长荣集团:频频让大陆民众感到心寒2024年8月,长荣集团旗下的巴黎长荣桂冠酒店,因未悬挂中国国旗而引发广泛争议。此事一经曝光,酒店方面迅速回应,称悬挂国旗系自主决策,但这番说辞并未平息公众的愤慨与不满。随后,巴黎长荣桂冠酒店在携程、Trip.com及美团等多个知名旅游平台上遭到了下架处理。
过去几年,长荣海运在财务表现上可谓亮眼,2023年的营业收入高达2767.15亿元新台币,净利润达到了353.37亿元新台币。
在中国乃至亚洲的水运市场中,长荣海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航线遍布多个重要港口,包括上海、宁波、深圳盐田、青岛和厦门等,且超过半数的利润来源于中国市场。
然而,在2023年,长荣集团却做出了一个让大陆民众感到失望的决策——斥资近50亿美元向韩国三星重工和日本今治造船,订购了24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这些船只的装载量均达到16000标准箱。
许多质疑的声音认为,长荣集团在选择供应商时,忽视了大陆船企的实力,转而高价购买日韩产品,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考量。事实上,中国在超大型LNG运输船建造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具备承接长荣集团此类订单的能力。
超大型LNG运输船的建造对技术要求极高,涉及船体设计、液化气体储存和运输等多个方面的顶尖技术,而中国在这些领域均已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和成就。在超大型LNG运输船,和大型核动力集装箱船等高端船舶制造领域,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逐步超越日韩。
因此,长荣集团的选择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在全球造船市场的版图上,中国的地位日益凸显,无论是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还是手持订单量,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造船完工量已接近全球市场的一半,新承接订单量更是超过了百分之七十。
中、日、韩三国造船业,谁强?相比之下,日本和韩国的造船业虽然仍保持着一定的竞争力,但已显露出疲态。全球造船业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主导,各国在不同领域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定位。韩国在高端船舶制造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特别是在液化天然气(LNG)船和液化石油气(LPG)船领域。
韩国的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等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尽管日本的造船业整体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在散货船和油船领域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日本的造船企业,如川崎重工和三菱重工,在技术和质量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日本去年造船完工量为1200万载重吨,新订单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船舶和特种船舶领域;而韩国则以大型船舶的设计和制造见长,完工量和新订单量虽然也相当可观,订单总量达到5500万载重吨,但明显感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
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在绿色技术,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加速追赶,并有望在未来引领全球造船业的发展潮流。绿色动力船舶作为环保先锋,广泛应用低碳乃至零碳技术,有效减轻了地球的环保压力。中国的绿色动力船舶在国际市场上表现抢眼,2023年新接订单量占据了近六成的份额。
中国造船业崛起,能否引领全球造船风向标?LNG船作为绿色动力船舶的代表,通过利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而甲醇动力船则以甲醇为燃料,排放更低,还提升了能效水平。在智能化方面,中国造船业同样走在前列。我们的自动导航系统能实时分析海洋气象数据和航行状态,精准调整航向。
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预防故障发生,提升航行效率。同时,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还优化了航行路线,减少了燃料消耗,提高了船舶的经济性。
数字化造船商是中国造船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正在深刻改变着我国的的造船模式。通过数字化设计、制造和管理,造船企业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提高船舶质量。数字化设计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灵活、高效,减少了物理原型的制造需求,加速了设计迭代的进程。
展望未来,中国造船业将继续推进这些技术创新,并探索更多前沿领域。例如,未来可能会看到更为广泛的无人驾驶船舶应用,这将彻底改变航运业的运作方式;此外,深海探测和极地航行技术也有望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满足全球对极端环境下航行能力的需求。
中国如何巧妙对长荣集团施压?有专家估计,如果中国航运行业采取联合抵制,长荣集团的全球市场份额面临减少10-20%的风险。此外,长荣集团运营成本也将急剧上升。中国造船业素以高效的生产力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著称,长荣集团若因政治因素,转投他国造船企业,势必将面临更高的采购成本和运营费用,对其盈利能力构成巨大压力。
2021年中国造船企业,在全球新接订单量中占比达到72.6%。如果长荣集团无法利用中国造船的优势,未来的航运订单量和市场份额会受到显著影响。根据行业报告,选择非中国造船企业,直接导致长荣集团船舶采购成本增加15-25%。这一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中国造船业反制措施的影响下,长荣集团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行业预测,在高端船舶和绿色动力船舶领域,长荣集团面临市场份额下降5-10%的风险。在新船订单和市场拓展方面,长荣集团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受到20-25%的负面影响。
中国造船企业的技术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失去中国合作伙伴,会导致长荣集团在客户中的信任度下降。调查数据还显示,长荣集团如果无法获得中国造船业的支持,会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20-30%,影响客户的长期合作意愿。长荣集团的品牌信任度也会下降10-15%,在全球市场中的声誉受损。
政治因素介入商业合作,不仅让长荣集团陷入困境,也再次凸显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长荣集团如何在保持商业利益的同时,妥善应对政治风险,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点我们能从2018年,中国反击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坚定决策中,看出端倪。
参考资料:
海上之帝张荣发传台海出版社 1998自强之路:从江南造船厂看中国造船业百年历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