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钱币小知识(清古币从天命到宣统)4完结

文丑看文化 2023-02-24 01:42:03

14.同治通宝

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年)铸,小平钱(红钱有当十),多省均有铸行,铸量较清前期钱已大有减少,另有同治重宝。

历史年代:

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年)铸。

钱面文字:

面文“同治通宝“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计有:“泉、源、苏、浙、昌、桂、川、云、东、州、巩、济、广、台、福、南、河、武、黔、直、晋、陕、阿克苏、伊、库车”共25种。

面值:

小平、当十。

收藏价值:

同治通宝普通小平钱市场价格10元左右,另有地方局部颁样钱,稀见。

15.同治重宝

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年)铸,有当五、当十2种,另有同治通宝。

历史年代:

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年)铸。

钱面文字:

面文“同治重宝“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汉文记值。

面值:

当四、当五、当十。

收藏价值:

同治重宝正式开铸的仅有宝泉、宝源、宝云、宝巩4局,其他所见均属部颁样钱,稀见。

16.光绪通宝

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年)铸,种类繁多,此时已逐渐通行机制币,方孔铸币已接近尾声,另有光绪重宝。

历史年代:

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年)铸。

钱面文字:

面文“光绪通宝”直读,背满文记局,计有“泉、源、直、津、河、苏、浙、福、晋、陕、川、广、昌、桂、云、东、黔、蓟、武、南、伊、库、阿克苏”共23种。

面值:

小平。

铸造背景: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胞妹(醇亲王福晋)的儿子入继为帝,改元光绪,通宝制钱铸于(1875~1908年)间,钱重从开始的一钱逐步减至八分,最后减至六分,钱文为楷书,此外宝福局也铸过篆文钱,钱背文为满文记局名,也有星月纹,还有铭“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见“千字文”中一字,为宇、宙、日、月、往、来等字)。光绪十五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用从英国购买的机器制造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机制币,此后相继在各省推广实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圆钱”。

收藏价值:

光绪通宝多为小平钱,普通品种价格在5元左右,地方局小平部颁样钱稀见,宝晋局有种试铸大钱,钱文精美,罕见,另宝福局铸有篆书背日月纹钱,稀见,但是否为行用钱性质尚待考证。

17.光绪重宝

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年)铸,有当五、当十2种,此时国内逐渐通行机制币,方孔铸币已接近尾声,另有光绪通宝。

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年)。

钱面文字:

面文“光绪重宝”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汉文记值。

面值:

当五,当十。

收藏价值:

光绪重宝正式开铸的仅宝泉、宝源、宝苏三局,宝苏局为当五钱,目前市场价格均在百元左右,当十母钱少见,其他各局所见均为部颁样钱,稀见。

18.宣统通宝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铸,以小平钱为主,红钱有当十,当时已大量使用机制币,方孔钱某种意义上来说仅为象征性铸造。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铸。

钱面文字:

面文“宣统通宝”楷书直读,背文为满文局名,有“宝泉、宝云、乌什”等。

面值:

小平。

铸造背景:

醇亲王之子溥仪继位(1908年)改元宣统,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局铸过一种重一钱的“宣统通宝”小平钱,数量也不多,分为大小两种,新疆也有“宣统通宝”红钱,以及宝广、宝福两局出过机制币。

收藏价值:

宣统通宝目前所见主要为宝泉局小平钱,有大、小2种,较常见,此二种的母钱、雕母均已发现,母钱稀见,雕母则罕见,2012年嘉德春拍一枚宣统通宝大样雕母,平尾赞平旧藏,成交价格69万元人民币 。

0 阅读:36
文丑看文化

文丑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