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投资超5000亿!水患事大,中华常奋斗

江湖之下 2024-08-02 01:40:41

水患又叫水灾,是千古以来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每年夏季是雨水多发季节,地势低洼地,排水不畅的总要涝上一涝,自然灾区民众总要遭殃的。

于是,治水成为一项很重要的事情,能够搞出一涝永逸的水利工程来的,自然要流芳千古的。

中国就有许多流芳千古的治水英雄。

这英雄,首推夏禹。

我们都知道夏禹因为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但很少人留意过他是怎么治水的。如果你知道,一定会和我一样惊叹的。

时间追溯到尧还在世的时候,那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泛滥,到处都是汪洋,民不聊生,所以尧很头疼,就派了鲧去治水,这个鲧就是禹的老子。他治水跟一般人能想到的一样,就是水来了,我就筑高堤来堵。要知道,洪水这种东西,自古就和猛兽放在一起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的,比如洪水猛兽,它的一个特点,自然就是猛。

堤坝筑起,能挡一时,可是水还是源源不断过来,且不说古代的堤防结不结实,那不断上涨的水位,光是人来搭堤,还不是分分钟被冲垮。

鲧这治水还治了九年,我猜他肯定不断堵不断退,所以治了九年,水患不但没解决,还更严重了。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道路通畅,原始地形基本没怎么被改造过,所以洪水流经之地,遇见低地势就留下了,遇见高山阻隔,就好比遇见天然堤坝,索性越涨越高。

也许长此以往,中原大地就会重新变成汪洋大海。

尧在位时,中原没解决掉的水患到了舜即位时,还是没有解决。这时候禹自荐了。还成功了!

禹的治水理念至今还有值得学习之处 。

他先是把整个中原走个遍,还把混沌的中原分成了九个大州:分别是冀州、雍州、梁州、荆州、豫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这便是修仙小说布局里面原始地图的由来了。

然后一个州一个州的治理,该挖的挖,该填的填,该平整的平整。治完了州,然后再来治山。

把阻碍水流的山全部给断掉了,最后成功把水引向大海,治理了水患,这其中耗时13年。

这十三年禹走遍了中原的名山大川,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疏通,格局十分庞大。

可以看到那时候的大禹就已经有了规划的概念,他治水,不治局部而是着眼全局,从大环境来看待水患的问题,再一步步将问题细化下去,寻根纠源,找到了水患的根源在于水流不进大海,水路被堵住了。所以就分块有步骤地治理疏通,先治州再治山的意思大概是,先解决民急,尽量将洪水引到山口,然后再来治山,将山打通,把水引到大海。他还预料到黄河水来自高处,水流湍急,容易溃堤,于是将黄河分流成两支以减小水势。这工程直接惠及了夏商周三代。

大禹相当于是给整个混沌的中原打通了经脉,后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么大规模的水患,也再没有出现过这么大规模治理水患的例子。

不过,我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夏季必定多雨,洪涝总是有的,大禹的治理解决了一大部分问题,但在城市建设、自然变化、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形地势都会有所变化,人为因素都会导致水患频发,比如,战争时期,经常会出现水漫金山的情况,古人为了快点结束战争,做了很多掘河淹城的事儿。这个不说了。

后来很多人都是在大禹的基础上治理水患。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治水专家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等。

孙叔敖比较牛逼的地方是打造了水库加水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的理念,这种形式至今还在各地区水利农业领域广泛应用。

孙叔敖主要治理的是淮水流域的芍陂,这个地方地势比较低,常常闹水灾,严重影响农业发展了。

孙叔敖就干脆筑了堤坝,造了个大型水库,把水关在山上,再设计水闸口,把水库与河道相连,洪水期就借河道泄洪,其余水源源不断送往下游作农田灌溉之用。

为了缓解顶端水库压力,又在下游弄个小水库,弄些零散的小水塘,按照农田系统设计支渠,使得农民可以就近取水。只需要年年检修加固堤坝水闸,就可以一劳永逸,真是牛逼啊!

后来孙叔敖治邺城,就直接就近开挖十二条渠引漳水灌溉农田,差不多也是用的长藤结瓜理念,不过这藤倒不是引天山来水,而是大河之水了。

战国时蜀郡太守李冰和儿子修建的都江堰那也是天下闻名的,这一工程不仅直接使得贫困的蜀郡富裕起来,就是到了现在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冰运用的是分流的方式,穿过成都平原的岷江发源于平原北部的岷山,两岸都是悬崖峭壁 水流十分湍急,到了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简直就是横行无忌,还把上游的泥沙也带下来,平原中部灌县西南面有座高大的玉屏山挡着,水没法东流,所以就常常西涝东旱。

李冰勘探完后,首先就着眼于解决水流湍急的问题,于是就在岷江的冲击扇部位设置分水堤坝。使得岷江分流成外江内江。当然,这分流也不是那么好分的,古代能想到的基本就是抛石块,但是岷江水太急 石头抛下去就被冲走了,跟挠痒痒似的一点用都没有,所以他就发明了竹笼子,一个个大大的竹笼子,把石块塞进去,然后把笼子抛水里,想想吧,这棱角分明的东西垒起来总是快得多的。分水堤就筑起来了。之后李冰大人就开启了发明之路。

首先还得强调一下这个竹石笼子的妙用,它不仅可以稳稳地扎到江心,堆起来分水,还可以利用间隙的漏水作用 减少水流对堤坝的压力,可谓妙不可言!

接着遇到水流湍急处,李冰大人就如法炮制这种分水堰。

还设计了几个笨重的石人,立在江心,方便查看水位线!这个可重要了,现在只要是江河湖水库的地方都会设置的水位线标识就是以这个石人为原型的,也就是那时候才刚有了观测水位的理念。

这还没完,他又整了几头石犀牛,沉到江底。这玩意作用也大,因为岷江水急,大量泥沙冲刷下来。如果不定期捞走的话,没多久,什么堤坝只会是自画死牢了。所以他就定了个捞沙的深度,大概是到牛背就停止了。

这还不够,古代淘沙都是人工淘的,江水那么急,虽然在枯水期,依旧很多水。于是李冰又发明了一种临时截流的玩意儿,叫杩槎(macha)就是木头做得马扎,古代用来放在关卡处的那种。放在水中,然后再用装了卵石的竹笼子压住,就可以达到截流的作用。把水引向一边,另一边就可以淘沙啦!

大神这随机应变,时时都能搞出小发明的能力,让人膜拜啊!

从这几个例子都可以看出,古人的格局和智慧,基本为了治水,修堤筑坝,为了引流,逢山就开山,绞尽脑汁来搞发明创造。才有了这几千年的水利文化积淀。

而近几年来,中国气候变化也令人担忧,水患很严重。今年以来,江西 、安徽、 重庆、 广西、 福建、 昆明 这些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据报道:

截至6月15日,今年以来洪涝灾害造成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重庆等24省(区、市)852.1万人次受灾,49.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8.7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7300余间房屋倒塌,13.8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62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6.7亿元人民币。

今年七月,鄱阳湖水位大涨,附近村庄都泡在水中,成为孤岛。

7月14日 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龙口村。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为了治理水患,政府出了很大力度。为了防止为了可能发生的水患,带来更大危险,政府在水利建设方面也是加大了投资力度。今年水利建设投资超过了5000亿,在建大型水利工程有28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为了缓解这一历史遗留隐患,政府十分重视呀!

资料图,水利部网站,中国在建大型水利工程分布示意图

0 阅读:0

江湖之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