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看北京金融法院法官如何破解证券虚假陈述案件损失核定难题

京法网事 2024-12-08 10:00:09

证券虚假陈述行为如同阴霾,给资本市场投资者、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带来深重损失。但证券虚假陈述案审理的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认定违法行为易、但做好损失核算难”的现象。如何精准核算由于证券虚假陈述对股价造成的影响,成为困扰金融审判的难题。

12月5日,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的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二庭庭长、二级高级法官丁宇翔先进事迹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由北京金融法院丁宇翔法官审判团队参与确立的“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模型已成功落地,这一计算方法提升了证券投资损失核算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数据显示,自2021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建院以来,该院受理金融民商事案件类型覆盖银行、保险、证券、资管、信托等金融行业各个领域。其中,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是北京金融法院案件数量最多的案由。

“以往适用的损失核算方法没有考虑到市场风险这个关键要素,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投资者因虚假陈述行为而遭受的实际损失”。因此,作为一名资深的金融审判专家,丁宇翔认为,需要寻求一种更精准的损失核算方案,介入证券虚假陈述类案件的审理过程。

2020年11月,北京证监局针对某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随后,数百名投资者陆续将某上市公司起诉至北京金融法院,要求该上市公司赔偿其虚假陈述行为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

一方是散布于全国各地、逾260名的中小投资者群体,他们身后,或许还潜藏着更多因沉默而未显的身影;另一方,则是曾被誉为“民族品牌”,光环加身的行业翘楚,一个承载着高新技术梦想与民族自豪感的上市公司。双方对到底该赔偿多少争执不休,更让丁宇翔深感寻找到一种更精确损失核算模型的重要性。

转机出现在2022年底的一次业务交流会上。彼时,丁宇翔听到某科技公司阐述的证券损失计算思路,在他看来精准做好虚假陈述类案件投资者损失核算,迎来曙光。

“这种方法引入了虚假陈述因素赔付率的概念,模拟了存在与不存在虚假陈述行为两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损益比例,相较以往的损失核算方式,更为科学地界定了投资者的损失数额。”他介绍道。

会后,丁宇翔第一时间联系了该公司负责人,对相关损失计算思路研发情况及实操可能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带领审判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

经过无数次与核算机构的研讨和演示,丁宇翔带领审判团队和核算机构研发团队最终确定了“基于证券行业大数据,将金融行业因子与司法审判因子相结合,剔除与虚假陈述无关的证券市场风险等其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的思路。最终,核算机构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风险管理中心共同研发的“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模型成功落地,这一计算方法提升了证券投资损失核算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023年6月30日,北京金融法院首例适用该模型核算投资者损失结果的前述上市公司案一审作出判决,在依法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同时,实现了相关市场参与主体责任的均衡负担。

据悉,该案判决得到200余名投资者及被告当事人的一致认同,无一人上诉。

另据北京金融法院介绍,就在12月4日晚播出的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特别节目“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CCTV202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上,丁宇翔当选为2024年度法治人物。这位首次运用“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计算证券投资损失的法官入职18年以来,累计审结案件2300余件,办理了北京金融法院“1号案”(即银行间债券市场虚假陈述案“蓝石资产案”)等一批社会影响大、关注度高、引领性强、典型意义突出的疑难复杂案件。

来源:新京报

编辑:张璐璐 刘宇航

审核:张磊

0 阅读:2
京法网事

京法网事

权威发布北京法院审判信息、司法动态,普及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