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逝世后,李敏为何要把母亲和父亲的照片分开放?

鹤说历史 2024-01-04 10:33:34

在家中,父亲母亲的相片通常都会被悬挂在一块,以此来表现出父亲母亲的感情。不过,在毛主席的的女儿李敏家里父亲和母亲贺子珍的画像,一张挂在房间的东面,一张挂在房间的西面。大多数人都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做,不过这种悬挂方式对李敏来说却是意味深长。

在她的双亲过世之后,她就将父亲和母亲的相片悬挂在房间的两侧,以纪念怀念他们。她说,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二人能够天天“见面”,以此来补偿他们后半生一直没有再见面的缺憾。

初识

贺子珍是在革命时期加入红军的,她和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并称“永新三贺”。1927年秋天,贺子珍参加了“永新暴动”,她和哥哥贺敏学一起登上井冈山。

那时,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到达了井冈山。红军进入茅坪后,湘赣边区有名的“山大王”袁文才率领了一支红军游击队前来迎接。这是贺子珍与毛泽东第一次相遇。

袁文才把贺子珍引见给毛泽东,这让毛泽东感到很吃惊。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井冈山上的这些“头面人物”里,会有这样一位身材匀称,容貌秀丽,热情活泼,举止大方的年轻女子。

贺子珍早就听说了毛泽东的大名,还看了他写的《湘江评论》和《政治周报》,还看了许多有关他在湖南发动的声势浩大的农民活动的报道。当她和毛泽东握手时,她也仔细地观察了一下毛泽东。

毛泽东身材高大,穿着一件灰色中装,显得有些憔悴,但双目炯炯有神,给人一种英姿飒爽的感觉。因为长期的步行,他的腿伤又犯了,走路有些不方便。毛泽东与贺子珍第一次会面时,两人都对对方产生了很大的好感。

相恋

到了井冈山以后,袁文采把毛泽东安置到了后茅坪的八角楼里。说来也巧,贺子珍因为得了疟疾,一直住在茅坪。贺子珍和袁文才的夫人谢梅香关系很好,经常到袁家拜访。

毛泽东经常出入,同贺子珍的会面次数越来越多,有的时候,他甚至会在空闲的时候,陪她说说话。通过她,毛泽东不但知道各县的历史地理风俗,而且还知道了地方的党团组织和民众工作。谈话中,毛泽东发觉贺子珍不但美丽,更有内在的魅力。

贺子珍当选为前委秘书,协助毛泽东处理日常事务,并与毛泽东一起到永新和宁冈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毛泽东不久就发觉贺子珍有一手漂亮的书法,并善于鼓舞民心,动员民众。这种刚柔相济的女性气质,无疑是毛泽东所看重和喜欢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贺子珍对毛泽东的志向和脾气也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逐渐为他的博学多才、深谋远虑、胆识过人、意志坚定而吸引。

1928年二月底,毛泽东带着贺子珍,前往位于茅坪以东7公里处的一处名为“象山庵”的明朝古刹,对宁冈和永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经过数日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一份毛泽东一生中最珍视的《井冈山调查》。

在象山庵修书期间,这两个互相欣赏的年轻人,每天都在一起度过。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无拘无束地交谈着,谈论着革命、战斗和生活。日子就这样充满了激情和温暖。心灵的碰撞和融合,让两人的感情由单纯的友情转变为纯粹的爱情。

1928年五月底的一日,毛泽东与贺子珍在袁文采、张罗下于象山庵堂完婚。这场婚事办得很简朴,也没有太多的礼节。

井冈山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也是两人生命中最为美好的时光。贺子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曾经写道:“我们的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我们在心灵上是富裕的。毛泽东广泛阅读。深夜,他书写倦了,便将自己所看的小说诗词与我说。他的话让我进入了一个多彩的天地。很多时候,我们一边说,一边听,不知不觉迎来新的一天。”

诀别

毛泽东和贺子珍结婚于1928年到1937年,长达10年之久。毛泽东在这十年里,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但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贺子珍一直陪伴他,生死与共。在这十年里,贺子珍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失去了亲人,为了保护同伴,她在战场上被敌人击中,身上的碎片经常会让她感到疼痛,让她的神经受到刺激……

然而,世事无常。谁也没有想到,毛泽东与贺子珍这对在政坛上经历过风风雨雨,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夫妻,却突然发生了婚变。了解他们的人都明白,这是两人性格之间的冲突。

延安成了中国的“红色圣地”。毛泽东正一步步迈向他的权力巅峰,他有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多的职责。毛泽东与贺子珍之间的接触也越来越少。

此时的贺子珍,饱受长征之苦,又饱受分娩之苦,浑身上下都是伤痕,想多做些工作,却深感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多,彼此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美国的史沫特莱和那个美丽的女翻译,都是这场婚姻的导火线。毛泽东曾经同陶铸的妻子曾志谈过这个问题。毛泽东回忆道:有一回,我被一名外籍女记者访问,美国女性性格开放,无拘无束,我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于是我们说说笑笑,把贺子珍气坏了,她不但破口大骂,还跟我大打出手。我说她是个不懂事,不顾影响,她不服,她我们为了这件事,大吵了一架。

贺子珍跟毛泽东闹了一场别扭,她带着一肚子的怨气,从延安出发,到了西安,要到上海去治病、去学习。在西安她遇见了毛泽东派遣的传令兵,她仅仅让他把一条手绢带给毛泽东,并写道:“从此诀别”

贺子珍由西安前往上海,恰逢“八一”事件发生,上海成为抗战的前线。后来,固执的贺子珍,拒绝了毛泽东的多次挽留,最终登上了前往苏联的航班。贺子珍来到莫斯科以后,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廖瓦,从此隐姓埋名开始了学习生活。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1938年,十个月大的廖瓦因肺炎而死。就在她为失去儿子而悲痛不已时,毛泽东和江成婚的新闻也从国内传出。

这一消息没有被确认,贺子珍一心只希望自己能学成归来,与丈夫重聚。虽然知道自己的一时冲动,也许要为此吃点苦头,但她仍然写信向毛泽东,向他汇报自己的情况,并把自己在兰州的一张相片寄了过去。但是她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1939年,毛泽东委托去苏联的周恩来给贺子珍送去回信:“我一切都好,勿念……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贺子珍这才意识到,她一时的轻率行为是犯下了怎样的一个大错!她失去了她朝思暮想的丈夫,毛泽东。那年贺子珍三十岁了。

1947年,贺子珍在王稼祥、罗荣桓、周恩来等老朋友的协助下,经过毛泽东的许可,终于带着岸青、娇娇回到阔别十年的中国。

重逢

贺子珍回国后,曾居住在哈尔滨,后来因为健康状况不佳,来到了上海。此后,贺子珍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三十年。

时间来到了1959年七月,在庐山举行了中央委员会的扩大会议。曾志是贺子珍在井冈山上的老朋友,她和丈夫陶铸一起出席了这次大会。曾志从南昌拜访了贺子珍,返回庐山后,他第一时间见到了毛泽东,把贺子珍的病情说了一遍。毛泽东说:“我很想看看她。”按照毛泽东的意思,毛泽东同贺子珍于七月九日于“美庐”见面。

“美庐”二层的起居室里,22年的分别,22年的等候,再一次跟毛泽东见面时,贺子珍就像失了魂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口,一直在哭泣。90分钟的相逢匆匆结束,从此两人就没有再见过面。

1976年,毛泽东在北京去世。贺子珍于乘坐私人飞机前往北京,这是她有生以来的头一回北京。贺子珍和她的女儿李敏一起,在纪念堂献上了一个爱心的花环,上面有几行字:“贺子珍同志,李敏,女婿孔令华,谨遵革命意志。”

5年后,贺子珍走完了坎坷的人生历程。她身上伤痕累累,唯一留给她的,就是一份证明她一生光荣与无辜的伤残军人的证明,以及几十年来伴随她的沉重的弹片!

毛泽东与贺子珍长达10年的婚姻生活,感人的爱情和数十年的悲喜,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与悔恨,也留下了无数的感叹与启示,促使人们去追寻、去探究、去品味、去思考。

7 阅读:1929
鹤说历史

鹤说历史

每天定时更新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