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年新能源车企|淘汰10余家、裁员10万人、6年消失400家

融资中国 2025-01-04 11:46:45

从“血海”游到“蓝海”

2024年,电车圈演了“一出好戏”。

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车研究报告》显示,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已超过7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四成,市场渗透率连续多月保持在50%以上。然而,在这股增长浪潮中,竞争也变得异常残酷,数十家车企在“血海”中被淘汰,裁员人数高达10万,400多家企业在过去六年中消失....

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预计将更加激烈。公开数据预测,明年新能源车预计销量将达到1650万辆,渗透率超过50%,插电混合动力车和增程式电动车将占据销量的近50%。新能源商用车也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国内销量将超过90万辆,增速达到80%。技术层面,固态电池和AI技术将全面上车,推动行业的进步。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电车企业必须稳住基本功,同时布局前沿技术,以创新引领产业链体系构建,培育“链主”企业,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稳定性,并在开放竞争中积极提升本土新能源汽车的全能竞争力。

6年淘汰400家

在“消费、投资、出口”这三辆拉动经济的马车中,新能源电车无疑是近几年马力最足的赛道之一。

据汽车之家的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车研究报告》,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已超过700万辆,同比大幅增长超过四成,连续多月市场渗透率保持在50%以上。2024年1月至9月期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18.3%,相较于去年同期有了显著提升。同时,2024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727.9万辆,同比增长21.3%,市场渗透率突破17%。

新能源汽车消费红红火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也异常残酷。

今年小鹏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的时候,就在公众号上写了一句slogan,“在血海里游泳,直到海水变蓝。”可见竞争的残酷。

2024年,我们已经陆续听到了电车品牌淘汰的消息。

8月份,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作出决定书,决定受理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预重整申请。预重整期间为决定书作出之日起六个月,有正当理由的,经预重整管理人申请,可以延长三个月。

去年10月,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破产重整,申请人正是威马汽车自身。办理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今年底,百度和吉利的合资车企极越更是闪崩暴雷。

实际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新能源车企超过了487家,6年过去的2024年这个数字只有40多家了,另外的400多家车企已经在淘汰赛中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仅仅是2024年这一年,据媒体统计,全球范围内就已经有10多家车企倒下了,除了倒下的这十多家车企之外,另外还有10多家车企裁员,车圈因为倒下或裁员而导致的员工离开企业,就有10多万人。

为什么这几年淘汰的新能源车企越来越多?

资本退潮是原因之一,随着新能源车市场增速放缓,资本对于新能源车的投资热情减退,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上市的新能源品牌来说,上市机会变得渺茫。

技术与研发上的不足导致产品力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在高端市场上,缺乏技术、研发、品牌、文化和用户基础的企业难以为继。

市场竞争的加剧,特斯拉等国际巨头的强势入侵以及国内品牌如比亚迪、蔚来的快速崛起,使得小型及初创企业面临融资困难、技术积累不足等问题。况且电车本来就是烧钱的,多家新兴电动车企业在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高达200亿元,高昂的研发费用和市场推广与销售成本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加剧的价格战也是让车企们头疼的问题。年初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家大厂就拉响了价格战,比亚迪更是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直接降价到了10万元之下的价格区间。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价格战,新势力们也纷纷追上,用直接降价或者价格不变增配等手段变相降价。

在任何技术走向成熟的时候,降价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因为技术的成熟,造车成本可以更好地可以被控制。而消费者对于电车的新鲜感也在降低。另一方面,价格战也是一些占领先机的品牌吞并下沉市场的手段。

比如小鹏、蔚来都推出了10-15万元区间的车型,这与他们本来的售价区间完全不同,他们就是想用更成熟的技术对下沉市场进行“降维打击”。

有成为黑马,有面临下滑

在2025年新年伊始,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布了他们2024年的销售业绩。

比亚迪以惊人的427.2万辆销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独占鳌头。在新兴汽车品牌中,除了埃安外,其他十余个品牌均实现了销量增长。理想汽车突破了50万辆大关;鸿蒙智行和埃安均超过了40万辆;零跑、深蓝、极氪和蔚来均突破了20万辆;小鹏和小米的销量均超过了10万辆;岚图、极狐、阿维塔和智己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面临资金困境的哪吒汽车尚未公布其2024年全年的销量数据,而12月突然宣布解散的极越汽车,也将从新能源车企销量排行榜中消失。

比亚迪以其卓越的销量成绩,不仅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者,结束了上汽集团连续18年的国内销量最高纪录。2024年,比亚迪在10月和11月的销量均超过50万辆,并在11月成为国内首家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的企业,提前完成了360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12月,比亚迪继续保持强劲的月销量,创下了品牌年销量的新纪录。有媒体预测,比亚迪在2025年的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

理想汽车凭借其L系列和MEGA系列的持续增长,2024年的销量突破了50万辆,成为首家达到这一里程碑的新势力品牌。理想汽车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人工智能领域,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正如其CEO李想所言,理想汽车的目标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汽车化。

广汽埃安在2024年的销量达到了41.21万辆,相较于2023年的48万辆有所下降。广汽埃安销量的下滑可能和比亚迪降价到了10万元价格区间有关系,埃安新车型AION UT计划于1月上市,预计将为埃安带来新的销量增长。

零跑汽车在2024年创造了品牌奇迹,成了新势力的黑马。自3月以来月销量持续攀升,11月和12月的销量均突破了4万辆,年交付量达到29万辆,超额完成了25万辆的年度目标,紧随理想汽车之后,位居新兴汽车品牌第二位。2025年,零跑汽车的目标是实现年销量50万辆,随着全新B系列的推出,有望进一步巩固其月销量超过4万辆的势头。

2024年新能源车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直以来专注于纯电车型的小鹏宣布要发布混动和增程车型,以增程“套娃宇宙”出圈的理想却是发布了纯电车型,小鹏和蔚来发布了10几万的车型,小米却搞了个80多万元的电动赛车。

可以感受到,电车品牌在今年都感受到了赛道的竞争已经激烈到了无法圈地自萌的阶段,不论是价格、电池技术还是车型,大家都需要不断踏出舒适圈来进行混战。

2025,继续在“血海”游泳

2025年,已经进入淘汰赛的电车们,竞争还会更加残酷吗?

从市场增量来看,据公开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势头将更加强劲,预计销量将达到1650万辆,渗透率超过50%,其中内需有望达到1500万辆,渗透率超过55%,这标志着电动车将逐步成为主流选择。

这其中,插电混合动力车和增程式电动车将在未来每年的销量中占据接近50%的份额,预计年底销量将超过800万辆,这种融合技术解决了续航焦虑和燃油经济性问题,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新能源商用车也将进入快速爬坡期,预计2025年国内销量将超过90万辆,接近100万辆,增速达到80%。新能源重卡渗透率有望突破20%,城市物流配送市场也将快速发展。

此外,2025年被视为推进新能源汽车出海业务扎根落地的关键一年,中国车企面临新的国际化发展环境,需要用新的方式走好这条路。

在技术层面,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品将加速量产,半固态或准固态电池将加速上车,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同时,2025年也被视为AI技术全面上车的关键之年,汽车的智能化将不仅限于单一功能的提升,而是通过全流程的应用,实现从研发到销售、再到服务的整体转型。

智能汽车的发展还将带动整个产业向聚合型格局转变,未来的“飞行汽车”与“人形机器人”都是汽车产业与其他技术结合的体现,这种聚合式的创新将为社会带来新的生产力与商业模式。

想要在2025年继续满满“加电”,电车企业既要稳住基本功,也要布局前沿技术。

基本功,不可忽视,车企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特别是在电池材料、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上,以创新引领产业链体系构建。通过成立产业基金和创新中心,集中攻关动力电池、智能化、网联化等关键领域,快速补强短板,推进形成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控制力。

同时,车企需要培育“链主”企业,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稳定性,在开放竞争中积极提升和培育本土新能源汽车全能“链主”企业。通过技术把握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制定关键环节技术标准,打造产业链新优势。

车企还应加强前沿技术布局,多方位嵌入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广泛应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化国际化布局,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壮大,车企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更多合作,以便更好地进入当地市场。

聚焦智能化发展也是关键,2025年将是基础智能化的元年,车企需要在智能化技术上进行投入,无论是驾驶辅助系统还是车载智能助手,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安全性,同时也让驾驶体验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

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车企需要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聚合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车企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迎合用户需求,聚合优势进行创新,打造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使用保障、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

打造营销新模式也是电车重要的一环,面对市场变革中购车者新需求,车企需要转变观念,深入洞察当下汽车用户和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习惯,拓展汽车消费应用场景,利用多种新技术、新平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和服务理念。

2024年,有几个熟悉的电车品牌退出了舞台,2025年,面对可能加剧的竞争格局,电车赛道的图谱还会被如何书写?

0 阅读:12
融资中国

融资中国

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