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录
毕业找不到工作,真的是因为你不知道大学该怎么读,在同样努力学习的情况下,大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老师教的咱都好好学,门儿门儿功课绩点都不低,这种读法儿,奔着保研也许是有好处的,但是奔着就业就未必真的有用。还有一种读法是有侧重有拓展的,就是有些科目差不多就行,有些科目一定要好好学,另外除了老师教的,一定要进行拓展性的自学,而这种读法才是对就业最有利的方法。
这篇文章就把这个逻辑彻底讲透,也会教你如何操作,如果您不是我连续追文的观众,我提醒您一下,您刷到的是一个堪称宝宝藏的系列文章,名字叫大学是什么,这是第四集,在前几期里,我把大学里能学到的东西分成四块儿,观念工具类知识,专业知识,通识知识,它们各有各的用处,而且差别非常大。之前讲过了,观念和工具类知识,和你的就业之间关系不直接,但并不是没用。
那是不是专业知识和就业就直接相关了呢,答案仍然是不一定。对不起让你失望了,为啥不一定呢?因为包括普通本科、学术硕士、学术博士,这些学历教育和行业职业的对应关系很差。此话怎讲呢?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打开阳光高考平台,在首页点击专业查询,看一下本科,普通教育也就是普通本科,专业一共有12个学科门类构成,这12个学科门类,是从科学类别的角度分的,也就是说把学问分成了12类。
但是我们就业要到哪里去就业呢?主要是到产业行业里面去就业对吧,再看看国民经济的20大行业,
学问和行业根本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我再重复一遍,一个重要认知,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普通本科教育,不是职业学校,它本质上接轨的是本专业硕博的学术研究,不是行业不是职业。那有没有和行业和职业,直接接轨的高等教育呢?当然有。还是阳光高考平台,看本科职业教育这一页你会发现,专业的分类完全不一样了,一共19个专业大类,我们再看一下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一共20类,去掉一个国际组织,恰好也是19类,你再仔细的对应一下,就会发现,本科职业教育里面的专业大类和行业以及细分行业,是有对应关系的。
我们再看一下高职专科,也就是所谓的大专的专业,和职业本科是一个体系,也是19个专业大类,这回你恍然大明白了吧,只有大专和职业本科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方面,才是接轨行业和职业的,而多数人心心念念的普通本科,不管你是清北的本科,还是民办的本科,本质上都是接轨学术深造的,但是如果你问未来会不会有变化,一定会有变化,我在后续的文章里会告诉你怎么变,不妨点个关注别错过了,
既然普通高等教育这里面的专业,和行业和职业并不是严格接轨的,那学这些专业对就业到底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只不过话得这么说,大学里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从事某个行业,某种职业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这些专业知识不行,但是有了这些专业知识也还不足够,你还得补充更多的知识,怎么补充呢?一句话,瞄准行业,瞄准职业甚至瞄准岗位,缺啥补啥,这就是文章开头我提出的,大学期间,要进行拓展性的自学,才能有利于找工作,可是你问问当下的大学生,有几个真正做到了瞄准行业瞄准职业,瞄准岗位,进行积极主动的拓展性自学呢,太少太少了。
你不要认为在大学期间,忙忙活活的把这个证那个证都考下来了,你就有职业能力了,证书有必要,但并不代表你真正就有职业能力了,所以我说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大学该怎么读,真的一点儿没说怨你。
咱们回归正题,怎么理解大学里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呢?还是举例子,我们看看这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标准,最权威的,咱们随便找一个专业类,比如能源动力类专业,这个学科基础知识,就是我说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电工电子,测控技术,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热流科学等等,这些科目是为了学懂后面的专业知识,而需要进行前置学习的一些准备性知识,因此叫专业基础知识。
再来看专业知识,这些就是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往往和未来的工作,未来的岗位,关系就比较密切了,如果你想专业对口就业,那么这些专业课,尤其是核心专业课,就一定要学好。
上大学了,哪些是专业基础课,哪些是专业课,一名大学生,大一开学那天就应该问明白,如果第1天没时间,第2天也要问明白。我请问这一点有多少大学生做到了?
几乎所有的大学专业课程,都可以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那么哪个是重点,哪些是铺垫,以及如何分配,你有限的学习精力,还用我教吗?那么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还是专业知识,到底能让你学到什么呢,主要是原理而不是实际操作。
这里我再举个例子,我是学计算机的,以前呢,单位有个大姐,经常怀疑我不是学计算机的,原因很简单,他使用excel时呢,不会使用一些复杂的函数公式,就会问我,我说我也不会。或者他问我一些word的排版功能,我还是说不会。他就半开玩笑的说,你真的是学计算机的吗?
其实这是一种普遍性的误解,认为大学里学的某个专业,就是学职业中用到的全部细节。在职业学校,学挖掘机肯定要学如何使用操纵杆、各种按钮,学美容美发肯定要学洗剪吹烫,大学这么高级的教育学了4年,那肯定是把职业里面要用的学的更全啊,越是没读过大学的家长,这种误解越严重。
大学里面的专业只是把某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教给你,如何应用以及如何实践方面的内容会有,但真的不多。像工学类,医学类、农学类,这些学科已经算是和行业和职业比较接轨了,但仍然是讲理论多,实操较少。
以上我讲的,如果您真的理解了就会明白,大学里学某个专业,其实和就业后的职业要求,还是有不小的距离的。
当然,大学里面也会学到一些通识类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和你的专业关系并不密切,可以选修,如果学有余力,扩大一下知识面肯定没有坏处,但是这些通识类知识,和你的就业也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仅仅是提高你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识类知识对于职业的作用,可以这样理解,职业初期通识类知识没有专业知识有用,职业的后期,通识类知识往往比专业知识更有用,在职业后期,没准通识类知识才能决定你职业的高度。
举个例子,我现在的职业是帮助别人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我本科是计算机专业,硕士是mba。一个是工学学位,一个是管理学学位,我之所以能做如今这个职业,是因为我在过往的时间里,把哲学的若干分支,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等等都浅尝过,历史学呢,中国史欧洲史美洲史全球通史,起码是看过几遍的,经济学里面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富论资本论,这些大部头也粗略的看过一遍,医学呢,由于有在医学研究机构的从业经历,我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也许比有些人懂得也会多一点儿,为了做好家庭教育,我自学过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甚至连教师心理学也了解过,这些就是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文学方面经典的文学作品读过一些,起码让我写几百篇文案不费劲儿,相对来说,本科12个学科门类,也许只有法学,农学和艺术学,我涉猎较少,恰恰是因为我在本专业之外积累了一些通识性知识,才使得我在职业生涯后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起码在我看来,读书是改变了我的命运的,为什么有些人抱怨读书没有改变命运呢?我觉得也许是书读的还不够多吧,其实学历高并不等于读书多,如果你想通过20本或者30本本专业方面的书籍就实现逆天改命,我认为可能性并不大。
我用了三篇文章讲了,大学中你可以学到的四种东西,观念工具,专业通识,各有各的用处,你唯有彻底搞清楚大学里面学什么,学这个东西的目的是什么,才能知道大学该怎么读,是不是一路看下来很过瘾很通透呢,精彩还会继续,下期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学毕业时拥有哪种能力最重要?
文章抄录视频作者: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