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9日),在纪念越王勾践剑发现60周年活动现场,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江旭东发布了越王勾践剑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推测,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序有7道。研究也表明,越王勾践剑剑身含锡量约18%-20%。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该墓为典型的楚墓,随葬品丰富精美。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与出土竹简文字,可知墓主为悼固,他是楚悼王的后裔,主要生活在战国中期楚威王前后。
望山1号墓随葬器物保存较好,器类十分丰富,共计783件,按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乐器、兵器、车马器、服饰、文书工具与竹简等。主要置于头箱、边箱,少数置于棺内,越王勾践剑即出土于内棺。
越王勾践剑通长55.6厘米,宽4.6厘米,重875克。该剑出土后,经过多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对铭文的释读,最终确定了这把剑的主人。
剑身铭文所用的字体,因笔画多象鸟形或虫形,被称为“鸟虫书”。参与发掘的方壮猷先生初步解读出“越王”和“自作用剑”6字,由此判断这是某位越王的佩剑。之后包括方壮猷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又对剑铭进行充分释读,经过两个多月的交流研讨后,终于确定剑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铭文。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越王勾践剑并未出于越国故土,却随葬在楚国贵族的墓中,应是越国赠给楚国的礼物。考古专家表示,馈赠的原因,可能是楚昭王娶越王勾践之女,越王以此剑作为陪嫁品而流入楚国;也可能是勾践为了连楚抗吴,而将宝剑作为礼品送给楚王。
据江旭东介绍,越王勾践剑自1965年出土,至今60年间,对其开展过两次系统性科学检测和工艺研究。
一次是,1977年底,因拍摄《古剑》科教片的需要,在复旦大学进行的质子X荧光检测,确定了勾践剑表面不同部位的合金成分,也对黑色菱形纹的工艺开展了研究;另外一次是,2017年底,为配合《国家宝藏》的拍摄,由湖北省博物馆自主开展了越王勾践剑二次研究,该研究随着湖北省博物馆馆文物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设备更新而持续开展,至今7年有余。
江旭东说,本次研究,主要使用超景深显微镜、X-探伤仪、X-荧光光谱仪等无损检测设备,对越王勾践剑的表面显微形貌、内部结构、表面元素分布等进行全面检测,同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和复原了其制作工艺。
越王勾践剑柄部。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研究表明,越王勾践剑剑身含锡量约18%-20%,系吴越青铜剑常见的合金成分;通体分三段铸造:剑身和剑茎一体铸造,在剑身和剑茎结合处铸接剑格,单独铸造同心圆剑首,再将其铸焊连接在剑茎末端;剑身菱形纹采用热镀锡方法制作。
此外,专家推测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序为:1、一体铸造剑身和剑茎;2、采用热镀锡法在剑身制作菱形花纹;3、剑身打磨、开刃;4、在剑身和剑茎结合处铸接带有凹槽的剑格;5、单独铸造同心圆剑首;6、铸焊连接剑首与剑茎;7、在剑格凹槽处镶嵌蓝琉璃和绿松石。
“据此工序,我们复原了一把越王勾践剑原工艺件。”江旭东称,与传统的越王勾践剑工艺件相比,此件采用与原件相近的合金配比铸造,同心圆单独铸造再与剑茎连接,镀锡制作剑身菱形纹,从而呈现出越王勾践剑银黄相间的原貌,系目前最接近越王勾践剑原工艺的仿制件。
记者/张建林 编辑/张牵 校对/刘越 运营编辑/樊一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