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遗产”有多强大?后代吃了1000多年,第29代孙成世界船王

亲亲古轩说个史 2024-02-03 17:20:55

提起历史上的清官,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包公,他铁面无私判案如神,为百姓伸张正义可谓之青天。[太阳][微风]

不过在许多民间故事包括演义中,他却总是一副黑脸的形象,而在古代的选官标准中颜值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所以这个就有些矛盾了。

不过传说与历史有些出入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真实的包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去世之后他又给后世留下了什么?

01

铁面无私的包公

在民间故事里有这样一位人物,他黑脸且额上带月牙,断案如神,被称作青天大老天,说到这里很多人都猜出来了,这是包拯。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人家还是很白净的,当然其自小也是十分聪慧的,甚至被老师钱若水称赞:“次子未来必成大器!”

这句话,似乎早已预示了包拯未来的不凡。

在宋仁宗天圣二年,科举考试如期举行,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举高中进士,此时的他满怀壮志准备为国家效力。

可是正当他准备踏上仕途之际,家中年迈的父母却需要他的照顾。面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包拯最终选择了遵从孝道,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官职,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尽孝尽忠。

在家侍奉父母的日子里,包拯始终坚守着一颗为民请命的心,直到父母离世后,他才重新踏入官场,出任潭州推官。

在包拯担任官职期间,他以勤勉廉明著称,深受百姓爱戴,由于卓越的政绩他得到了提拔晋升为河北转运判官。

在河北任上,包拯首创“明堂公断”的先例,所有案件都需当堂审理,程序公开透明,杜绝了私下操作的可能。他铁面无私,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使得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无处藏身。

开封府内,三口大刀的设立,更是象征着包拯清廉的形象,它们代表着斩妖除魔的决心和力量。

在开封府的那段日子里,包拯的声名达到了顶峰。他为百姓匡扶正义,使天下重见光明。

只是短短3年包拯离开了开封府,也在官场走起了下坡路,最后他选择了回乡著书立说。

晚年的包拯,虽然不再像从前那样活跃于政坛,但他那颗为民着想的心却始终未变。他为自己准备了21口棺朐,以防奸人盗墓,却在实际下葬时只使用了1口。

他将剩下的20口棺材慷慨赠予边远穷乡,帮助那些买不起棺材的贫困百姓,此种精神简直令人感叹。

在离世后,包拯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片清名,更有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一封仅含37个字的简朴家书。

这份家训中,包拯明确表达了对子孙的期望和要求,特别强调对于赃滥行为的零容忍,这传达了包拯希望子孙能够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坚定意志,在这种精神的鞭策下包拯的长子次子为官皆清正廉洁,有口皆碑。

90年代初,安徽的包公镇出现了一个人:包先良,他和妻子特意来为参观包公祠的游客进行讲解且分文不取。

丝毫不求名利,而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几十年,他已经是包公的35代孙,中间已经过去了上千年,包家的精神却还在他的身上传承着。

02

商贾之家,多年后投身航运

而除了他们之外,包拯的后人中还有一个名人,就是包玉刚。

他出生于1918年,其父包兆龙是做纸业的家里条件还算不错,尽管如此他对儿子的教育却极为严格,期望他能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

在十三岁时,包玉刚迎着父亲的期望,背井离乡,独自来到上海,开始了独立生活的历练。

在同龄人还在享受父母庇护时,包玉刚已经学会了独立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他的勤奋学习最终得到了回报,顺利考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在学校里,包玉刚对航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他自幼在海边长大的环境息息相关,只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包玉刚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

22岁的他没有告诉家里人退学的事情,而是直接进入了银行工作,从基础做起,凭借着灵活的头脑和经验的积累,他最终成为上海市银行的副总经理。

但是包玉刚并没有满足于此,在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经验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副总经理的职位,去追求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成为一名航运企业家。

但是他的父亲对此十分不赞同,在他来看这完全就是一种冒险,一不小心就满盘皆输,可最后他还是没有熬过儿子的坚持。

04

世界船王

在上个世纪的香港,航运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兴领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包玉刚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决定投身于这个行业的开拓与发展。

凭借其深厚的船舶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他毅然决然地开始了船运贸易的冒险之旅。

只是包玉刚的选择并非一帆风顺,在那个短期利益至上的年代,他坚持走长期合作的道路,这在起初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嘲笑。

他们无法理解,为何一个看似理智的商人会选择一条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道路。但包玉刚坚信自己的判断,他明白只有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事实证明,包玉刚的策略是正确的。在经历了初期的艰难困苦后,他的船运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从最初的一艘船发展成为拥有数十艘现代化大型商船的庞大船队。

他的业务不仅遍布香港本土,更是迅速拓展到国际市场,成为全球航运业的佼佼者。

身为航运业巨头的包玉刚,他的船队总重量超过了2100万吨,甚至超越了一些小国家的海军实力。

而到了九十年代,他的资产总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是当时的华人里最富有的,甩了李嘉诚几条街。

05

家风传承

1984年,他在参观天一阁时意外地了解到自己是包青天的第二十九代孙,这让他大为开心,自己没有给家族蒙羞。

尽管他早已获得英国国籍,但他坚定地表示自己的根就在这里,愿意为了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份责任感驱使着包玉刚,他毅然决定为祖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宝贵的家谱记载,他了解到宁波包氏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这让他对家族渊源更加自豪。

想到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座综合性大学,他慷慨捐赠2000万美元创办宁波大学,为家族发源地留下一座知识殿堂。

同时他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支持包兆龙图书馆的建设,为国内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并且他经常往返于北京香港,每年到北京都会和邓公在一起会面交谈有关香港问题,他非常赞同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之后更是成立了众多慈善基金,进行捐款捐物。

包玉刚的贡献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体现在他对祖先家风的传承。秉承“孝肃”之谥号,他以爱国修身为使命,共同谱写了家族爱国的传奇。

或许有人质疑,包玉刚真的受到《包氏家训》的影响吗?但其实家训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一张纸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传承,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延续呢?

尽管获得国际认可,他心系中国,对家族的传统教诲怀着崇高的敬意。在包玉刚的心中,不论身份和地域,家风的传承是永恒的责任。

遗憾的是,包玉刚在1991年因脑溢血突发离世,享年73岁。尽管生命短暂,他留下的贡献和家风的传承却是永恒的。

包玉刚通过实际行动,将包拯的正直廉洁传统薪火相传,为后代树立了崇高榜样。

参考来源:

中工网

宁波大学新闻网

晶报

0 阅读:94

亲亲古轩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