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损失四十多万人,令大家熟悉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但赵括不为人知的一面,也确实令人吃惊:他曾用巧计打赢过战国时期最难打的攻坚战,用极少的损失攻陷齐国坚固的城池——麦丘。麦丘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理论之精深、思路之巧妙,令其父赵奢也比之不及。
赵国围攻麦丘公元前280年,赵惠文王决心拿下齐国的麦丘城,出兵10万大军前去攻打。
在赵惠文王看来,当时的麦丘已成为一座孤城。如今被赵军大军压境,四面包围,城内人无处可逃,自然应该手到擒来。
赵国、燕国、齐国交界处的麦丘地理位置
赵惠文王不懂兵法,他不知道这种情况下的坚固城池,已成为无退路的“死地”,反而是最难拿下的,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这个道理。
因为城中的人既然无路可退,又不愿意投降,只好死战到底,攻城的赵军自然会死伤惨重也难以攻下。
兵法讲究“围三阙一”,就是要留一条后路给被围困的敌人,当他们发现有退路时就不会力战到底,而是失去斗志,往唯一的退路争先恐后地逃跑。
如图猎人在山里打狍子一样,围成半月形,专门留一条逃跑的通路,狍子们就一窝蜂往预留的路线逃跑,猎户们才能满载而归。
古代的围城战其实也是同理,除非攻城一方真有十足把握,能直接攻克坚城。
而实际上,麦丘城内守军,早就得知了赵军前来进攻的消息,也早已加固城墙,做好了死守城池的准备。而齐王也是往麦丘输送了援军和粮草,不惜成本地想要守住麦丘。
更麻烦的是,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也有不少在齐国,帮助守军改良弓箭的威力,并提升防御工事。
崛起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墨家,以擅长制造机关消息出名。墨家弟子们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一向反对诸侯之间吞并地盘的不义之战,因此他们设计防守的工事非常厉害。
结果,即便是经过军事改革的赵国,其军队人数众多,勇猛善战,可在攻打麦丘时,面对守军的锐利弓弩,以及坚固的城墙工事,如同割麦子一样倒下,久攻无果,且伤亡惨重。麦丘城却依然坚固自如,牢牢掌控在齐国手里。
临阵换将,赵括献计久攻不下还损兵折将,消息传到邯郸,赵王非常生气,他传出命令,把将领撤职查办。并改派名将赵奢前去,要求赵奢一个月内必须攻克麦丘,否则军法从事!
影视剧中的赵奢形象
这道命令让赵奢深感责任重大,既想要通过征战立下大功,又害怕赵王翻脸无情,用军法处置自己。
于是他立刻下令加紧进攻,但此时,一个人站出来阻止了他。告诉他,这样的贸然进攻只会徒增伤亡,应当换一种方式。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他告诉赵奢,强攻不可能在一个月内攻陷麦丘,兵法有云:
上者伐谋,中者伐交,下者伐兵,下下者伐城。
总的纲要就是提醒用兵者:
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征服敌人才是上策。伐兵伐城均是下策,尤其是伐城,因为在古代那样的原始条件下,防守一方凭借坚城深池,会有很大优势。
古代残酷的攻城战,往往伤亡惨重
而攻城一方通常要集结比守方更多的兵力,并且死伤惨重才能攻克,战损人数也比守方要高得多,因此攻城战对于进攻方都是不划算的一笔账。
这一精要是选自孙子兵法:
“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因此强攻都是迫不得已才做出的无奈选择,而决不是首选项。
赵括认为。如果要在短时间内攻取麦丘,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并且建议,应当暂停进攻,先想法子先探听出麦丘城内的虚实,再制定具体对策。
因为赵括根据自己在战场上的观察,判断出城内已经有缺粮的迹象了:他在战场上观察齐国守军,城头上有的士兵面黄肌瘦,并且拉弓射箭和推动滚木礌石时,都有体力不支动作迟缓的现象。
赵括讲的兵法原理,赵奢自然是知道的,任何一个熟知兵法的将领都会懂。而赵括提出的城内缺粮的迹象,赵奢也没办法得到确切证明,因此赵奢表面上赞同儿子的话,但是执行策略上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套,命令强攻。
影视剧中的赵括形象
结果,赵军再次发起了一波一波的进攻,城内齐军拼死抵抗,赵军的尸体在城下快堆满了。齐军加固的城防工事都已被摧毁,而且惨烈的攻坚战,把城墙都破坏的已塌了半截。
但是经过多次交手,齐军已经熟悉了赵国攻城的套路,每一次进攻都被守军有针对性的防御成功。赵国除了在城下扔下近万尸体,仍然拿不下麦丘。
墨家擅长防守
面对惨重损失,赵括再一次忍不住劝说赵奢:
城中守军有墨家弟子,他们是精通防御的守城者,这几仗下来,早已熟悉了赵军的攻城方式,应敌策略可谓招招压制,再打下去也是无济于事。
大王换了将领,就是希望父亲能够出奇制胜,否则我们现在和之前的未换帅也没什么不同。
赵奢此时也是感叹,赵括所说确实有道理。照这么打法,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攻克麦丘的。
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一起随父出征,征战疆场,在当时看来,父亲强,儿子也多半是奇才。因此在军中地位,赵括都比一般将领要高,他的劝谏,要有效地多。
而赵军将士闻听此事,也非常佩服赵括,既佩服他敢于直言劝谏,也佩服他眼光独到。如果这一仗按照赵括的方案能打胜的话,不但赵奢功成名就,赵括也会一战成名。
赵括的反渗透和收买人心而战争到了这个阶段,齐国守军似乎摸透了赵国的单调战术,知道赵军攻不下城,甚至反客为主,趁夜间出城偷袭赵军。
墨家弟子也组织人手,不停在城外骚扰赵军,让他们疲惫之余不能专心作战,甚至想要偷袭赵军的粮道。
于是赵括也针对性地在城外撒下探子,打算反渗透麦丘城。果然不久之后,齐国在城外骚扰作战的小股部队就被击溃,赵军还抓住了几个齐国士兵。
但此刻的齐国守军的军心还是比较稳,所以这些俘虏们一致性沉默寡言,赵奢无论怎么审问,都套不出话来。
赵括看出了问题,于是不再审问,反而对他们礼待有加、“攻心为上”:每天给他们好吃好喝,绝不打骂,很快就就释放回家,并且临走前还送给他们粮草,要他们回城后分给家人。
这种“攻心战”很快有了收获,俘虏们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人被赵括的大方做法感动,临走前悄悄告诉赵括:
城中粮食已经不多,而且百姓粮食被守军搜刮一空,百姓们已经饿的逮老鼠吃了。
赵括大喜,就问按照这种情况,齐军还能守多久?
俘虏回复说,城内人心虽然浮动,但是因被围困多日,而害怕城破后赵军报复,所以才拼死抵抗,守军还能守两三个月,只要临淄援军一到,就可以里应外合反攻。
城内情况,果然如赵括所料相差无几,如果强攻,只会激起民愤,令城中军民上下一致,一个月内必定破城无望。于是赵奢下令停止进攻,并询问赵括还有什么良策。
赵括趁机再次献计:所谓上兵伐谋,就是笼络人心,如今天下征战,大多数诸侯都是起无义之兵,不关心百姓死活,只在乎争夺城池,城内百姓只求有口饭吃,不在乎城池归谁。
因此守城之战,防御工事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守住人心。一座城池最怕的就是内部发生变乱,城内人心不稳,与外敌勾结,那么城破之日也就不远了。
因此他建议先放俘虏回去散播赵军的仁义,下一步就是往城里扔粮食。
结果,在赵括的刻意收买人心之下,这批俘虏被释放回去,如同在城内放了定时炸弹,对守军来说可就惨了,这批人还不如不放回来。
因为这帮人回城以后,犹如炸开了锅,把粮食分给大家,还到处诉说自己的待遇之好。这一来城中的百姓军民,都纷纷心动,称颂赵军仁慈,不但不虐待战俘,还给俘虏好吃好喝,甚至还发放粮草给家人。这在无义战的战国时期,赵国军队的行为可算是异类。
这样掏心掏肺地诉说造成的士气动摇,远比伤亡惨重还要可怕。城中百姓可不愿跟着齐军一起饿死,人人都想要出城投降,甚至连齐军士兵都受到影响。
这就是赵括的第一步棋,而齐军将领,也深知这样下去,人心思变,麦丘将不攻自破。一旦城破,百姓士兵或许无碍,但是将领们身负齐王提拔,却落得丧师失地的耻辱,实在不能忍受。
因此齐国将领虽然知道士气的重要,但还是在行动上,上了赵括的当:他居然下令将回归的俘虏们全都抓起来,以动摇军心之罪严刑拷打。这一来城中百姓和士卒们都敢怒不敢言。
麦丘百姓们看到的是,围城的赵国人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而现在自己齐国的将领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士兵的?对比之下气愤之情不言而喻。
赵括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是想分化城中的力量,果然守军上层将领和城中普通百姓已经被分成两派了。
投石机投粮食,守军内讧而赵奢决定再加一把火,按赵括的建议,下出自己的第二步棋:命令赵国士兵用投石机把粮食抛进城中,抛进粮食就不再进攻,回营休息。
古代攻城利器:投石器
这下城中更是炸了,赵军非但不进攻,还每天送粮食。这下,有偷偷藏起粮食的,有把粮食分给城中家人的,每天饥饿的齐军士兵百姓做的事,就是等赵军的“大礼包”扔进来以后,人人哄抢“红包”,抢到了就一哄而散。
赵军还没进攻,城里的人百姓士兵,更多的是自己想要跑到城外投靠赵国人了!苦于城墙那里有守城的齐军士兵在把守,不然大伙儿早跑了。
当初赵军攻城不克,望城兴叹;如今城内百姓想要逃出去却无望,也是望城兴叹,一切颠倒过来了。
就这样还没过几天,齐军将领们认为,再这样下去,只怕尽失人心。为防止赵军收买人心得逞,以及断了城内百姓的投靠之心,守军干脆派出代表,将缴获的粮食收集起来,送还给赵军。
使者还对赵奢表示,赵军可以尽力一战,不要再对齐军采取阴谋行为。赵奢只是一笑了之,并不为难使者,仍然以礼相待请他回去。但是军事上仍然我行我素,继续每天往城里用投石机抛粮食。
守军见赵奢仍然抛粮食,心知士气不能再降下去,于是用出城作战为引诱,迫使赵军与其决一死战,也总比这样士气垮掉要好。于是再派使者下战书,想要与赵军约定好在城外会战。
古代攻城战,攻城一方往往承受惨重伤亡
战国时期,由于城墙坚固高大,护城河壕沟又宽又深,攻城战中往往攻城一方伤亡惨重。因此攻城者当然巴不得守军能够出城决一死战,这样能避免攀爬城墙造成的重大伤亡。
但是赵奢看出麦丘城破已在旦夕之间,用不着和他们硬拼,所以他再次听从儿子赵括的建议,不见使者,不与齐军决战,继续拖几天。
果然,又过了几天 ,城内生变,麦丘传来了内讧的消息。齐军守将居然被部下杀了,之后城中军民立刻拖家带口向赵军投降。赵括“攻心为上”的计谋终于实现。
战役影响麦丘一战,赵奢非常佩服儿子的军事天赋,而赵国将士也纷纷佩服赵奢父子,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赵国军队上下都夸赞赵括,经此一战,赵括的名气传开了。
借助巧妙攻取麦丘,不仅令赵奢功成名就, 也造就了赵括的扬名立万,连赵惠文王也知晓了赵括,对他大加封赏了一番。
但这一仗多少也有点副作用,赵奢在肯定了赵括的奇思妙想之后攻克麦丘。从而赵括的名望地位提高了,但同时人也会飘起来。毕竟赵括还是年轻缺乏经验,在后来的作战中难免会有轻敌的毛病。
何况妙计必须严谨,执行起来也要考虑各种意外,这也就很考验统帅的应变能力和经验,比如投放粮食这一计策的使用时机就很重要。
假如刚开始就投放粮食,自然毫无效果。而赵奢那样先释放俘虏,观察形势之后,再进一步烘火。等待城中既缺粮食,又军心民心浮动之后,再次抛进粮食,方出奇效。可见,还是老将经验老到。
战国七雄鼎立,北方的赵国成了秦国的劲敌
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就是过于轻敌,认为除了白起尚有威胁,其余诸子不足为惧,根本性地犯了轻敌的错误。否则从战争开始就重视对手,每一步军事行动都小心谨慎的话,也就不会落入秦军的大合围。
本文全部皆为杜撰,无任何出处,不管熟历史也好,不熟历史也好,最起码不要轻易被他人愚弄。
不为人知的历史,但小编知道。这说明,小编不是人![呲牙笑][得瑟][鼓掌][呲牙笑]
兵法讲的因势利导!而不是墨守成规!
赵括当个参谋军师还是不错的,毕竟熟读兵法,跟马谡差不多,不能当独当一面的主将大任
没法子,赵王强令出战,廉颇都知道出战多半战败,但是不战后勤已经接近崩溃。赵国把外交搞崩了,所有人都在看它笑话。出战还有一丝希望,不出战连希望都没了,国力弱的后果。最后杀神白起出马终结了一切。赵括有没有能力不知道,但是统帅几十万大军猛攻秦军,被围困又组织了几次突围战,直到身死才军队崩溃,可见其还是很有能力。
这是作者在战国时期,亲自替赵括打赢的大胜仗[鼓掌][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哪部小说的剧情?
还在吹赵括?你吹他老爸都实至名归点
赵括要是这么厉害秦军还会用计让他上场?恐怕躲都躲不及吧?[笑着哭]
遇到白起廉颇这样稍微有点头脑的武将赵括这样投食送粮人家皆大欢喜。
好
人物性格与之前太不一样,确定为胡编乱造
一开始我们认为白起把人围起来赵括就等死了,后来我们发现包围圈里面发生了惨烈惊人的战斗,后来我们发现赵括似乎有备而来,竟然带了一个月的粮草(断水三天断粮七天,最精锐的军队都会丧失战斗力),在然后是以白起之能居然47天都没有切断赵军的水源…细品之下,赵括比公孙喜强太多啊
历史只要结果
马谡之流
敌人要饿死了,你投粮食?这招管用吗?
败了就是不行
全部兵力一股脑去追潰军还不留后路,这种将领也有人吹
明明是稳扎稳打他非要一把梭哈[呲牙笑][呲牙笑]
赵括善于穿插 但是秦国根本不给你机会 这时候廉颇稳守。赵括单领一只偏军 来回穿插 是有机会的秦国当时也耗不起了 加上赵括穿插 秦国也是肯定受不了 ,参见蒙古打仗,除了打宋朝没占多少便宜 其他都是来回穿
不可为帅,只能谋略
胡编乱造
[吃瓜]你比赵括还赵括,不知道的以为赵括复活了呢
长平之战,如果赵括知道对手换成白起了,他还会一把梭哈吗?
赵国也是能打的,六囯中与秦国对战最多,互有胜负的,李牧是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