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说?吴艳妮「火」的秘密

风生 2023-10-09 14:07:54

商业价值,可能由市场决定,也可能不是。

吴艳妮上热搜「爆」这事,已经过了一周。

现在热度低一些,想借机会聊下吴艳妮关于「红」这件事;

内容不牵扯「人」,简单说说这位网红运动员这个话题。

值钱

不管喜欢还是讨厌,都必须承认一件事:

吴艳妮,太值钱了。

因为她稀缺,且有市场。

首先大众有个误区:运动明星的收益应该与成绩挂钩。

因为这句话套在任何领域都不成立。

吴艳妮的红,很大层度源自她的商业价值。

①她是国家队的,有一定成绩且属于曝光量合适的项目。

这点注定了国内品牌与她的商业合作基础。

不仅是官方媒体曝光度的考虑,还有公关风险的存在。

②商业合作的意愿。

有流量且公众形象佳的选手太多了,但双方愿意合作,且允许合作的其实并不多。

③女性标签

出圈的外貌、「自信」的表现、显著的关注量、以及女性粉丝的认同感。

因为自信和号召力,让她被赋予了「女性榜样」人设。

也正是这个强力的标签,令她的商业价值急剧增加。

粘性强、高曝光、受广泛的女性用户喜爱,这对于任何一个商家来说都是极其看重的点。

④未来潜力

据业内的消息,现在吴艳妮的大部分代言都是亚运会前达成的。

大运会亚军以及奥运资格,这都预示其夺得名次的可能性;

加上其它商业优势的加持,选她的确属于“未来可期”的类型。

体育赛事里,「比分」和「竞速」类的关注度通常较高,因为其门槛低和观赏性强,而吴艳妮的跨栏项目就属于其中。

外加刘翔光环的带动,关注度自然要比一般项目有优势。

种种因素加持下,商业青睐也是情理之中。更何况近年都是“运动赛事年”,前期投入对于商家也具有一定性价比。

市场

我国的泛娱乐市场,蛋糕实在太大了。

这庞大的市场规模,足以容下无数个网红运动员,吴艳妮也仅仅是个开始。

不管是综艺影视,还是网络活动,运动员的身份场景将不再限于体育赛事上。

从08年后,我国对于体育事业投以足够大的热情,尤其是宣传攻势上。

不管是体育宣传上,还是资本需求,造出“体育明星”都是必然。

一个跟传统运动员不重合的形象,显然能拥有更多的话题优势。

从傅园慧到谷爱凌,市场都给予了强烈的反馈。

“到底能不能成功”这是后话,但踏准这个时机,吴艳妮已然是风口的具象化。

消费需要新概念。不管明星的前缀是「运动」还是「影视」,它基本逻辑都是一样的:需要市场,需要粉丝,需要带来情绪价值。

这么巧,吴艳妮在这方面都有优势。

不管是市场最卷的年轻用户,还是较难开拓的中年圈层,这位“网红运动员”恰巧都能辐射到。

运动明星的高关注度,既有家国荣耀的感情,又有舆论热度的属性,这种在公众人物里,都算是“优质股”的加成。

有市场前景,有商业注入,吴艳妮的“爆红”可以说是预期结果。

争议

有网友戏称“吴艳妮选择了最懂流量的跑法”。

很多人也把这个「抢跑」事件,认为是吴艳妮的爆红的根本。

但这本质也只是助燃剂,讨论她的行为引发了热度,不如说延伸的话题炒火了吴艳妮。

吴艳妮从被大众认识就离不开“争议”的热度。

从纹身、名言、夸张的手势,再到最后的抢跑。

每一次与传统观念的相违,都是她「火」的助燃剂,也是她寄生话题的过程。

从爱国到体育精神,从性别到形象,从冠军论到网络暴力...

争议赋予了吴艳妮“超量”的关注度。

其实翻多几页,就会发现个看似对骂的背后,其实更像是一场没有辩手的情绪输出。

每个人都在圆自己的观点逻辑,根本没人在意对方的看法是否关联。

情绪加持有个类似“宗教”的效果:让部分支持观点加深粘性,让反对观点强化厌恶度。

不评价事件,仅从营销角度考虑,「抢跑」后续在流量方面做到了极致。

成绩并不是她最大的话题,反而成了增值项。

往后仅需联系到争议,那么就能很简单的引发传播效果。

虽然有一定的负面伏笔,但还未达到公关危机的级别,起码现在不是。

在脱离互联网的社会大环境里,吴艳妮的商业活动反而是酿造下一次爆红的铺垫。

吴艳妮身上捆绑了太多有话题的标签了,而她的每一次发言与表现,其实也在加重标签的烙印。

当大火把被点起时,怎么灭就不是纵火者能决定的了。

这也是公众人物必然经历的现实,长久来看争议不会停止,接纳还是反驳是吴艳妮下一个周期必须面对的槛。

又正如前文说的,吴艳妮正处于运动生涯的巅峰期。

赛事夺牌及话题性都在诱惑着商业发展的可能,只要成绩出现,风评扭转是快速的,反之亦然。

市场不一定由需求决定,因为资本对市场也是有导向的。

最后,吴艳妮也为运动员的出路做了一次“示范”,至于后续发展,就要等时间反馈了。

0 阅读:32
风生

风生

随风而生,随心而说。一个不太合群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