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这都敢说?在内娱承认烂片

风生 2023-08-31 10:21:33

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国内影视业由于发展过于迅猛,导致了一个现象:热闹却又充满争议。

节目黑幕、饭圈、私生活混乱,还有今天要说的烂片。

告别影片产量匮乏年代后,月刊式的电影杂志也成了历史,取而代之是评论权下发至每位网友。

网络大杂烩本质就是一场辩论秀,好片烂片争议的源头,是主流和个人看法的相违,导致情绪的碰撞。

前段时间,黄渤在电影《学爸》路演时,被提到他关于拍烂片的问题。

黄渤的回答堪称满分:既不否认观点,也维护了合作关系的标准,还很巧妙利用人生抉择来升华答案。

高情商的回应,也让黄渤喜提一次热搜。

但我觉得黄渤情商人尽皆知,上热搜的更应该是#内娱终于有人直面烂片了#。

“烂片”在内娱就像诅咒:几乎没人敢触碰这个话题,明星躲躲藏藏,粉丝恨不得毁灭词源,仿佛只要承认就会永不翻身。

烂片的诞生

审美是独立的,但言论却是涣散的,不管是豆瓣前十,还是影史烂片,总有“唱反调”的声音。

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更何况感性因素占大数的影评呢?

但资本市场又是一个plus的染缸,利益直接影响了评价应有客观性。

「黑」和「洗」成了影评里的高频词,打分也逐渐变成了“谁是卧底”的游戏。

粉丝可以拿“资本黑稿”定义每个差评,差评也可解构“粉丝身份”来批判每个赞美。

最终好烂片的分辨,又再次回归到意见领袖手上,无限循环,直到经历时间沉淀。

因为只有时间的洗刷,没有“利益瓜葛”下的重新审判才会回归电影本身。

像星爷曾经亏惨的《大话西游》、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都是下架多年后才扭转风评的存在。

但时间也成了“不被待见的影片”推脱的借口,陈姓导演的那句“观众十年后才能看懂它”,至今快20年了,还是没等来翻案。

只要呈现效果足够抽象,那就可以挂上“遥遥领先”的buff,直击任何批评之声。

烂片是影视生态圈的一环,不管是否承认,它都存在。

但演艺生态的高傲,也让潇洒承认变成了污点,似乎只要闭嘴不谈,便是烂片的绝缘体。

对于电影质量的预估,本身就是个技术活。

在成片前,谁也不清楚最后成片的效果和反馈,邀约前的故事大纲,很多时候跟上映展现是极大区别的。

当年威尔·史密斯拒绝《黑客帝国》邀约,很大程度就是觉得是烂片;

因为在导演的描述里:什么飞起360度拍摄、什么慢镜头躲子弹。

史密斯一算账,这导演不出名、剧情又天马行空,转头就接了其它戏。

淡然,影片质量下滑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钱。

演员失业、投资方等回本、导演要对票房负责...

对于不少演员,有戏接就不错,还在乎剧情和形象?能过审不赖账就是好电影。

大家都说成龙现在天天演烂片,但大哥要养成家班的,一部片给的不仅是“成名”的机会,更是片酬和就业。

当市场不再为『偶像>内容、噱头>内核、包装>视效』买单时,可能才会消失「只赚一次钱」的作品吧。

混沌

又要抛出“神鬼二象性”理论了,演员可以一片封神,但也要面对一片贬鬼的情况。

很多演员被营造“爱惜羽毛,谨慎选片”的形象,但只要众口难调一次,就容易被打进营销咖的标签。

想要真正减少烂片,除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我觉得观众也要够“宽容”;

不能因为演了烂片而否定全部,也不能因为曾经演技优秀,就盲目判断这次没问题。

王宝强坦然接纳“金扫帚”这些年,不也没有“风评塌房”嘛?

既说明承认不会社死,也证明演员是可以靠人格和实力扛住这份舆论的。

如果都愿意像宝强一样“吃苦耐劳”的容忍,等「洗脱烂片罪名」的机会,想必低头也不是什么难事。

可内娱前有生存内卷,后有推崇完美人设,勇敢又意味着资本抛弃,没点江湖地位真不敢接下这张“封烂榜”。

最后。可能我们还要与烂片共存。

0 阅读:73
风生

风生

随风而生,随心而说。一个不太合群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