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印度的外交政策就像是坐过山车。莫迪刚上任不久,真的是卖力讨好M国,做了不少迎合的姿势。结果,M国是不是把印度当回事,咱们再说。

事情得从2020年说起。那时候,莫迪对M国可真是关心得不行,跟着M国的步伐跑,什么都愿意做,哪怕是对中国强硬一点。
边境冲突后,莫迪不仅仅停留在嘴上说说,他立刻行动,贸易限制对中国下手,直接封杀了中国App,就像是拿着个大“禁止”牌照,反正不想让中国占便宜。
M国那边看着莫迪这副模样,倒是笑开了花,承诺给印度高科技武器,还说什么香料之路经济带,简直是一片美好前景。

但现实打脸可没那么简单。到2020年末,情况开始变得尴尬了。M国当时的承诺,像是空头支票。说好的高科技武器呢?
迟迟没见影子,要么价格高得离谱,要么根本就没有送过来。那条“香料之路”也是一条空路,什么进展也没有。

再加上,印度原本以为M国大企业会在印度投资,可结果,苹果公司也没能按照承诺在印度设立大规模生产线
福特、通用都撤资了,就连沃尔玛都干脆关掉了印度的批发业务。印度经济这块硬伤,搞得莫迪越来越尴尬。
到了2023年,印度终于觉醒了。那时候,莫迪发现,M国并没有把印度当成平等的战略伙伴,反而是利用印度来牵制中国,这一切不过是M国的棋局罢了。
你看M国把印度划分为“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所谓的“全球战略伙伴”,说白了,印度就是个棋子。
你说M国想让印度在军事上跟着M国跑,可一说到印度的军事需求,M国又装傻,标准双重得很。

也就在2023年,莫迪终于认清了现实。印度不再单纯地拿M国当救命稻草,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这时候,中印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你看2024年,印度跟中国开始频繁对话,不再把边境的军事冲突看作是常态,开始撤军,甚至高层也坐下来谈了好几次话。
两国的贸易额也是惊人地大,每年上千亿美元,这样的经济纽带,难道还能轻易割断?

而且,印度开始重新欢迎中国的投资,毕竟基础设施建设这块,印度真的需要中国企业的经验和价格优势。毕竟印度这么大,光靠本国的力量也没那么快建设起来,合作才能更快速。
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回暖,也是在战略上的调整,印度不再固守那些一成不变的框架,而是试图借助中国来增强自己的经济能力。

军事上,印度的态度也悄然改变。印度国防部长表示,未来的军事采购将更多考虑性价比,绝不会再单纯听命于M国,意味着印度不再是M国的军事附庸,这一变化可见一斑。
莫迪其实是彻底从盲目跟随M国的模式中觉醒,开始展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你说莫迪这一觉醒,是不是有点像追星追到半路才发现偶像并不靠谱的感觉?说实话,印度的转变也给了M国一点儿“惊吓”,这可是印度做出的重大调整。
也许M国从来就不把印度当回事,印度也是慢慢意识到了这一点。好在,莫迪醒悟了,不再单纯讨好M国,而是开始追求一个更独立、更务实的外交策略。

网友们对这一转变也是表达了不少看法,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热烈。大家普遍认为,印度要想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毕竟现在的世界,全球化早已是常态,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接下来,印度的外交政策如何演变,可能会影响到全球格局的走向。莫迪的调整虽然看似晚了一步,但却也是印度重新思考未来的信号。

印度毕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年轻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这些都可以成为印度崛起的资本。如果能够妥善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或许能够为自己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未来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印度的转变虽然让人觉得是“觉醒”,但是否能够持续保持独立自主,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尤其是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印度是否能够维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被任何一方左右,将是接下来值得关注的焦点。

总体而言,莫迪的这番转变给了印度很多启示,也许这才是一个国家在走向强大过程中必经的路。
最终印度能否在全球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仅取决于与哪个国家站得近,而更在于它能不能保持独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百家号 央视网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