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方达人事“换血”:老将退场,新手能否扛起大旗?

线手老赵 2025-04-28 06:36:34

今年以来,易方达基金经历了密集的人事调整:核心管理层更迭、明星基金经理卸任高管回归投研一线、新生代基金经理批量上岗等动作频频。这一系列变动,既折射出老牌公募巨头在周期波动与监管导向下的深层变革,也暴露出其在规模扩张与业绩压力下的战略转型焦虑。

易方达人事“换血”:老将退场,新手能否扛起大旗?

吴楠

今年以来,易方达基金人事变动频繁。

4月12日晚间,易方达发布多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公告显示,冯波、杨宗昌、王元春、李剑锋四位基金经理,因工作需要卸任七只基金产品的管理权,不过其原本职位不变,其中冯波仍担任易方达基金副总经理级高级管理人员、权益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

前一天,易方达旗下主要负责国际QDII被动指数型股票的PAN LINGDAN(潘令旦)因个人原因离任,并卸任旗下管理的易方达恒生科技连接A、易方达标普500A人民币等九只基金产品。

再往前追溯,3月21日晚间,易方达基金公告多个管理层职位的调整:原董事长(联席)兼总经理刘晓艳正式出任董事长,执行总经理吴欣荣接任总经理,原董事长詹余引卸任后继续在公司其他岗位服务。

同时,刘硕凌接替管勇成为易方达基金首席信息官,陈皓、萧楠两大明星基金经理则卸任副总职务,将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既反映出公司内部架构的动态优化,也透露出其应对行业变局的战略转向。

一把手更迭

若聚焦于核心管理层的传承,易方达二十余载发展历程中,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堪称行业标杆。作为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第11家入局者,易方达之所以能穿越多轮周期稳居行业头把交椅,离不开其管理团队的战略远见和持续领航。

回顾公司早期发展阶段,在创始总经理叶俊英掌舵的前十年(2001-2011),公司完成了基础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底层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叶俊英主导引入市场化治理机制,搭建三层风控和投研体系框架,为公司的独立运作筑牢根基;在投研体系方面,他推行行业小组制和“研究驱动投资”文化,强调自主培养人才,为公司的人才储备奠定坚实基础;企业文化层面,他倡导“简单透明”的协作氛围,鼓励创新容错,并建立长期考核机制(3年周期)和师徒制传承,为公司植入“稳健务实”的基因。

在叶俊英的带领下,易方达资产管理规模从成立时不足8亿元跃升至2010年的近2000亿元,位居行业前三甲。

2011年叶俊英转任董事长,由原副总经理刘晓艳接棒总经理一职。这位参与公司筹建的元老级人物,早年凭借独到的销售策略崭露头角:2003年策略成长基金发行时,她放弃了传统的银行渠道,从当时基金销售较少的券商渠道入手,并成功说服华泰证券的所有营业部为易方达销售基金,最终创下销售佳绩。

这次经历让叶俊英看到了刘晓艳在销售方面的巨大潜力,随即将她从前台调至后台掌管渠道工作。此后近十年里,她历经市场部、副总裁等多岗位历练,逐步构建起横跨投研、市场的立体化管理体系。

2011年执掌易方达后,刘晓艳在延续叶俊英战略内核的基础上锐意革新:在投研体系方面推行“少而精”改革,减少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并提拔张坤、陈皓等投研人才为基金经理;渠道端率先拥抱互联网浪潮,2013年起相继与微信理财通、天天基金、蚂蚁财富等头部平台达成战略合作;产品方面构建了“权益+多元”双引擎,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发力REITs、跨境理财等创新赛道。

在她主政的14年间,易方达资产管理规模从1800亿元跃升至3.5万亿元,非货币公募规模突破1.3万亿元,稳居行业第一。

易方达成立至今资产规模变动 图源易方达官网

2023年8月,刘晓艳升任联席董事长并继续担任公司总经理,原常务副总经理吴欣荣担任执行总经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过渡,二人于近期双双转正。

吴欣荣同样是易方达初始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于2001年公司成立时加入,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权益首席投资官、副总经理等职位,是典型的“易方达内生式”培养人才。

作为投研出身的管理者,他的上位,或暗示着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强化主动管理能力的战略方向。此次陈皓、萧楠等明星基金经理卸任高管职务回归投研一线,或许正是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信号。

“黄金一代”褪色

易方达的投研团队以“黄金一代”闻名业内,其中张坤、冯波、萧楠、陈皓四人因在权益投资领域表现突出,被并称为“权益四大天王”,在前几年基金行业盛行的“投而优则仕”风潮中,这四人凭借亮眼的业绩与丰富的投资经验,相继被提拔为副总级高管。

然而,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步入调整周期,以及监管层持续强化“去明星化”政策导向,头部机构的投研体系面临重构。易方达基金近日披露的高管变动公告显示,陈皓、萧楠两位基金经理已于今年3月卸任副总经理职位,回归专注于投资工作;与此同时,包括冯波在内的多位基金经理也于近期卸任部分基金的管理职责,逐步调整自身职业重心。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调整背后,或与基金经理们近年来的业绩表现有关。

以“消费之王”萧楠为例,其重仓白酒、家电的配置策略曾在消费升级浪潮中斩获超额收益,但随着行业周期拐点来临,其组合业绩在近些年遭遇了明显的压力。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萧楠执掌的四只基金产品在2021年-2023年期间均录得负收益,其中,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三年(2021-2023年)累计亏损达39.66%,易方达消费精选股票同期亏损高达53.74%。即便在2024年市场回暖阶段,其产品收益率仍整体落后沪深300指数14.68%的增长率。

陈皓是与萧楠、张坤齐名的“三剑客”之一,2022年巅峰时期管理规模超过460亿元,位居易方达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第三位,但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管理规模已缩减至277亿元。

目前其在管的8只基金产品任职回报分化明显:早期成立的三只基金回报率高达210%-380%,而2020年后发行的5只基金产品至今仍未扭亏。从本年度以来的表现看,他的多数基金产品在同类排名中处于下游,且仅有半数实现了正收益。

陈皓历任管理基金任职回报 图源Wind

冯波虽未卸任副总职位,但其业绩曲线同样不容乐观。例如其近期卸任的两只基金产品——易方达行业领先和易方达中盘成长,近三年的收益率全线告负,即便在2024年市场反弹中仍均录得双位数亏损。而其目前仍在管理的三只基金自成立以来均未实现盈利,其中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基金成立四年多时间,亏损幅度已超过50%。

相比之下,张坤的情况稍显乐观。根据一季报披露,其管理的四只基金继2024年收益转正后,2025年一季度继续维持正增长。具体而言,易方达蓝筹精选、易方达优质精选、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易方达亚洲精选在今年一季度期间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8.6%、8.4%、9.74%、6.05%,均跑赢了业绩比较基准。

不过,拉长时间维度来看,其管理基金近两年和近三年整体收益仍为负值,其中易方达优质精选、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成立至今尚未回本,且整体管理规模相比高峰期缩水超过54%。

张坤历任管理基金任职回报 图源Wind

超额收益难题何解?

明星基金经理光环渐褪,易方达旗下基金的业绩表现也暴露出这家行业巨擘面临的深层困境。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25日,易方达旗下有显示收益的基金共有428只(仅统计初设基金),其中125只基金自成立以来回报率为负,占比接近30%,股票型基金更成为重灾区——在173只产品中有78只持续亏损,占比达45%。

这组数据背后,不仅是市场波动的冲击,更暴露出大规模资金管理下难以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行业性难题。

以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为例,该基金在2021年二季度规模一度逼近900亿,成为市场现象级产品,但随着市场风格切换,核心资产估值回调,该基金净值出现显著回撤,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累计收益率较巅峰时期大幅缩水,管理规模也已腰斩。而这一现象在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中并非个例。

规模的快速扩张曾是易方达的优势,如今却成为业绩增长的枷锁。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易方达管理的基金总规模为19468.5亿元,相比去年年末减少116.82亿元,其中,非货基规模为13138.57亿元,相比去年末减少219.75亿元。

尽管规模出现小幅收缩,但易方达仍稳坐公募基金规模榜首,庞大的资金体量对投资策略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当基金规模达到百亿甚至千亿级别,投资标的的选择范围受限,调仓难度大幅增加,“船大难掉头”的困境尤为明显。

例如,当市场热点频繁切换时,大规模基金难以迅速完成持仓结构调整,容易错失阶段性投资机会;而在市场下行阶段,因持仓流动性限制,又无法及时止损,进一步加剧了业绩波动。此外,规模增长带来的管理成本上升与业绩提成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使得投资风格趋于保守,超额收益获取难度持续加大。

面对规模与收益的矛盾,易方达正通过人事迭代与科技赋能寻求突围。在投研团队建设层面,公司采取“外引内育”策略来强化人才储备:一方面大规模引入外部新鲜血液,近一年来易方达新聘基金经理数量达20位,远超行业4.85位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则加速内部梯队培养,此次冯波、杨宗昌卸任产品就是由王司南、邱天蓝、欧阳良琦等新生代基金经理接棒。

数字化转型层面,易方达持续加码科技与AI布局。近一年来,公司不仅完成自研金融大模型EFundGPT的私有化部署,更融合DeepSeek技术实现智能投研能力跃升,同时任命具有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刘硕凌担任首席信息官,从技术架构到人才配置全方位强化AI基因。

这场涵盖管理层、投研团队与技术架构的系统性变革,是否能真正重塑这家资管巨头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时间和市场检验。■

0 阅读:2
线手老赵

线手老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