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中的“豹”1A5坦克

阿隆过去 2024-03-19 06:49:13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4.01.008

在俄乌冲突中,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坦克装甲车辆,其中不乏“挑战者”2、“豹”2、M1A1“艾布拉姆斯”这样话题话度很高的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不过在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提供的坦克装备中,“豹”1A5却是十分尴尬的一个型号,它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没能获得乌克兰军队的认可。

前言

2023年2月,丹麦、德国和荷兰三国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百余辆“豹”1A5主战坦克。经过数月的运作后,已有30辆“豹”1A5于2023年8~9月期间抵达乌克兰,并在经过适当准备后编入乌军部队装备序列用于冲突前线。同时,更多的“豹”1A5也在途中,例如莱茵金属公司于2023年11月14日宣布,已收到德国联邦政府的32辆“豹”1坦克订单,计划于2024年初交付。报道指出,这些坦克包括25辆战斗坦克、5辆装甲救援车和两辆训练坦克,均来自企业的工业库存,订单还包括培训、物流、备件、维修和其他支持服务。

德媒还报道称,德国政府计划在2024年继续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将原定的40亿欧元预算提高到80亿欧元。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在2023年11月13日的欧盟会议上表示,德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将在明年“大规模扩大”。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也在11月14日的欧盟国防部长会议上确认了这一计划。如果这一计划得到德国议会批准,援乌装备清单中可能还会增加更多的“豹”1A5,毕竟在冷战期间,德国曾生产数千辆“豹”1系列坦克用于自用和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升级为“豹”1A5标准。德国自己的“豹”1A5在2003年全部退役,但许多坦克被莱茵金属公司回购后作为工业储备存储,除了回购德国的退役“豹”1A5,莱茵金属公司也同样回购了其他国家的退役“豹”1坦克,因此其储量相当可观。此外,西方的一些私人企业也拥有“豹”1坦克资源,例如比利时防务承包商OIP公司在其仓库中封存了50辆“豹”1,所以西方有能力根据北约的政治需要,向乌克兰大量供应这种冷战时期的经典德制坦克。

然而,乌克兰军方对这种坦克似乎并不满意,甚至一度因质量问题与德方发生争端,拒收首批运抵的10辆“豹”1A5。乌克兰为何对“豹”1A5持有保留态度,无疑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豹”1A5基本概况

“豹”1是一种经典的西方第二代主战坦克,也是二战后德国首型国产坦克,是德国重建坦克工业的标志性产物。1955年,由于筹建中的西德陆军对所接收的美制M47/48坦克并不满意,再加上作为对法德联合坦克计划的回应,德国国防部提出了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制要求,并组织了两组公司(即A组和B组)参与两国的样车选型。第一批初始样车于1960年完成,在经过初步评测后,西德国防部决定集中发展A组样车方案(这组公司包括马克公司、容克公司、卢瑟公司,约登公司及波尔舍公司)。在分别生产了30辆和50辆两轮样车后,进入低速生产状态的预生产型坦克开始在西德和其他北约国家境内展开了更为广泛的试验。由于整个试验过程相当完备而细致,A组预生产型坦克的瑕疵在1962年已经被认为剔除完毕,这使德国国防部下决心采购这种国产坦克(换句话说,西德决定甩开法国人单干),逐以“豹”式主战坦克的名义定型投入。1963年7月,克劳斯-玛菲公司接受政府的1500辆订货。克虏伯-马克公司被指定为生产装甲抢救车、装甲工程车和装甲架桥车的总承包商,同时生产少部分“豹”1坦克。1964年秋,联邦德国政府为批量生产该坦克投资15亿马克。整体来说,除了装甲较薄外,作为MB838柴油动力机组、L7A3坦克炮与机电混合式火控系统的完美组合,车体宽大的“豹”式主战坦克重建了人们对德式坦克技术的信心。

1963年,克劳斯-玛菲公司被指定为“豹”式主战坦克生产的总承包商,而马克公司则负责生产同一底盘的装甲抢救车、装甲工程车以及装甲架桥车的生产。 第一批生产型“豹”式主战坦克在1965年9月9日完成,此后在生产线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终关闭时,各型“豹”式主战坦克(视装甲配置和火控系统繁简程度不同,主要型别有基本型/A2/A3/A4)共生产了6245辆之多,并出口到约占一半的北约成员国,堪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成功的西方坦克——各型“豹”式主战坦克获得的声誉,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美国的M60系列和英国的“百人队长”系列,这一点从“豹”式主战坦克在北约内部的分布范围就可见一斑。“豹”1主战坦克在技术上曾经得到了普遍认可,更重要的是,作为联邦德国坦克工业重建的一个图腾,这个型号的出现意味着日耳曼战车被再次发动起来了。

事实上,即便是后来更为声名显赫的“豹”2主战坦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豹”1进行技术增强的产物。同时,由“豹”1坦克底盘发展的衍生型号,如坦克抢修车、坦克架桥车、战斗工程车等,也在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等国服役。当然,随着“豹”2坦克在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技术成熟状态,开始入列服役,“豹”1坦克在北约军事系统中的地位开始下降,但由于仍有相当的使用价值,所以1986年之后,1225辆“豹”1坦克经历了一次重大改进,升级为“豹”1A5。其总的思路是基于“豹”1的技术升级成果,再融合“豹”2A4坦克的火控系统。改良计划始于1982年,当时西德陆军在6辆“豹”1A1坦克上进行了比较试验,分别安装了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的拉姆斯塔M/EMES17型火控系统、克虏伯-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的FLP-10/EMES18型火控系统和蔡斯公司的AFLS/EMES12A4型火控系统。经过试验,西德陆军选择了克虏伯-阿特拉斯公司的改进方案,并在1986~1992年期间对1225辆“豹”1A1进行改进,被称为“豹”1A5。与之前的所有“豹”1相比,“豹”1A5在火控系统方面进行了加强,其中,EMES-18型火控系统具备了稳像性能,其性能几乎与“豹”2A4坦克相当。此外,“豹”1A5还采用了微光夜视仪来替代最初的B-1712型红外夜视仪,该夜视仪配备了XSW-30-U红外大灯,提升了坦克在夜间作战的射击距离。另外,坦克还对灭火抑爆系统和炮塔附加装甲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对于车况不佳的指责

在俄乌冲突持续进行了500多天之后,乌克兰军队对坦克有着越来越旺盛的战场需求,这主要是由于乌克兰军队此前蒙受了巨大损失,战前的装甲部队技术装备基本被打光了。对此,最好的说明莫过于2022年6月17日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卡尔彭科在接受外媒采访时,首次公布了乌克兰军队技术装备的战损情况。他披露说,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军队已经损失了400多辆坦克,1300多辆装甲车和700余门火炮,损失总数占到了乌克兰军队装备总数的一半左右。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的讲话具有一定权威性。况且,冲突爆发前,乌克兰军队纸面上的坦克数量大概是100余台T-80BV,200余台T-80UD,700余台T-64BV/BM1,100余台T-72AMT/UA1,加在一起大概有1100多台,确保乌军的每个旅都有1个坦克营。步兵战车等其他装甲作战车辆则装备有1400多台BMP-2和1000多台BMP-1,还有100多台BMD伞兵战车,此外BTR系列(包括BTR-80和自产的BTR3/4等)共有800余台。考虑到装备完好率问题,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承认的这一损失数字在比例上,的确占到了战前乌军现役可实际运作坦克装甲车辆的一半左右。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俄罗斯联邦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少将发布俄武装部队在乌特别军事行动的最新简报中称,自开战以来,俄军共摧毁3587台坦克和装甲车、2013门各型火炮、539辆火箭炮、342套防空系统、3658辆各型军车及205架飞机、131架直升机、1233架无人机。虽然作为交战的另一方,俄军战报中的乌军损失数字必然有所夸大,但乌军的实际损失必然在这两个数字之间。也就是说,没有俄军战报中那么多,但也可能没有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承认的损失那么少……开战仅仅3个多月后,乌克兰军队的坦克装甲车辆就蒙受了如此惨重的损失,如果没有北约国家的支援输血,这场战争显然是难以为继的。这就是说,德国等北约国家提供的“豹”1A5,对于乌克兰方面来讲本应是雪中送炭式的支援,然而事情却似乎并非如此。据外媒报道,在2023年9月,乌克兰与德国因“豹”1A5型中型坦克移交问题而发生激烈争端。乌克兰对德国转交的首批10辆“豹”1A5非常不满,认为这些坦克车况极差,存在大量故障,无法正常使用,一怒之下宣布拒收这些由德国移交而来的坦克。

当然,“豹”1A5被乌克兰方面“嫌弃”并非无原因。乌克兰方面指责德国提供的“豹”1A5车况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托辞。“豹”1坦克经历了从A1到A5的5个改进型号的发展,然而只有A2、A3和A4这3个型号是全新制造的,分别有232辆、110辆和250辆。而“豹”1A1(包括“豹”1A1A1)型则是通过对最早期的“豹”1坦克进行工厂改进而来的。从1971年起,联邦德国将1845辆“豹”1原型坦克送回制造厂进行改装,改进项目包括安装火炮热护套和稳定器、换装新型履带、增装裙板等。改进后的“豹”1原型坦克被称为“豹”1A1坦克,随后对该坦克又进行了改造,例如在炮塔和火炮防盾上加装了布洛姆·福斯公司研制的附加装甲、车体前上装甲板上焊接附加钢装甲、改进了空气滤清器的性能等,经过改进的“豹”1A1坦克称为“豹”1A1A1坦克。“豹”1A5则是在“豹”1A1/A1A1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升级而来,这就是说尽管是“豹”1系列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版本,但车体却是最老的。“豹”1坦克从1963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到1972年停产,总共制造了1800辆。这意味着乌克兰所获得的“豹”1A5型坦克,其车体最的也是在1972年生产出来的,目前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所以乌克兰方面反映“豹”1A5的车况不佳很可能是确实存在的。

对此,另一个“豹”1A5坦克保有国丹麦向乌克兰提供捐赠的情况也很能说明问题——2023年9月,外媒报道称,因存放在仓库的坦克需要翻新才能投入使用,丹麦方要求博物馆提供“豹”1A5坦克馆藏,用它们来培训乌克兰军人。报道称,3家博物馆同意提供6辆“能够使用的”坦克,以便“立即开始”对乌克兰坦克兵的培训。由于某些培训内容需要使用具备作战能力的坦克,但被存放在仓库中已19年的约100辆丹麦陆军“豹”1A5坦克需要经翻新维修才能投入使用,但培训工作不会等待,因此,丹麦军方不得不向丹麦博物馆寻求帮助,博物馆中陈列的少量“豹”1A5坦克的状态显然要好于被存放在仓库的近100辆坦克。

更为深层的“嫌弃”

不过,车况不佳并不是“豹”1A5被乌克兰方面“嫌弃”的全部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波兰和捷克向乌克兰提供的400多辆T-72系列坦克的生产年份和车况未必比“豹”1A5更好,然而“豹”1A5之所以被乌克兰方面“嫌弃”,实际上有更深层的原因,这要从“豹”1A5本身的设计定位及其反映的战术技术性能方面寻找问题。尽管一些西方军事专家强调,即使是老式的“豹”1A5也可以对抗俄军坦克,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豹”1系列是冷战中装甲防护最薄弱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之一,其炮塔为铸造结构,具有较好的防弹外形,但装甲较薄,防护性较弱。尽管拥有犀利的火炮、强悍的动力系统和精密的火控系统,但本质上不过是一种以“坦克”的名义掩盖起来的“自行反坦克炮”。

事实上,即便是早期的“豹”2坦克,其装甲防护水平也处于相当可悲的境地。比如在早期的“豹”2A1上,正面主装甲只是包裹在外层均质钢装甲内的由多层硬度250~600BHN的高硬度钢板组成的夹层,这些不同硬度的钢板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期间的缝隙使用耐火橡胶填充,构成混合型间隙装甲结构。按照国内某些科研机构分析的结果,“豹”2的主装甲夹层是由250BHN、430BHN和515BHN这3种高硬度钢板叠加组成的,同时从“豹”2A2开始又在钢板间隙中添加了聚乙烯,并添加锂和硼以增强对核辐射的防护能力。虽然这种高硬度钢板的焊接极为困难,通常使用高压轧制工艺制成很薄的小块状,然后将不同硬度的钢板层叠再用螺栓固定在主装甲中钢制的骨架上。可惜的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所谓多层硬度间隔装甲,在以3BM32为代表的苏联1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胁下却不堪一击。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测试中,使用3BM32的T-72B型坦克分别在1000、1500、2000米对早期型“豹”2实车进行了实弹射击测试,在1500米以内发射的15枚炮弹全部正面贯穿了用于实验的“豹”2A3主装甲,用德国人自己的话说“就像打奶油一样”。“豹”2尚且如此,“豹”1A5的装甲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作为一种将装甲防护置于末位的第二代主战坦克,“豹”1被如此设计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就是“前沿防御”。在1949~1954年的“冷战”初始阶段,美、苏的力量虽然旗鼓相当,但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却处于相对劣势。于是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思想的蔓延,对社会主义阵营实施战略包围和加强其霸主地位,对苏联实行了主要依靠常规力量的“遏制战略”,在军事上开始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重兵对峙的格局。在这一背景下,联邦德国只能“被迫”奉行“纵深防御”战略,当时联邦德国国防军尚未正式组建,在中欧,北约仅能以12~14个师与华约100多个师对峙,根本无法在联邦德国东部边界建立一道绵亘的防线。因此北约计划在华约发起进攻后,北约军队在整个防线实施全面迟滞作战,以莱茵河作为最后防线,在此调整兵力,与前来增援的兵力一起发动反攻,将敌逐出联邦德国国土。“纵深防御”的实质是,以牺牲联邦德国大部分领土来换取增援兵力前调的时间,但显然这样的战争无论胜负,对联邦德国而言都意味着灾难。所以在联邦德国国防军组建以后,很快改奉“纵深防御”为“前进防御”,最后防线由莱茵河前移至威悉河-莱希河一线,并因此需要将装甲机械化部队作为联邦德国国防军的建军主体。 联邦德国朝野一致认为,只有“尽量向东”实施防御,中欧的全部防御才有意义。

联邦德国之所以奉行“前沿防御”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它地处欧洲中心,东面与华约国家接壤,西临法国,南有阿尔卑斯山,北濒波罗的海,是东西欧的战略要冲,苏联欲霸欧洲,必须从联邦德国开刀。联邦德国南北长,东西窄,东西最窄处仅225千米,最宽处也只有480千米,没有战略纵深,因此寸土必争,少失领土,将进攻之敌阻于边境地域,是联邦德国得以生存的重要前提。 但这样一来,作为北约第一线部队的联邦德国国防军,必须在苏军的进攻中坚决顶住苏军的第一波次进攻狂潮,结果鲜明的本土防御色彩从一开始就贯穿了联邦德国国防军装甲部队的作战理念——这将是一支强调以连绵不断的机动防御作战,来阻止苏联坦克前进的装甲力量。联邦德国国防军就此认为,“对华约武装力量的防御作战,主要是一场对敌坦克的战斗”。而“前沿防御”一旦失利,华约军队便会长驱直入,如同冲决堤坝的潮水难以阻挡。中欧失守,北约的全球战略必将被打开一个巨大缺口,严重危及美国的根本利益及其全球战略。因此“前沿防御”不仅对联邦德国生命攸关,而且也维系着整个北约尤其是美国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前沿防御”绝不是“马奇诺思想”。两者的差异不仅仅在于“前沿防御”并不是一条纯粹由钢筋水泥筑成的防线,而且它的纵深要远远大于“马奇诺防线”。更重要的是“前沿防御”运用的是积极防御的作战方法,即陆、空密切协同的机动防御,而不是被动的固守防御,被分割为旅级战斗群规模的装甲部队,成为了“前沿防御”在战术上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豹”1乃至“豹”2则都是围绕这一战略思想打造的产物,它们的价值主要是在以迟滞、袭扰、突击等作战方式,不断与敌前卫或突入的先头部队保持接触,但又不寻求决战,迫使敌人反复由行军队形变为作战队形,大大降低其进攻速度,疲惫、消耗敌人。从迟滞地带往后的100千米划为防御地带。当迟滞部队的主力撤至防御地带时,第二阶段的作战便告开始。机械化旅的防御纵深最大为25千米,由数个营的防御地域组成。利用设伏的连、营级装甲机械化分队给敌人以突然袭击,大量消灭其装甲兵力,随后迅速转移。利用这种作战方法,己方与敌方的损失比例可控制在1:6。较大城市和森林地是长时间坚守的目标,它们犹如无底洞,可以牵制敌人几个师的兵力,打破敌人快速突击的计划。为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可设置各种障碍物,诱逼敌人向己方指定方向机动,然后以预设火力将其歼灭。 显然在这种作战中,机动和火力要比装甲防护更为重要。

当然,在“前沿防御”的第三阶段,也需要进行战略反攻。反攻是在主、客观条件均已成熟的情况下发起的,即己方强大的预备队已前调、展开,敌人已出现溃散端倪。反攻可以由正面发起,也可从敌薄弱的翼侧发起。如果有充足的、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为核心的战役预备队,也可从突破口插入敌纵深,将敌第一梯队与其第二梯队割裂后加以歼灭,或者从敌背后实施突击,同时将其支援兵力、后勤、防空兵力一举歼灭。反攻的目的在于,将敌歼灭或逐出国土,夺回丢失的领土。装甲防护不足的“豹”1并不适合执行这类任务,但冷战中的北约是一个高度协作性的军事集团,所以负担这一任务的,主要由美、英军队装备的“巴顿”、“百人队长”或是“酋长”坦克来执行,这些英美坦克的装甲防护情况要比“豹”1好得多。所以可想而知,作为在冷战中为前沿防御的迟滞作战而设计的“专用工具”,当“豹”1A5被投置于当前俄乌冲突这一完全不同的战场环境,它会引起乌克兰军方怎样的反应。

法国媒体2023年10月的一篇报道称,在俄乌冲突爆发20多个月后,按照估计,俄军仍控制了乌克兰约17.5%的土地。一些重要城市,包括马里乌波尔、塞维罗顿涅茨克、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首府,以及成为俄乌冲突绞肉战象征的巴赫穆特都掌握在俄军手中。因此,基辅方面如果要让当前的俄乌冲突有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从政治角度来看,反攻就是一种必须作出的姿态,泽连斯基从一开始就坚持认为,必须拿回所有的领土,包括克里米亚才算胜利。反攻,当然是为了收复一定的领土,但大多数分析认为,乌克兰不可能通过一次反攻彻底翻盘。但反攻的意义也不在于翻盘,而在于树立信心。俄乌冲突至今,西方提供了大量援助,欧洲甚至抗下了能源危机,瑟瑟发抖地度过了一个冬天。如果在下一个冬天结束之前,乌军没有任何动作和进展,那还怎么指望新一轮的援助呢?

然而,反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军事任务。毕竟在长长的接触线上,俄罗斯部署了大约20万军队和戒备森严的防御工事。这意味着乌克兰军队即需要作周密的军事部署,要让对手搞不清楚你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动袭击。也需要为部队进行充分合理的武装,配置适合的武器,但“豹”1A5显然不是执行这类行动的理想装备。事实上,作为源自苏联军队一部分的乌克兰军队,其中高层军官有很多是装甲兵作战的内行,他们很清楚究竟怎样的技术装备才能实现其统帅部预定的战略目标。况且,乌克兰自身也曾经是苏联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冷战时代最著名的苏联T-64系列坦克的设计单位正是哈尔科夫的莫洛佐夫设计局,主要生产链条也在乌克兰境内,而这种坦克当年正是为了突破北约在中欧的前沿防御而设计制造的,其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击碎“豹”1的迟滞。可以说,乌克兰人对于“豹”1A5的战场价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着相当充分的发言权。

更进一步来讲,当以德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开始将越来越多“豹”1A5这样过于老旧的装备清仓处理式地塞给乌克兰人时,也预示着一种态度的转变,即对于乌克兰战事的厌倦。英国《金融时报》就在2023年11月的一篇报道中称,乌克兰在反攻没有明显进展后正逐渐失去西方支持,基辅对此“感到紧张”,“近一段时间以来,种种迹象均暴露出西方日益蔓延的‘援乌疲劳综合征’。”在这一背景下,乌克兰的处境愈发艰难,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一家名为“欧洲改革中心”的欧洲智库在2023年11月21日也发布报告称,一些西方领导人已显现出“援乌疲劳”迹象。美欧对乌克兰提供进一步援助的前景都在恶化,西方国家内部政治导致未来对乌克兰的军事和财政援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新一轮巴以冲突也在分散西方对乌克兰的注意力。导致西方国家援助减弱的原因有多种。首先,乌克兰政治和经济改革进展缓慢,西方国家的期望未能实现。这让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领导层产生质疑,对其援助的意愿减弱。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西方国家在面临一系列内外挑战的情况下,对乌克兰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有所减弱,乌克兰政府当然对此感到担忧。基辅方面认为,西方国家的支持是其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和平的关键,然而随着援乌疲劳综合征的蔓延,乌克兰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边缘化,这对其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那么,对于基辅来讲,西方开始大量将“豹”1A5提供给乌克兰是否隐喻着某种倦怠的政治符号?这是可以想象的。莱茵金属公司2023年2月表示,可以从自己的库存中提供多达88辆“豹”1和22辆“豹”2。显然,“豹”1的数量要大大多于“豹”2,这对于乌克兰来讲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毕竟“豹”1接收的越多,西方提供“挑战者”2、M1A1、“豹”2这类高档装备的比例就越小,乌克兰为什么会反感“豹”1A5?原因似乎不言自明了。

结语

俄乌冲突中的“豹”1A5角色尴尬,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军事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政治方面的考量。但究其根本,主要还是政治因素使乌克兰对“豹”1A5的态度复杂化。毕竟,西方民众对于大量军援乌克兰的数额之巨大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烦躁。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662亿美元的财政援助,使乌克兰成为自二战以来接受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五角大楼和国务院的官方数据指出,近1年半以来乌克兰从美国获得的662亿美元的援助中,军事援助占大头,超过430亿美元,这包括价值约235亿美元的军事装备直接赠与、180亿美元的武器生产资金以及15亿美元购买其他国家装备的补贴。此外,美国还向乌克兰提供了约20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以及26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奥汉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称这一数字“令人震惊”。他将当下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与二战后为帮助西欧重建而发起的马歇尔计划做了比较:二战后美国向整个欧洲援助了约131亿美元,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1500亿美元。而当下乌克兰一个国家在一年半内就“耗费了整个马歇尔计划的将近一半”。《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国会研究处的对外援助报告称,与当下美国向其他盟国提供的财政支持相比,这一金额也“独一无二”: 美国在2022~2023年向以色列援助了86亿美元,向埃及援助了33亿美元,而这两个国家是同期除乌克兰外受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这篇报道的言外之意,无非是在暗示,西方公众对于军援乌克兰的“太多”,已经深感不满。这是否会对西方的政策走向产生影响?答案是可能的。所以对于乌克兰来说,一个坏消息是,西方国家似乎不会继续提供太多较先进型号的坦克,一个好消息是,德国似乎可以提供更多的“豹”1A5坦克。但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么?

0 阅读:0

阿隆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