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退市浪潮下的企业众生相:从黄金巨头到央企的“断舍离”

羽虚客大 2025-03-31 21:28:38

一、谁在主动退市?市值与企业性质共性

2025年A股市场掀起一股主动退市潮,对市场打击很大,以前相当一部分长期资金逻辑是在绝对低点杀入,长期持有,经常做T,赌的是央国企金饭碗,但现在天塌了,以后再没躺平的生意了。

1. 玉龙股份(市值102亿元):地方国企背景,控股股东为济南国资委旗下的济高资本。这家老牌黄金企业因现金流枯竭、核心资产被冻结、多起债务诉讼缠身,成为2025年首家主动退市公司。

2. 中航产融(市值303亿元):央企代表,实控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尽管背靠航空工业集团,但受业绩下滑(2024年预计亏损0.48亿元)和27亿元股权回购纠纷拖累,成为第二家宣布退市的“巨无霸”。

3. 经纬纺机(2023年案例):同为央企,主动退市时以高于市价15%的溢价回购股份,成为市场化退市的标杆。

市值共性:百亿至三百亿级企业为主,显示主动退市并非小公司的“专利”,规模企业同样面临生存危机。

企业性质共性:以国资背景企业为主导,地方国企与央企占比高。这类企业退市往往与政策引导、战略重组相关,而非单纯的市场淘汰。

二、控股股东的“救赎剧本”:现金选择权与战略腾挪

主动退市企业的控股股东普遍展现两大特征:

1. 提供现金选择权:

- 玉龙股份的济高资本以13.2元/股(略高于市价)回购股份,需斥资73亿元,但账面资金仅5.26亿元,暴露“蛇吞象”式的资金压力。

- 中航产融的大股东中航工业则提供3.54元/股(高于市价0.1元),但低于净资产,折射央企“壮士断腕”的务实策略。

2. 承担战略重组责任:国资股东更倾向于将退市作为“缓冲带”,例如玉龙股份承诺退市后优化矿产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中航产融则强调“风险化解前提下的发展”。

信号解读:现金选择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保障,控股股东通过退市规避强制退市的声誉风险,同时为后续资产重组争取时间窗口。

三、主动退市潮的深层逻辑:从“保壳求生”到“断臂重生”

1. 财务困境驱动的被动选择:

- 玉龙股份的-22.71亿元现金流净额、中航产融的22亿元资产减值,揭示行业周期波动与内部治理失效的双重打击。

- 黄金价格高涨却难享红利(玉龙股份因矿产项目投入大、设备老化),反映资源型企业转型失败的通病。 虽然网友戏称其想吃独食,只能与股民共患难,不愿与股民同享乐。

2. 政策与市场的共振:

- 2024年《退市新规》鼓励主动退市,避免强制退市引发的股价暴跌和中小股东血本无归。

- 国资企业率先响应政策,通过退市实现“轻装上阵”,例如中航产融计划聚焦航空主业,剥离非核心资产。

3. 资本市场的成熟化信号:

- 对比欧美成熟市场(主动退市占比超50%),A股主动退市比例仍低(2024年仅1家),但玉龙、中航产融等案例显示“市场化退出”意识觉醒。

- 退市从“污点”变为“战略工具”,企业更注重长期价值而非上市光环。

四、启示录:投资者的“避坑指南”与市场进化

1. 警惕现金流“黑洞”:玉龙股份的案例印证巴菲特名言——“现金流是企业的氧气”。

即使营收增长(玉龙黄金业务增24.2%),若现金流持续为负,仍可能猝死。

2. 穿透“国资信仰”:央企、国企不再等于“免死金牌”,那些寄希望于低位进场躺平几年吃一大口肉的可能偷鸡不成反失把米,开始对股民全方位围杀,包括长期资金。

以后只关注单方面投资行为将面临巨大风险,不会退市的企业不存在了,投资需关注其债务纠纷(如中航产融27亿诉讼)、管理层稳定性(玉龙董事长辞职)等风险点。

3. 拥抱市场新生态:主动退市常态化将促使投资者从“炒壳”转向价值投资,倒逼企业提升治理水平。 同时躺平也将面临巨大风险。

结语:主动退市浪潮下,企业上演的不仅是“撤退的艺术”,更是市场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成熟的进化史。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对于资本市场,则是一场关乎生死效率的重构实验。

0 阅读:82

评论列表

49xxx77

49xxx77

2
2025-04-01 10:12

国运之战了

羽虚客大

羽虚客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