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艺术创作:
2009年---漆画(斜阳夕照),壁画(祥和九洲)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8年---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大厅 石浮雕壁画《青春北服》
2007年 瑞金中央根据地纪念馆 大幅油画《瑞金会师》、《依依惜别》
2007年 北京首都机场新航站楼 大幅丙烯壁画《亘古的天地》、《江山多娇》,锻铜壁画《华夏之魄》《流动的旋律》
2006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逸夫楼 石雕壁画《华夏医药之光》
2005年 漆画《山风吹过》入选第六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5年 中国银行王府井综合楼 汉白玉浮雕壁画《祥和》、丙烯壁画《继往开来》、《山河交响》《大地之声》
2005年 江西南昌人民公园 大幅浮雕壁画《方志敏》
2004年 浮雕壁画《渤海明珠》入选首届全国壁画大展(中国美术馆)
2004年 国画《日丽风和》入选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大展(中国美术馆)
2004年 合作主编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基础教材《装饰图案及应用》
2004年 中房长远天地房地产总公司 大型壁画《自然的回声》、《天地长远》
2003年 江西宾馆大厅 汉白玉浮雕《五洲巡礼》
2003年 辽宁省老干部活动大厦音乐厅 大理石雕塑《五音》、《九乐》
2002年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报告厅 汉白玉浮雕《过去现在未来》
2002年 北京化工大学逸夫楼(图书馆) 大型丙烯壁画《万壑争流》、大幅锻铜壁画《追日》
2002年 出版《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系列画册----周涛作品集》
2001年 北京立业大厦 大幅壁画《南国四季》
2001年 作品《远道斜阳》入选新时代中国画大展(中国美术馆)
2001年 作品《出浴图》入选二十一世纪江西名家新秀精品展(江西展览馆)
2000年 北京和平里文明示范区 汉白玉雕塑《吾山吾水》、《奋飞》、《远望》
2000年 作品《听风》入选首届华人艺术大展获银奖(中国美术馆)
与唐、宋同韵
——评周涛生宣重彩作品
1985年李小山先生发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距今已近四十年,中国画的兴、衰之争至今不绝于耳。悲观之声,振聋发聩;乐观之见,发自肺腑,但拿不出具体作品支撑自己观点。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画上,“太照顾了透视学,往往会破坏了中国画的构图法(经营位置),同时太讲究解剖学与光的问题,就会把中国线条美(勾勒法)与渲染法搞乱了。”近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周涛,在生宣上探索重彩画法取得可喜的成就,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突破了重彩只在熟宣上绘制的传统,吸收了当代艺术理念,在生宣上精耕细作,从构图、造型、用线到染色面目一新,央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精神清晰可鉴:把“抒情”放在首位,用线简约、摡括物象结构本质;把复杂的色彩世界主观加以处理,表现有秩序的空间推移;物象的外轮廓形象清晰、明确,造型具有影象特征。
▲《听风》生宣重彩101×101cm 2000年周涛,1963年11月生于河南,高中毕业后服役三年,1983年退伍先后在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江西南昌画院工作,1987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进入壁画专业,追随袁运甫、杜大恺先生学习装饰绘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成立于1959年,成立之初,张光宇、张仃先生就明确提出:白描课与重彩写生是我们专业的看家本领。(写实)绘画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包围物体外形的轮廓线;第二部分是阴影。这里的轮廓线是由面转化而来,充当物象结构的一部分,是塑造体积感的重要一环,忽视轮廓线和解剖学,“在形象刻画中不强调立体感,在构图处理中不强调深远感,便易于追求画面的装饰效果。”
▲《晨日佳丽》生宣重彩110×110cm 2000年周涛的作品极富人文主义精神,即现实人间的生活气息。他的作品不是古人的造型、古人的服饰、古人的生活场景,从不借古开今,无病呻吟地抒发思古之悠情,而是表现现代人的欢乐生活,人物、山水、静物、动物、植物都能进入了他的画面,成为他抒发情感,与观众紧密交流、互动的媒介,那唯美的造型散发出来质朴的人性,与中国古代绘画造型的追求异曲同工。从周涛作品的造型来看,清华绘画精神精神明显:在平面寻求丰富的层次变化,用结构引伸出的线表现画中人物的情感,悠闲而平淡,很容易使观众在喧嚣的世界中体会心灵的宁静。眼是心灵的窗户,周涛的作品吸收宋代梁楷、清代陈洪绶人物造型的特点,夸张两眼的距离获得人物质朴的表情。作品注重对眼神的刻画,在低明度的色彩中精雕细琢,传达画中人物的心境,如作品《清风白曰》裸女透出的略带挑逗的眼神,《晨月佳丽》中人物中富有节奏而快乐的眼神,《听风》中那沉浸风中纯真的眼神等,是烘托出画面情感的点睛之笔,轻松自在而思无邪。
在八大山人纪念馆工作期间,周涛负责真迹保管工作,八大山人的水墨写意,抒放胸怀,笔、墨皆在把握之中,其作品由于是生宣着墨,笔、墨力度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纸的纤维上浮,表面没有干涩质感,笔与墨散发着一种柔润的生机。周涛受此启发,在自己的创作中尝试另避溪径,在生宣中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生宣浸洇性强,具备很好的吸水和吸墨性,能产生非常好的晕染效果,但落笔水墨即渗沁迅速,不易掌握;熟宣由于表面多了一层胶矾涂层,表面比生宣渗透性减弱,水墨可以层层皴染,墨色不易晕散;在绘画过程中,线和结构容易把控、处理,但色彩易于堆积于纸的表面,在画面表层形成色浮层,从而影响下一歩的染色。任何材料、媒介优点和缺点不是永恒不变的,只要能找到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能就变成优点。不易浸洇虽然能决线的问题,但在对色的阻遏上和画面质感上的弱点显而易见。周涛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就已经开始用生宣画水墨、写书法,从中体会墨、色与纸的冲突与融合,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出路。这时他也用盐、用洗衣粉、用洗洁精等能溶于水的各种材料,从中寻找控制墨、色、线的方法,他发现在生宣上用猪鬃油画笔不断点垛,使墨和色渗入纸的纤维之中,然后用水把浮于纸面的胶和杂质洗掉,为下一层上色作准备,避免了因胶和杂质在纸面的不断积累,凝结,使色彩变得灰暗,在洗的过程中,因笔的揉搓,纸的底层纹理显现出来,色彩美而神秘。
▲《高台秋色》生宣重彩 117x116cm 2002年“为了让作品在第一眼就给人留下宏伟的总体感觉,应当避免过于刻意地安排细微光线,也不必追求色调的变化,而要让静穆与单纯支配整个画面,必须做到色彩统一而简明。”周涛的作品始终恪守着个原则,用线构造形象,用色渲染气氛,在色彩上作文章,为了色不掩线,细心调整线的灰度,使其不至于被色彩所淹没,也不至于过分突出于色彩的整体,他常通过降低或提高色彩的纯度或含灰度来消除色彩的过火或过生的感觉,用洗画、背托、渗染调整色彩的整体关系,为了使一块颜色能溶入画面的整体和其它色彩和谐,几十上百次反复罩、染,使黑、白、灰关系在极低的明度对比中,准确表现画面的素描关系,因此,作品画面的色彩沉稳而有力度。周涛的《晨月佳丽》取材于三个人的舞蹈动作,原本只有画面中心的两个人,右边缓缓走进画面的蓝衣女子是依红衣女子为原型根据构图需要加上去的。在色彩上,他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对比,在各个色块极低的明度中保持黑、白、灰的准确对比关系,在极低的明度中小心翼翼地利调整色相的对比,增加画面中心红衣女子在色彩上所占的面积,通过色相対比衬托画面中心人物。在背景中,人物的阴影和后景墙壁的黄色几乎达到黄色与棕色的临界点,多一分,难与画面协调,少一分色彩缺乏力度。在地面和两个蓝衣人物,在低明度的蓝里,通过色彩的不同倾向加以区分,人物的远近空间,地面厚重都为画面环境营造了庒重、活泼的气氛,色彩灰而亮。
▲《远道斜阳》生宣重彩 115x115cm 2001年中国绘画的线是一根流动平滑的线,有动感、有骨骼,不完全充当表现对象的结构,因此,线是可以按创作者的审美需求被重新进行摡括,取舍,使其气韵连贯,能单独具有审美特性,用“线”抒情己经渗入中国绘画的骨髓。在中国绘画中,解剖学不占主要位,线是造型基础,人物结构主要靠线变化来表现,排斥光、色、解剖的制约,用线简约、摡括物象本质的结果必然是物象的外轮廓形象清晰、明确,在平面中求变化,在空间的微调中求色彩。
▲《华叶缤纷》生宣重彩 101x101cm 2001年“造型艺术中最直观的教学关键:眼睛教眼睛。”1990年,周涛跟随袁先生绘制京西宾馆《青山揽胜图》,袁先生从绘制线描稿到现场色彩调试亲自示范,耳濡目染使周涛在此期间就对线、色、构图、创意等创作规律与形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周涛在校其间每年署期都出去写生,从生活中获取养份,体会线的内涵,滋养自己的艺术理想。1990年的暑假,周涛深入云南边陲,那里河流纵横,空气潮湿,俯视有水,平视有屋,远视有山,画面饱满,远近错落有致,这如画的景色深深吸引了周涛,他在长廊里坐下,拿起画笔,创作线描长卷《吊脚楼》。面对直线密布的吊脚搂的支撑柱大胆取舍,突出吊脚楼主体的错落。在吊脚楼屋顶的处理上,注意直线与斜线的穿插、搭配,对由于阳光照耀而出现的阴影遮敝的结构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段主观处理,同时放大或缩小形式感强,对比美观的局部,使之成为画面局部的主角,或吸引观众的注意的配角延伸至远方,画面内容丰富,主次有致,前后呼应成为一体,这一时期周涛深深体会到:“线描不仅是物体轮廓的表现,线描本身还具有它自己的韵律,包括了形与意、虚与实、静与动、柔与刚种种变化。它一方面随着物质的“质”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又随着精神的“神”的变化而变化。”
▲《春风碧连天》生宣重彩 120x120cm 2002年紧随时代的艺术才能使观众和作者心灵相通,更深地感动这个时代的人。王国维说“不能观古人之所观,而徒学古人之所作,于是始有伪文学。学者便之,相尚以辞,相习以摸拟,遂不复知意境为何物,岂不悲哉!”显然,在绘画领域原先那极具抒情意味长线符合当时衣、食、住、行。随社会生活的变化逐渐改变,这样的线不能表现现代人的生活面貌,周涛在线的形式探索中也曾苦恼,如何反映现代的生活是他创作的一大难题。古人依据长衣宽带衣着习惯创造了各类衣纹,忠实地反应了当时的生活习惯,线条悠长、舒展,极富审美要求,极具抒情特质。虽然都是优秀传统,但却不适合表现现代生活。周涛思考,既然长线能表现韵律、抒发作者感情,那么短线是否能通过表现节奏抒发情感呢?
▲《清风斜照》生宣重彩 98x99cm 2008年1994年至2000年,他画了大量的线描稿,探索短线的美感。在这时期作品中,渐渐显露他时短线的美感思考。既然长线可以表现韵律,为什么不可以把短线通过疏密的穿插,形式的取舍获得审美效果呢?不断实践,勤于思考,形成他自己的用线风格。周涛作品的线是类似铁线描的灰线,完全服从于作品色彩的整体需要,往往根据画面的需要和线条旁边的色彩明度来确定线的明度,既顾及画面的整体效果,又注意到线与色的局部衔接,使色不掩线,近看线的韵律,远睹色的神秘。周涛在创作中不仅善于运用线的对比,仔细斟酌直与曲在画面中的作用,推敲画面的面积分割,做到抒情的线既拓展画面空间、又把画面主角在线型上进行对比,突出形象。如作品《清气掩梦》就是典型代表。画面中一个全裸的女子背向观众侧躺于床塌之上,上方的帷帘在画面的右侧倾泻如瀑,长线、短线的排布有序、穿插结构清浙准确,一丝不苟,悬垂的直线与人体在线型形成直与曲的对比,利用线型不同而产生的量感不同,平衡整个画面,纵与横块面的对比使画面稳定、装重、简洁,画面具有现代审美趣味。在床的下方,帘帐悬垂于床下,在面积与人体呼应,与上方帷幕、人体形成一个面积对比的节奏,呼吸有度、抒放自如。那小面积的发髻如锤敲钟,使画面清脆、响亮。
▲《暖男》生宣重彩 40×35cm 2008年周涛的作品追求构图、造型、线条与色彩的统一,反复调整画面黑、白、灰与点、线、面的相互关联、相互衬托。虽继承了唐、宋绘画的精神,却不局限于中国古代绘画造型语言的运用,把西方色彩学的原理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在用色上主观、大胆,却始终收放有度,保持清新雅丽的色彩格调。他把“认真地放松”作为创作原则解决绘画中形的严谨、色彩的从容,他追求“严谨中的写意感”,已经不是将色彩、线条覆盖在纸的表面,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抒情的诗!
油 画 系 列 作 品
▲《清景无限》油画135×135cm 2011年▲《七月》油画 55×40cm 2012年▲《初现》油画 85×50cm 2008年▲《狗》油画 尺寸不详▲《老城区》油画 60×85cm 2010年▲《秋林小道》油画 60×60cm 2009年▲《小屋》油画45×50cm 2007年▲《金色原野》油画 45×60cm 2009年壁 画 系 列 作 品
▲《清荷雅韵》丙烯壁画北京服装学院外宾室 8500×2200cm 2015年▲《清山晨曦》丙烯壁画北京市教委会议室 360×220cm 2016年▲《过去、现在、未来》 石雕壁画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 2002年▲丙烯壁画 尺寸、年代不详▲丙烯壁画 尺寸不详 2018年▲丙烯壁画 尺寸不详▲《山林晨韵》丙烯壁画中国纺织总会会议室 1800×240cm 1992年(请横屏欣赏)
▲《青林揽胜》丙烯壁画北京服装学院会议室 2200×6000cm 2016年(请横屏欣赏)
▲丙烯壁画 尺寸不详 2018年(请横屏欣赏)
陶 瓷 系 列 作 品
▲釉下彩盘▲釉下彩盘▲釉下彩盘▲釉下彩盘▲釉下彩盘▲釉下彩盘▲釉下彩盘水 墨 系 列 作 品
▲《瓶中花》65x65cm 2008年▲《晴日清叶》 65x65cm 2008年▲彩墨 尺寸不详▲彩墨 尺寸不详▲《叶茂满夏》70x75cm 2004年线 描 系 列 作 品
▲《杜大恺先生》▲《袁运甫先生》▲人物线描 尺寸不详 2022年▲人物线描 尺寸不详▲人物线描 30x35cm 2009年▲线描《吊角楼》300×50cm(请横屏欣赏)
书 法 系 列 作 品
▲行草 60x60cm 2011年▲行草 尺寸不详▲行草 尺寸不详▲ 行草 350x65cm 2014年(请横屏欣赏)
▲行草 尺寸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