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第一懒人杨锁:走路嫌累吃饭靠喂,自称是真龙,23岁饿死家中

靖琪评娱 2024-07-07 18:30:11

曾国藩说过:

“天下百病皆生于懒也!”

可现实中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个道理。

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生怕他们吃苦受累,结果却培养出了一个懒孩子。

就像河南信阳的杨锁一样。

2009年的一个寒冷冬日,河南省的一个小村庄——朱堂乡,正忙着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整个村子张灯结彩,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但在村角的一处看似平静的家中,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剧。

那天,杨德玉带着热腾腾的饭菜来探望他的堂弟。

当他赶到时,他的堂弟杨锁已经冰冷无生命迹象,显然已经离世多时。

杨锁死在了屋子的一个小角落,身上还裹着一件军大衣,面前是一堆已经燃尽的柴火。

杨德玉立刻报警。

令人震惊的是,法医的检查结果表明,杨锁是因为饥饿导致死亡的!

消息传出,村民们或同情、或冷嘲,甚至有人说,

“报什么警?他这是自作自受,活活懒死的!”

要知道,杨锁才23岁,正值青年,神智清醒,身体健全。

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怎会活活“懒死”?

如果真的像村民说的那样,杨锁是因为懒惰至死,那么他的懒惰到底有多严重呢?

事实上,杨锁的懒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

他出生时,母亲差点因脐带绕颈难产,再加上是迟来的独生子,父母便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锁”,希望能将他一生锁在身边,永远不离开。

父母将他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娇惯至极。

他们对杨锁的溺爱程度,几乎达到了不让他下地的地步。

就算是调皮捣蛋,他父母也从未真正严厉斥责过他。

当其他孩子开始帮助家里做农活时,杨锁常常拿着家里的微薄收入去小卖部买零食。

到了上学的年龄,他无法忍受学校的严格管理,常常逃课,甚至对老师和同学恶语相向。

之后,他决定不再去学校,父母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跑到学校和老师争论,认为孩子在家更好。

父母为了他能舒舒服服地生活,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忙碌。

吃饭也得先喂他,然后父母吃孩子的剩饭。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杨锁连走路都懒得走,十多岁了出门还得父亲用扁担挑着。

村里人都看不过去,劝杨锁父母不要这样溺爱孩子,否则长大必成废人。

但在杨锁的父母眼里,够照顾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大的幸福,别人的意见他们全然不顾。

一个本来聪明的孩子就这么在父母的溺爱中变成了“天下第一懒人”。

18岁那年,杨锁不幸失去了双亲。

起初,村民们出于同情,偶尔会给他送些肉和蔬菜,挂在他家门上。

但杨锁太懒,任由这些食物腐烂,连起身做一顿饭的力气都没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渐渐不再帮助他。

在家中,杨锁手头还有一些父母留下的积蓄,他便用这些钱买了些现成的饭菜来填饱肚子。

这种生活方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杨锁很快就把钱花光了。

他开始卖掉家里值钱的物件,换取最简单的即食食品。

没东西可以卖之后,杨锁还能依靠的只有亲戚。

他有8个堂兄弟,这些堂兄弟见他突然失去了依靠,也都曾分别收留他一段时间。

但杨锁实在太懒,没有一个堂兄弟能受得了他。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杨锁18岁时连饭都不会自己吃,衣服也不会自己换,需要别人喂饭、帮他穿衣。

这对于并不富裕的亲戚家来说,实在是太离谱了!

最终,他们决定不再管杨锁,让他自生自灭。

杨锁的堂兄杨德玉——一个自给自足的包工头,看没人愿意收留杨锁,出于怜悯,把他接到自己家,照顾了一段时间。

但很快,杨德玉也无法忍受杨锁的懒惰,尤其是杨锁有时情绪不好,还需要别人喂他吃饭。

杨德玉觉得不能一味纵容他,就决定教杨锁自立更生,帮他在一家工地找了份简单的工作,希望他能自己挣钱吃饱饭。

然而,杨锁连工地上最轻松的活儿——搬砖和推车都干不长,干不了多久就找地方呼呼大睡起来。

这种懒散的行为让工友们也无法接受。

杨德玉曾试图为杨锁争取机会,但很快也就放弃了。

之后,杨德玉又帮杨锁在一个酒店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他觉得那里的环境相对舒适,应该适合他。

但杨锁什么也不做,反而让别人伺候他,最终被酒店老板赶了出来。

兜兜转转,杨锁又回了家,继续他的懒散生活。

杨锁的日常简单到了极点:吃饱便睡,饿了再出门讨饭。

连基本的家务活也不会做,更别提参与任何劳动了。

2009年的冬天,河南的寒冷天气使得他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他不得不烧掉家中所有可烧的物品来取暖。

年底,杨德玉心生同情,带了食物和衣物去看望他。

到了杨锁家,发现屋里漆黑一片,杨德玉一边喊着“杨锁!杨锁!”一边推门进去,却没人回应。

他以为杨锁没听出他的声音,或许只是懒得回应,毕竟这已是常态。

但当他适应了暗淡的光线,看清楚屋内的情况时,差点没被吓出一身冷汗。

屋子里空无一物,只剩下一堆烧过的木头炭灰。

杨锁为了取暖,竟然烧掉了所有能烧的家具。

不过,他还是没能熬过那个冷冬。

顺着灰烬,杨德玉找到了角落里蜷缩的杨锁。

他裹在军大衣里,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

杨德玉心里一紧,连忙上前摇晃他,但杨锁就像一具冷硬的雕像,再无生气。

杨德玉的心沉到了谷底,他立刻报了警。

警察和法医很快就确认,杨锁是因为饿死的。

村民们议论纷纷:

“被他爹娘惯坏了,啥也不会,会也不干。”

“一个大小伙子,真是可惜了。”

“都快死了,还不愿意动一下手。”

一个完全能自理的青年,因为过于懒惰而饿死,在当代社会实属罕见。

回想起杨锁的童年,他的父母对他是无微不至的疼爱和溺爱,几乎是把他捧在手心里怕跌落,含在嘴里怕融化。

如今想来,这份过度的爱恰恰成了杨锁的致命伤。

实际上,杨锁也是这场悲剧的最大受害者。

如果当初没有父母的过度宠爱,他的结局肯定会截然不同。

这个事件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不少媒体以“真的有人懒死了”为标题进行报道。

2010年,陈姗姗回河南信阳老家省亲,听说了杨锁的事,决定将这一故事拍成电影《罪爱》。

“越来越多的父母正在像养大熊猫一样抚养孩子。杨锁的故事虽然是个极端,但很有代表性。我们要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所有的父母,以及所有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怎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爱?

如《战国策》所言,

“父母之爱子,应为之计深远。”

父母的爱应该是引导和支持孩子自立更生,而不是无限的溺爱和保护。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才能在未来立足于社会。

父母对孩子的爱理所当然,但千万不要让类似于杨锁的悲剧再次上演。

0 阅读:0

靖琪评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