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关键决策机构,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近期,安理会改革的话题成为国际焦点,各国围绕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变动各抒己见,其中俄罗斯与中国的态度备受瞩目,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国际关系考量与全球治理理念。
马克龙资料图
今年1月,新一轮关于安理会改革的谈判即将拉开帷幕。这一改革议题由来已久,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全球多个国家对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构成调整呼声渐高。在众多改革建议中,法国的表态格外引人注目。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提出支持德国、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四国“入常”,同时还提议可以接纳两个非洲国家加入安理会。这一建议看似旨在推动安理会的多元化发展,实则有着法国自身的战略考量。
俄罗斯方面则迅速亮出了强硬态度。2025年1月3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在接受“俄罗斯24”新闻频道采访时明确表示,德国和日本无法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一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依据。
从历史角度看,联合国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其目的在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安理会更是在全球重大安全议题上扮演着决定性角色。而德国和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曾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伤痛。让曾经的战争挑起国在决定国际安全事务的核心机构中拥有常任理事国地位,无疑是对历史正义的一种挑战,也难以让国际社会众多国家接受。
普京资料图
从现实国际关系层面分析,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和日本在这场冲突中的表现,让俄罗斯更加坚定了反对它们“入常”的立场。德国在俄乌冲突期间,成为欧洲对乌克兰援助最多的国家,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大量的资金、军事装备等援助。从2024年2月开始,德国公开称将在10年内援助乌克兰7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资金,后续还不断追加,援助的武器包括无人机、导弹、坦克、弹药等。这种行为在俄罗斯看来,无疑是对其国家利益的严重侵犯,加剧了地区冲突的复杂性与紧张程度。
日本同样在俄乌冲突中积极参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动,并且在南千岛群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俄罗斯认为,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这种表现,完全不符合一个有资格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应有的行为准则。
与俄罗斯的明确反对形成呼应的是,中国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也有着清晰且独树一帜的态度。中国一直秉持着客观、公正、负责任的大国的立场,积极推动安理会改革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普京资料图
2025年2月,王毅外长会见了安理会改革政府间谈判机制共同主席、科威特常驻联合国代表巴奈依和奥地利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席克时强调,安理会改革要朝着正确方向推进,重点在于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让更多中小国家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决策中来。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对于全球治理体系公平性的追求,着眼于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打破大国主导的固有格局。
同年9月,王毅外长出席非盟安理会改革十国元首委员会时再次明确表示,安理会不能沦为大国或富国的俱乐部,更不能成为政治对抗的角斗场。中方坚定支持非洲在内的更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参与安理会决策。
普京资料图
目前,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国家中,欧洲地区占据3席,拉美地区有1席,亚洲地区有1席,唯独非洲地区没有常任理事国。这种不合理的地域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决策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非洲作为拥有众多国家和丰富资源的大陆,在全球事务中理应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中国支持非洲国家“入常”,正是基于对国际公平正义的维护,以及对构建更加平衡、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懈努力。
此外,中国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并没有点名具体支持哪些国家“入常”,这一做法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客观公正。中国认为,新加入的常任理事国是否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一关键问题必须明确,否则将对改革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中国主张最终由谁“入常”,不应由个别大国决定,而需要交给联合国所有成员方共同商议决定。这一主张体现了中国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外交理念。
普京资料图
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涉及到众多国家的利益和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俄罗斯明确反对德国和日本“入常”,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支撑;而中国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入常”方面的坚定立场,以及对于改革公平性、公正性的强调,为安理会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未来,安理会改革的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改革都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国际社会广大国家的共同期待。国际社会需要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安理会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全球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