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今年72岁了,自从5年前老伴儿去世后,他就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老城区的小院里。
儿女们都在外地打拼,就连过年也难得回来一趟。
王大爷的日子说不上多快活,但也谈不上有多难熬。
前些日子,他像往常一样在公园遛弯儿,却阴差阳错地遇到了一位老太太。
两人一见如故,没聊几句就觉得投缘。
后来往来渐渐多了,王大爷也重新体会到了久违的春心萌动。
像王大爷这样的“老少男女”其实不在少数。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3个亿,占到了总人口的近1/4。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晚年生活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
不少子女为了工作不得不远走他乡,许多老人不是独自一人居住,就是婚姻已经破裂。
他们在儿女的物质供养下衣食无忧,内心深处的情感归宿却常常无处寻觅。
事实上,对情感和陪伴的需求,是人的天性,与年龄无关。
"老夫老妻"白头偕老固然令人羡慕,但就算到了古稀之年,也未必就没有了爱情的憧憬。
生理专家指出,性欲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总的来说相对比较缓慢。
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体力和性能力方面依然强劲,对异性的渴望也丝毫不比年轻时少。
再加上退休在家,时间和精力更加充沛,倘若子女不在身边,独处的时光未免显得更加漫长寂寞。
于是,重新寻觅人生伴侣就成了不少老人的选择。
一些活到老学到老的"银发一族"开始在公园里跳起了交谊舞,有的还专门去“婚介所”登记征婚。
民政部门的数据印证,近年来老年人再婚登记量持续走高。
但毕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真正找到如意郎君的毕竟是少数。
剩下的人要么求助"成人用品"解决生理问题,要么上网结交異性“知心朋友”,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干起了"援助交际"的勾当。
遗憾的是,很多老人追求美满感情的路上,得不到子女的支持。
长辈找对象、谈恋爱,在不少人眼里属于丢人现眼的事情。
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觉得父母晚年再婚是“不守妇道”“有违伦理”。
子女的拼命反对,让许多老人望而却步,有的甚至被迫分手。
除了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整个社会环境对老年人谈情说爱也不太宽容。
公众普遍认为,谈性色变是最体面的做派。
影视作品要是涉及老年人的感情生活,不是一味渲染苦情,就是过度玩味桥段,鲜有以平常心对待。
舆论场上的道德审判者们一会儿说老来俏,有伤风化,一会儿又说老来丑,不堪入目。
在这样的负面氛围下,不少老人宁可将渴望深埋心底,也不敢告诉旁人分毫。
除此之外,寻求感情的路上还潜藏着不少健康隐患。艾滋病等性病在老年群体中悄然上升便是一个信号。
上了年纪的人普遍缺乏防范意识,对安全套、体检这些词相对陌生。
前些年,沸沸扬扬的老年"艾滋村"就是前车之鉴。不幸"中招"的老人悲惨境遇足以让人胆寒。
再长的岁数,也禁不住病魔的摧残。
那么,作为子女我们该如何对待父母的情感需求呢?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彻底转变。
无论年龄多大,爱情都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老人也有精神世界,也渴望两情相悦。儿女应当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将自己的成见强加于人。
其次,和父母多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能为他们牵线搭桥自然最好,实在介意就不要横加干涉。
再次,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引导他们以慎重、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感情,提醒他们在交往中注意保护自己,包括身心健康。
当然,塑造一个老年人晚婚恋的友好环境,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
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开明的心态去对待这件事情,给"夕阳红"多一些掌声,少一些质疑。
多在公园、社区建一些交友平台,让老人拥有展示自我、邂逅知音的舞台。
开展老年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答疑解惑,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老年朋友的幸福生活助一臂之力。
让温暖和快乐不再属于某个年龄段的专利,让浪漫和激情也能在银发族中尽情绽放。